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五月英伦自由行之22-大英博物馆之六中国厅之玉器

 hsgzlgg 2019-03-30

玉器ROOM 33

几个立式展柜。光线太暗,拍摄效果极差。



玉璇玑俗称“玉牙璧”,像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三块玉璜,拼起来就是一件完整的璧。











猪头


玉冠,饕餮纹,“臣”字眼。


冠状器

玉面神人像。石家河文化

眼睛突出,剔地阳纹。雕刻工艺水平更高。


祀地的礼器。


玉琮,内圆外方



玉琮,鸡骨白。


ROOM 33b是一条走廊。Alleyne玉器展厅。作为“中国玉器7000年”专题陈列。






玉玦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20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地区发现,故得名。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距今约5000年—6000年左右。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全盛时期,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红山文化与同一时期的仰韶文化,是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相互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龙约公元前3500年

       红山文化玉猪龙。高26厘米,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地区。呈圆弧形,青黄色,肥头大耳,圆眼怒睁,眼角有皱纹,吻部前突,背部卷曲如环,是猪首龙身相集合的形态。猪在红山文化时期既代表财富,又显示勇猛,上古时期猪不是愚蠢、懒惰的象征,而是具有强悍的体形和敢与虎豹相搏的精神。猪有喜水的习性,龙是祈雨之神,猪首被安放在龙身上,说明猪的形象逐渐抽象和神化,反映出红山文化时期的宗教信仰。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1936年发现,距今约5300年—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天的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玉器是良渚文化的精髓,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均达到了我国史前文明的最高峰,可谓是独占鳌头。

       出土于余杭樊山M12墓。怪兽头戴大头饰,手持椭圆形大眼睛。


玉琮

       高49厘米,玉琮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玉琮中“身高”最高的。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呈细长型,墨绿色,外方内圆,切割规整,器身有一节节的凹槽。玉琮的造型为外方内圆,代表着“天圆地方”,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权,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礼器。





钺柄玉镦















玉面神人像

新石器晚期 宽5.8厘米

它面方、嘴阔,长有獠牙;宽鼻、菱形眼,表情庄重;头戴冠帽、大耳戴环。这件玉面神人像极可能发现于湖北省石家河遗址群,据推断是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为宗教祭器,是神权的象征。与同时期良渚文化及红山文化的玉器相比较,这件玉器在工艺上以剔地阳纹为特点,工序复杂,技艺更胜一筹。



动物和人类

       汉人相信动物,希望这些动物能获得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保护他们。动物雕刻在玉上,因为玉是不朽的,坚不可摧的。

商代鹦鹉玉佩


战国S形玉龙





















西周玉鹿 约公元前950年




人类和动物形状的吊坠 西周 公元前900-800年

       上半部分是男人的头,一只弯曲的手臂末端是一只爪子和一只鸟的脚。下半身有一条长鼻子的龙。


西周晚期和东周早期 公元前850-475年

西周晚期的璜











玉剑饰  东周、秦汉 公元前4-1世纪

      在剑上装以玉配饰,可以将金属武器的力量与玉石的能量结合在一起,帮助抵御死亡与腐朽。配饰包括剑首、剑格及剑珌,保护剑鞘不被剑所刺破,同时将剑鞘固定在腰带上。





扳指及垂饰  东周,公元前5-3世纪;汉,公元前3-2世纪

       扳指通常是弓箭手戴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随后,扳指变得越来越精致,其实用功能慢慢减弱而礼仪功用慢慢突出。这一点从扳指上越来越精致的垂饰就可以知道。















 玉器与黄金  东周,公元前6-5世纪

       公元前8-7世纪,黄金从中亚引进中国。玉石雕刻者们开始模仿黄金制品的外形,将新的形状和样式融合到玉器的制作中。


中国及草原地区的玉、滑石及青铜带板

公元前4-3世纪

玉璧 东周-汉,公元前3-2世纪

       4号玉璧由玻璃制成。早期的中国玻璃十分有特色,有着与玉相近的质感。通常那些买不起玉却坚信与玉类似的材料可以起到相同身心保护作用的人会用玻璃。5号玉璧上刻有鸟的图案,而6号玉璧则有四个兽头,外圈围绕着交织缠绕的卷纹。5、6号玉璧的中央部分都有十字纹图案覆盖,当玉璧移动时,这个部位光线闪烁。

玻璃墓葬饰板  西周,公元前3-1世纪

       公元前5世纪起,中国人就开始从西方进口玻璃,100年后开始自己制作玻璃。玻璃饰板用磨具制作,比起裁切、打磨、雕刻玉石来说,玻璃更加快捷,成本也更低。这个薄薄的盘状玻璃饰板与那些同时代用于制作生铁、皮盔甲的饰板类似。



