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五十八章

 百科知识博览 2018-09-03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政令无为宽厚,人民自然会诚实淳朴;政令繁苛森严,人民对统治者就会缺乏信任缺乏拥护之心。灾祸啊,幸福与之相依存;幸福啊,灾祸潜伏在其中。谁能知道福与祸相转化的极点在那里:这是无法有正确无误标准答案的。道的正面引导变为教人以狡诈,善良的说教变为教人以邪恶。人们对此迷惑不解,而且是由来日久了。因此圣人主张讲规矩而不从根本上去伤害百姓,讲严厉而又不去伤害百姓的安居生活,讲直率而又不放肆地攻击它人,讲道的无为无不为的趋势性光辉的指导性作用而又不直接地去刺激它人。

    解析

    本章从不同治国方法的必然趋势性之果入手,表述了祸福相依相伏的辩证性关系。在表述中老子对社会事物祸福相转化规律做了明确的表达,老子认为社会事物中的福与祸的相转化,是统治者走极端行为所造成的,所以老子以圣人行提出了在治国平天下的意识行为活动中,决不能走极端。

    本章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内涵是社会事物的相对立之祸和相统一之福即表现相依存性,又表现了相潜伏性,也表现了相转化性,事物没有相依存相潜伏,也就不会有相对性生成转化。社会事物祸与福表现在成功与失败上,而成功与失败的相转化,是成功之福境中还潜伏着灾祸的殃苗,这是因为成功了就容易产生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情绪,而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情绪就是潜伏在成功之福境中的灾祸殃苗,正是这殃苗的生成趋势表现着成功之福境向失败之祸境的相转化。而在失败中接受了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教训,又谦虚谨慎不耻下问了,则失败又会转化为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讲的就是这一相转化的所以然的趋势性道理。本章祸潜伏于福中的内涵是,成功之福境降临了,其喜悦心情总会使人自觉不自觉的丢掉一些本不该丢掉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是在追求成功的初期所注意坚持的东西,所以它也是追求成功的根本性东西,一旦这些东西有所丢失,人们的意识行为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而其改变本身灾祸的殃苗已经生成了,由此福境也就开始向祸镜转化了,而随着转化的量变灾祸也就生成了。本章祸福相依相伏相转化的表述,意在让统治者明白祸福是会相转化的,治国平天下不能违道走极端,一旦走了极端大祸就要临头了。

    本章孰知其极,其无正也,其表述极具深意,要想理解这一观点必须结合道德经关于始的表述和物极必反的表述,否则就很难理解其内涵。事物的物极必反是道德经趋势性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坚持正确的初始,慎终如始,做到适可而止,这是道德经表述的根本性治国平天下方法。本章提出的祸福相转化没有固定标准极点的观点,是从社会性事物运行特点提出来的。老子意在让统治者明白,社会性事物极点转化性不同于自然物质的极点转化性,它表现的是特殊的社会性规律。自然物质的极点转化性是有标准极点的,例如水至冰点,水至气点等等自然物质都有其较固定的标准性转化极点,只要到了极点自然会相转化。老子认为社会性事物也有极点转化性,但它没有较固定的标准极点,它表现为人的意识行为只要走了极端成功之福境向失败之祸境的转化也就开始了。为什么老子说社会性事物的相转化没有标准极点呢?老子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性活动,是意识行为的相对性生成活动,所以社会性事物的相转化其媒介是意识行为,只要意识行为走了极端,社会性事物也就开始相转化了。老子也认识到社会性事物的相转化表现的也是道的柔弱的量变质变性相转化,由于这种转化性是意识行为的生成变化所造成的,所以很难以去量化它,因此也就很难以确定它的标准极点。本章孰知其极,其无正也的表述,意在让人们明白,社会性事物的转化极点就在于人的意识行为的走极端上,只要意识行为走极端了社会事物的相转化也就开始了。只要开始了其必然性趋势之果也就开始生成了,所以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认为在社会性事物相转化中,知道了始也就知道了果。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主张要唯道正确的去开始,而且还要慎终如始,老子认为人的意识行为不走极端才能正确的去开始,如果走了极端福境必会向祸境转化,由此灾祸也就要降临了。所以本章的孰知其极,其无正也的内涵是让人们在认识社会性事物的转化特点中,把握好每一步的开始,决不走极端。

