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阅读原来如此精彩

 江山携手 2018-09-03

 小说阅读原来如此精彩

——《跳水》教学实录与评析

李竹平

 

 

师:看老师写一个俄国作家的名字(列夫·托尔斯泰)。会读吗?一齐读一遍。

生:我好像听过这个名字。

生: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一句名言:“只有按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

师:他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琳娜》《复活》《战争与和平》成为了不朽的文学名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跳水》。《跳水》是一篇小说(板书:小说)。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最多的是一般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有诗歌、散文、说明文,从没学过小说。那么,小说与其他的文体会有什么不同,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等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欣赏小说《跳水》吧。

师:大家课前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效果。(板书:咽)这个字怎么读?

生:咽(yān).

生:咽(yàn)

生:咽(yè)

师:课文中读哪个音?(板书:呜咽)

生:呜咽(yè)

师:“呜咽“是什么意思?读一读含有“呜咽一词的句子,想一想。

生:呜咽就是哭。

师:号啕大哭吗?

生:是尽量不出声地哭。

师:船长为什么呜咽呢?我们后面再讨论。再看这个字(板书:措)。

生读。

师:文中有个什么词?

生:不知所措。

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师:对,这是个形声字,提手旁,说明与什么有关?

生:与“手“有关”,可以组词:措施、举措。

师:那么这个字呢?(板书:控)

生:也与“手“有关,控出、控制。

师:看来大家生字、新词学得不错,下面来看看大家文章读得怎么样。课文有九个自然段,分别请九位同学来展示朗读。认真读,用心听,读完之后,我有问题要请教

分自然段展示朗读,相机正音:模(mó)仿,模(mú)样,桅(wéi)杆,并结合插图认识桅杆。

师:读过小说《跳水》,掩上书本,再在头脑中回放一遍这个故事,尽量不放过每一个情节,感受一下,你的心情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

生:一开始,我觉得好玩。

师:什么情节让你觉得好玩?(板书:好玩)哪些部分写的?

生: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抢去了,还惹孩子,孩子就去追猴子。猴子越逗孩子,孩子就越生气,就不停地追。这是第2、3、4自然段写的。

师:(板书:猴子——孩子)请你们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猴子怎么对孩子,孩子又怎么对待猴子的。

生:猴子逗孩子。

生:孩子追猴子。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板书。(师板书“逗””,学生书空)

师:把这六个字批在相关的段落旁边,注意写好“逗”“追”两个字。

师:想过没有,这猴子为什么会逗孩子?

生:因为水手们拿它取乐,它也知道人们在拿它取乐,它就放肆起来。

师:水手们应该驾驶轮船,忙自己的事,怎么有闲情拿猴子取乐呢?

生:因为轮船正往回航行,而且这一天风平浪静。

生:风平浪静,水手就可以放心地在甲板上休息。

师:哦,原来故事的发生跟当时的环境密切相关哪。

师:随着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你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生:现在我紧张了。因为孩子放开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了那最高的横木,非常危险。

师:危险到什么程度呢?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把他的紧张用朗读告诉大家。

生朗读。

师:体会此时此刻的紧张气氛了吗?一齐读出来。

生: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这时我更紧张了,生怕孩子会突然摔下来。

师:是呀,此时此刻,多叫人揪心哪!多希望能有人站出来,及时想出一个好办法,使孩子化险为夷啊。此时,孩子的父亲——船长出来了。我们期待着,我们迫切地往下看,我们的心——

生:更紧张了!船长竟然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不跳就开枪。

生:当孩子跳入海中时,我稍松了一口气,可当读到孩子不是马上被救起,而是身体浮上水面时,我又紧张了,担心他淹死了。好在孩子没事。

师:是呀。因为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我们的心一次又一次被提到了嗓子眼,最终有惊无险,我们的心——

生:放松了。

生:读到“他又开始呼吸了”,我长长地吁了口气。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阅读这篇小说时心情变化的过程:好玩——紧张、紧张、再紧张——放松。说说看,读小说与读一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读小说更刺激。

生:我觉得这篇小说扣人心弦,读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没这样的感受。

师:你觉得为什么这篇小说给了你扣人心弦的感受呢?想一想,议一议。

生:因为这篇小说有悬念,总让人想知道后面的事情会怎样。

生:读孩子追猴子,就想知道追到没有;当孩子走上最高横木,很危险时,就想知道他能不能脱离危险……

师:说得很好。这些的确制造了悬念。悬念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矛盾冲突(板书“冲突”)。瞧,一开始的“好玩”,来自于谁与谁的矛盾冲突?

生:猴子与孩子。

师:孩子将自己置于险境,这是生与死的矛盾冲突;紧接着是——

生:船长与孩子的冲突;孩子跳入海中后又是生与死的矛盾冲突。

师:小说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在读者心理上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悬念。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即使阅读的是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也希望一口气把它读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就像我们看电视连续剧一样,看完了上一集,急不可待地期盼着下一集。

师:说到长篇小说,就是像《红楼梦》《三国演义》那样的,还有我们刚才讲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复活》《战争与和平》,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字;比长篇小说篇幅短些的,两万到十万字的是中篇小说;更短的,三五千字到两万字的,叫短篇小说;比短篇小说更短的,小小说。那么,《跳水》属于——

生:小说。

师: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是小说所具有的一大特性。所以,读小说总让人觉得刺激,不一口气读完不放手。

生:老师,我好想读小说!

