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生活。美學。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对于中国人来说,玉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有些甚至比黄金和宝石都要珍贵。 今天就与大家共同欣赏一下国外博物馆馆藏的玉器精品。 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 琮 东周 高3cm 东周墓葬中很少出土玉琮,出土的寥寥数件大多刻有花纹。这个玉琮体积较小,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制品,四周刻卷云纹则是东周时期加琢的。 牙璧 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5世纪 直径13cm 史前制作的玉器,目前都没有太多证据证实它的制作意图。也许是为了象征地位,也许这个图形就是当时的图腾——太阳或月亮,也许…… 四灵环 东汉 直径15.6cm 这一雕刻着四灵纹的玉环是当时道教仪式中的礼器。 鸟形佩 公元前12世纪 高3.8cm 很显然,它是一只鸟。看它圆滚滚的外形,更像是麻雀。但实际上,它是鹦鹉。 高冠鹦鹉形佩 公元前12世纪 高9cm 这也是一只以鸟为原型的玉器,与上面那只同一时期。 它是什么鸟呢? 嘿嘿……还是鹦鹉,而且是高冠鹦鹉。 冠部阴刻很多直线,正面和背面都刻了回纹。玉色纯净,几乎没有杂质。佩的表面遗有朱砂。虽然与上面这只鸟形佩都是商代典型的饰物,但它们的做工和风格完全不同。
这块玉佩无论从做工的复杂程度还是样式,都透露着它的诞生时代——明清时期。这个圆形透雕玉雕工精细,繁而不乱。其背后有四对牛鼻穿孔,说明它是一个镶嵌饰件。 花囊 道光时期 高7.5cm 根据《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道光帝曾拿出白玉囊一件,命工匠在其口上刻“慎德堂制”,可见这个花囊是御用的。 爵杯 17世纪 高8cm 此杯造型乃仿西周时期的饮酒器,青铜爵前边倒酒的一端称为“流”,另一端称为“尾”,而这只玉杯只有“流”没有“尾”,是当时匠人的创新之作。 哈佛大学博物馆 1928年,洛阳金村的一座战国中晚期大墓被当地村民发现。由于战乱原因,大墓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导致古董商和盗墓贼在这里盗掘了整整六年,出土文物大部分都流向了海外。其中的玉器部分基本由美国收藏家温索普收藏,其后他又将藏品捐赠给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现常展于哈佛大学佛格博物馆。 圆雕青白玉卧牛,商晚期 玉凤鸟佩,战国 碧玉螭龙带钩,战国 西周时期双凤衔耳玉杯 安阳妇好墓玉跪人 春秋龙纹玉柄 春秋龙云纹玉柄 战国早期玉佩 镂空雕龙双凤玉璧 战国早期龙凤纹玉佩 玉佩 战国中期玉璧 战国妇女玉人 战国晚期-西汉早期 同心圆龙凤镂空雕玉璧 兽形玉佩(战国晚期) 西汉兽首云纹玉耳杯 大英博物馆 看完了以上两个相对小型的博物馆中的馆藏中国玉器,咱们再来个重头戏,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海外博物馆,多达2.3万件。 虎形垂饰 东周末年或汉,公元前3-2世纪 清,18-19世纪 该虎形垂饰与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的一枚垂饰相似。 1902年成书的《考古图》主要著录当时宫廷及私家的一些古代铜器、玉器藏品,人们从该书中发现了受该类型垂饰设计影响的物品图案。 装饰配件 东周或汉初,公元前3-2世纪 汉,公元前1世纪-1世纪 这个隆起的圆形饰板下有一个青铜镀金底座,上面刻有一条龙及类似老虎的生物形象。这个饰板可能曾经被固定在某些如今已经消失的有机物或者金属制品上。 叶瓣盘 元或清,13-14世纪 该玉盘形状由黄金或银质容器的形状发展而来。 翡翠箭瓶 伍尔夫家族借展 古代投壶游戏,即用箭投酒壶。该翡翠瓶就是投壶游戏中壶的缩小版。 白玉对碗 明-清,16-18世纪 这两只白玉碗虽然没有过多纹饰,但在灯光的照射下,试问谁能比他们更夺目? 玉剑饰 东周、秦汉,公元前4-1世纪 古人认为,在剑上装以玉配饰,可以将金属武器的力量与玉石的能量结合在一起,帮助抵御死亡与腐朽。剑的配饰可分为剑首、剑格及剑珌,这些物件不但有装饰作用,还能保护剑鞘不被剑所刺破,同时又能将剑鞘固定在腰带上。 佛手 明末或清初,17-18世纪 佛手是一种植物。之所以被叫做“佛手”,是因为它的形状犹如佛的一种手印,食指和小指指向上方。 宫廷头饰与发簪 宋或金,12-13世纪 明,15-16世纪 该头饰刻有四条龙的形象,以精细的浅浮雕工艺表现。头饰上有孔,可插入发簪固定于发间。 通常只有在重要场合,文武官员才会佩戴类似的头饰。该展品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类似的头饰相当稀有。 玉容器及玉杯 明,16-17世纪 该容器状似一只扁花瓶,器身刻有饕餮纹或神兽纹,瓶颈两侧有螭龙形象。容器仿制周朝的青铜容器而成。 镶金边玉杯 约1700年 清前50年(1644-1911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清宫中所藏的莫卧儿玉器都是这一时期收到的贡物,然后中国工匠又参照原物进行仿制,这件玉杯就是其中之一。 玉章 汉,公元前3-2世纪 中国人相信来世是今生的延续,因此去世时将自己的印章带走能够保证来世还能享有今生的权力。 莫卧儿风格玉碗 清,18世纪 这只又薄又带有花纹的玉碗,从外观上很好辨认,确为“痕都斯坦玉”无疑。 方彝(青铜礼器)及带盖容器 商,公元前12世纪;清,18世纪 清朝人好仿古,此容器的形状和纹路均模仿青铜方彝而来。容器上有乾隆御印。 叶形杯 唐,8-9世纪 该玉杯形状受到黄金或银质容器的影响,杯身为叶瓣形状,底部刻有一个汉字。 头饰 元或明朝初年,14-15世纪 该头饰表现了一条盘龙的形象,龙爪紧紧扣住一颗珍珠。许多类似的装饰后来都被改做成青铜器皿的盖钮。 18块玉带组 唐,7-8世纪 这组玉带所有的带板在后面都有小孔,可穿入皮带或者布带。像刀一类必要的物件则挂在两条穿在带板狭缝间的带子上。 这个部分很重要,因为古代中国的服装上没有口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