    本章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讲的就是统治者走极端的治国行为。老子认为统治者把对人民的正面引导改为教人以狡诈,把对人民的向善说教改为教人以巧取的邪门歪道,这是混淆了治国和用兵的根本不同性质的方法,正是这种混淆,混淆了善行与恶行的区别。老子认为统治者这一治国方略的改变,必会使天下太平之福转化为天下相争斗之祸,只能促使社会内部充满了欲望的相争斗,也促使邦国间有打不完的争夺战。所以在道德经中,老子始终主张统治者在治国平天下中,坚守道的无为而为法则,老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坚守了道的无为而为法则,才能治好国平好天下。

    本章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表述了在治国平天下中,一切政治行为和主张都不能走极端,都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不会违道,不违道就不会由成功的福境转化为失败的祸境。老子认为治国需要有规矩,但不能伤及百姓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的自由,伤及了百姓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必会引发人民的抗争使国家处于不安定之中;老子认为治国可以讲法纪,但不能不分轻重的去镇压无辜百姓,使百姓不得安生,如果镇压无辜百姓伤了国本,就必会引发民变;老子认为对于如何治国平天下要用趋势性道理去讲直话真话,但不能用放肆的语言去攻击别人,这样也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攻击;老子认为治国要讲道的无为无不为的光芒性指导作用,但不能用尖刻的语言去刺激不同政见者。总的来说老子认为治国平天下只要唯道的规律而行不走极端,就不会产生灾祸的殃苗,无灾祸的殃苗潜伏在成功的福境之中,就不会酿成灭国大祸,这样平安之福境才能长久。

    启示

    本章的祸福相倚相伏相转化观点启示我们,社会性事物的相对转化性是永恒的。因为人的意识行为总是在变化着,只要意识行为变化了相对的主客观条件就会发生变化,相对主客观条件变化了,相对事物的趋势性就必会发生变化,所以事物的相转化性是会永远存在的。在永恒中只要把握住条件的变化方向就有了相转化中的主动权。

    在社会性活动中,往往是在顺境中又走进了逆境,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往往搞不明白所以才去求神保佑。其实从顺境走入逆境并不是什么背时背运,而是错误意识行为的趋势性使人从顺境进入了逆境,从福境进入祸境。一般来讲人们对自己的初始行为还是比较慎重的,总是会三思而后行,就是社会组织的初始性决策也是通过反复调查研究而通过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确定的,所以初始的行为,初始的决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实际了就会进入顺境,可在高歌猛进中,领导者容易飘飘然,容易在骄傲自满中产生自以为是的作风,这样就会丢掉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和踏实无华的工作作风,一旦丢掉了这些带根本性的作风,狂热的心理情绪就会成为心理主导。由此脱离客观实际的极端行为也就产生了,极端行为产生了,成功的趋势性也就转化为失败的趋势性,人们也就由顺境进入逆境了。社会性事物的相转化,是向相反方向转化,只要有了极端行为,成功必然会向失败转化。要想在顺境中保持一帆风顺,人的意识行为就不能走极端,就不能有侥幸心理,仍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和脚踏实地的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去创新认识,创新方法,由此才能使顺境保持的比较长久。对此主导层领导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认识,因为它是组织创新局面的根本性保证。

    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就是在进行千里战略目标之行,一旦战略目标确定了,就要科学的把握目标的大方向,因为千里之行的每一步都应踏在目标大方向的正途上,这样才不会偏离目标大方向。千里之行的每一步出现了方向性错误,都会在误入歧途中背离目标大方向。在千里目标之行中,每一步都体现为是新的开始,所以每一步都可能成为转入错误方向的极点,因此每一步方向都不能错,一旦发现走错了方向,就应马上纠正,这样就能扭转方向性错误,错误被扭转了,方向趋势也就被扭转为正确的方向趋势,这样自然能顺利的到达目标。

    在社会组织活动中,主导层领导者的意识行为不走极端,这是组织之福,也是民众之福,如果主导层领导者在意识行为上走了极端必会给组织和民众带来灾祸。应该说唯规律而行不走极端是主导层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所在,能力所在,定力所在。所以领导者应把个人的意识行为与组织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不会轻举妄动,不轻举妄动,就不会使组织事业走下坡路,而会在坚持正确大方向中,实现组织的战略决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