师:其实,大家已经读过好几部小说,比如《柳林风声》《夏洛的网》,这都是儿童小说。以后我们会读到更多的小说,如历史小说、社会小说等。

生:我想读小小说。

师:老师会给你们选择和推荐的。

师:我们接着聊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

师:小说中少不了人物。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又一个特点。《跳水》这篇小说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谁?

生:小说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猴子和孩子。因为猴子十分顽皮,孩子要面子,不服气。

师:小说中的确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猴子和孩子。我们来看一看,因为猴子拿孩子开心,使孩子生气了。文中两次写到孩子非常生气。

生:一次是“气急了”,还有一次是“气极了”。

:“气急了”就是又气又急;“气极了”是气到了极点。

师:气到了极点,就失去了——

生:理智。

师:所以,孩子将自己置于——

生:危险之中。

师:所以——

生: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

生: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船长。我从船长的行动中体会到了父爱如山。父是沉默的,如果船长不是有这种沉默的父爱,就会和水手一样不知所措,孩子就不能得救。

师:你是说,孩子之所以得救,是因为船长具有深沉的父爱。先告诉大家,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到的。“船长一看到这儿……”说明当时船长比任何人都担心儿子的安危,只是他不愿意表露出来。

师:是呀,作为父亲,船长是最担心孩子安危的,所以,船长一看到这儿——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让我们再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他会救孩子吗?

生:会

师:何以见得呢?你从哪一自然段读出来的?

生:在第七自然段。——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从“立刻”一词就可以看出,他当时根本没有想许多,只是要救孩子。

师:也就是说,此时此刻,他的身份不是一个父亲,而是一个船长。这是怎样的一个船长?

生:他是一个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

生:他遇事一点也不慌,马上采取行动。

师:他没有像水手们那不知所措,而是立刻做出了反应,命令孩子跳水。所以,他能当上船长,而其他人只能当水手。(学生笑)

师:正是因为船长的机智果断,才使得孩子化险为夷。在危急关头,怀有深沉的爱的父亲这个身份,也许救不了孩子。我们孩子得救后船长表现中,读到了他做为父亲对孩子的那份厚实、深沉的爱。这份父爱使船长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更加完美、高大起来。由此看来,船长才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写到了船长。

生:两个

师: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生:九个。

师:关键人物是船长,全文却只有两个自然段写到了他,看来列夫·托尔斯泰这个文学家只是徒有虚名,也不怎么样嘛!

生:老师,我觉得不是这样。船长出现在关键的时刻,并十分果断地命令孩子跳水,才使孩子得救了。如果没有船长,后果就不堪设想。

生:我们读到孩子“脚底下就摇晃起来”都希望有人能救孩子。正在这时候,船长出来,救了孩子,所以,船长是最关键的人物。

师:这么说来,列夫·托尔斯泰不是不怎样,而是高明哪!他让船长在关键的时刻出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关键的问题。自然而然地,一个机智果断的船长,一个父爱如山的父亲,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老师,以后我也要写小说。

师:那好呀!我们就斯待着欣赏你创作的小说啦。下课!

 

——这个课例很好地体现了修订版课标提倡的阅读教学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1、体现了新的对话教学的理念。

修订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稿课标比较,对话加入了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教材中的文本体现了教材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语文课标的外化,是师生活动的最主要材料。课例中,教师注意到课文没有对原文进行删节,保留了最后一自然段描写船长的文字。这么做,其实就是提醒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关注小说的主要人物——船长,教学时要充分感悟船长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所以,教师精心安排了体会船长是不是关键人物的学习环节,通过进一步追溯文本内容,让学生不仅走近了船长,而且走进了船长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船长既是一个机智果断的“船长”,也是一个父爱如山的“父亲”。

2、凸显了文体本身蕴含的核心教学价值。

    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教师必须具有基本的文体意识,必须了解不同文体表达上的特殊性,根据具体的文体确定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独特性。修订版课标将“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四种文体归并为一段话表述,明确界定了不同文体的具体功能、所达到的目标及应采用的阅读方式,就是要凸显文体意识,提倡文学教育的启蒙。我们知道,文体意识指的就是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它具有主体性、导向性,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人们读写实践的成效。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的课文的文体归属——小小说,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设计并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感悟课文思想内容、习得言语表达方式的同时,初步认识了小小说的基本特征,激发了学生阅读甚至创作小小说的兴趣。

3、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阅读是生命的活动。修订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整个阅读过程,都是以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为线索展开的。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抓手,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中走了个来回;以学生的具体情感体验为基础,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以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突破口,体会小说关键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个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