寒食书事
【南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译文]1
寒食节这天,村里冷冷清清,但每家的柴门上也都插了柳枝以为节日的标志。
粤地没有禁烟火的习俗,但也像古代庞德公那样,带着全家老小上山扫墓。
平民百姓死后有人上坟祭祀,可汉唐帝王的陵寝竟无人携麦饭去继嗣!村民们上坟归来,野径小道旁有潺潺山溪相伴,有雪白的梨花可观。
[译文]2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颈联用对比、想象的写作手法。诗人被贬谪南粤,寒食节时想象着故国的情景。因故国灭亡,社会动乱,人们不能祭祀祖先,茫茫故土上只有一片洁白的梨花,渲染了一种悲伤之情。颈联通过“无”与“有”的对比,表现了作者亡国的悲伤和遭贬的苦痛。
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
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
: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
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
“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创作背景】
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建立南宋。作者因奸臣陷害,被迫谪居潮州,诗人贬官崖县谪居时写的诗。时逢清明,触景生情,流露出愤世不平之意。
诗作于赵鼎被贬潮州期间,描写了岭南民间宁静的生活,衬托出 汉唐皇室陵寝的凄凉,表达出对投降派的不满,对山河沦陷的感叹。
【注释】
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遂和母亲隐居绵上山中而死。文公找寻不到,曾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也教:也得。
插柳:古时寒食节有在门上插柳的习俗。纪:通“记”
粤人国:指广东、广西等地。
冢[音“肿”]:坟墓。
庞老公: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末年隐士,东汉襄阳人,不肯出山,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汉寝唐陵:汉唐时代帝王的坟墓。
麦饭:祭品。
撙:酒杯。
藉:借。
笳:古代北方边塞的乐器。
【作者简介】
赵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宋徽宗五年(1106)进士,宋高宗时两度为相,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潮州,后绝食而死。精通经史,工诗文,著有《得全集》。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宋徽宗元丰八年(1085年)出生,早孤,由母樊氏教之。崇宁五年(1106)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拜御史中丞。四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所相,后因与秦桧论和议不合,罢相,出知泉州。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阳军。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孝宗朝,谥忠简。
赵鼎,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汉族,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量以抵御金兵。他极力反对和议,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
宋绍兴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与奸臣秦桧不和,被贬到海南岛吉阳军。他途经雷州时,知州王惕“假肩与以送”,秦桧闻知,谪王惕金州。赵鼎在崖州寓宿裴闻义 赵鼎家给宋高宗的上表中,表达了他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改变:“白首何归,帐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挚九死而不移。”坚强的意志使秦桧感到胆寒:“此老倔强犹者。”同时更加紧对赵鼎的逼害。赵鼎在吉阳“深居简出,杜门谢访”。“海南积荡水云飞,黎婺山高日上迟,千里孤光一樽酒,此情惟有故人知。”广西帅将张宗元遣人持诗书和药石、酒、曲前往慰问,秦桧知后,马上把张调离广西。
由于秦桧残酷迫害,赵鼎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临终前自书墓石,记乡里及除解岁月。铭中有这种两句:“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他死后也不会忘记宋朝,不会忘记抗救国,要把他的精神化河山,使宋朝强大起来。逐绝食而死,葬于昌化县旧县村。时为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享年仅63岁。卒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时,谥忠简。
《宋史》有传:“鼎为南渡名相,与李纲齐名。其词'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有《忠正得文集》十卷,《得全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