玉猪  汉,公元前1世纪-1世纪

人们在许多汉代墓中都发现了玉猪,形象从写实到抽象均有。它们一般用作寿衣或者垫子上的镇压物,尽管有时也被发现握在死者手中。对中国的古代人民来说,猪代表着多产和财富。




汉代

“七窍玉”



玉蝉  汉,公元前2-1世纪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玉章  汉,公元前3-2世纪

       汉朝时,印章通常由金、银、青铜及玉制成,上面刻有主人的名字或头衔。印章通常很小,穿线挂在腰间的腰带上。






汉代之后的玉器 公元220年-

组垂饰  唐,7-8世纪

这组垂饰包括两个云形饰物,两个弧形(璜)饰物及四个珠子。


18块玉带组 唐,7-8世纪

       这组玉带由两块铊尾、四块正方形带板及十二块稍小的带板组成。带板前面富有光泽,后面则无光。所有的带板在后面都有小孔,可穿入皮带或者布带。像刀一类必要的物件则挂在两条穿在带板狭缝间的带子上。这个部分很重要,因为古代中国的服装上没有口袋。

玉带和其它佩玉
        这里展示的大部分玉带板都于明朝制作,时间在14-17世纪之间。1号是时间最早的一块,制作于唐代,可以追溯到8世纪,刻画的是一个亚洲乐师吹笛子的形象。音乐和舞蹈是唐朝宫廷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许多饰带组在每一块上都会刻画一个不同的异域乐师和乐器。2号展示了一头狮子在追逐绣球的图案。

      

       许多玉带板还会描绘龙飞腾在云间或者草木中的形象。6号就展示了一条龙正在飞跃一座海浪间的小岛山时的情形。

玉带头、玉带扣及玉带钩 明,14-15世纪;清,18世纪;元或明,13-15世纪

       玉带头(8号)制成一株花草的形象,中间有狭槽可以穿腰带使用;带扣(9号)分为两部分,刻有龙腾云间的图案。




宫廷头饰与发簪  宋或金,12-13世纪;明,15-16世纪

      该头饰刻有四条龙的形象,以精细的浅浮雕工艺表现。头饰上有孔,可插入发簪固定于发间。在重要场合,通常文武官员会佩戴类似的头饰。该展品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类似的头饰相当稀有。



唐代

辽  玉凤

      玉凤具写实性,飘逸。追求着玄远、超脱和精神的无限自由疏放。


明代

玉容器及玉杯  明,16-17世纪

       该容器状似一只扁花瓶,器身刻有饕餮纹或神兽纹,瓶颈两侧有螭龙形象。容器仿制周朝的青铜容器而成。


花瓶 金-明,13-16世纪

该花瓶的形状仿制古青铜容器“壶”而来。瓶身的花瓣纹路是一种汉代玉器上常见的图形。

方彝(青铜礼器)及带盖容器  商,公元前12世纪;清,18世纪

       容器的形状和纹路均模仿青铜方彝而来。在清朝时期,工匠就开始用美玉雕刻此类容器。容器上有乾隆御印。


弧形垂饰 清,18-19世纪

       这件仿古垂饰很有可能是某件西周玉器的仿制品,但形状和重量都超过它模仿的原物。


荔枝纹盒;红漆盒

       荔枝纹盒的雕饰具有漆器雕饰的风格。荔枝象征丰饶以及婚姻生活。


石榴喜鹊盒  明-清,16-18世纪  玉盒上装饰有石榴树图案,有喜鹊站立其间。石榴寓意着丰饶而喜鹊代表着快乐。


芦苇双鱼盘 明末或清,17-18世纪

       鸟、鱼戏水的场景图案常常出现在明后期的器具上。该玉盘上刻有双鱼嬉戏于芦苇丛中的场景图案。


玉碗与银碗 宋,11-12世纪

玉碗宛如一只编篮,其原型很有可能是一件金属容器,与它旁边的银碗相似。


莲间鲤鱼玉雕  明末或清,17-18世纪

该玉雕的形状为一条鲤鱼在莲花、莲叶间游动。




头饰 元或明朝初年,14-15世纪

该头饰表现了一条盘龙的形象,龙爪紧紧扣住一颗珍珠。许多类似的装饰后来都被改做成青铜器皿的盖钮。






叶形杯 唐,8-9世纪

该玉杯形状受到黄金或银质容器的影响,杯身为叶瓣形状,底部刻有一个汉字。


白玉对碗  明-清 16-18世纪

莫卧儿风格玉碗  清,18世纪

     “痕都斯坦玉”外壁很薄,装饰有花形纹路。镶金边玉杯表面有莲花浮雕以及茛苕植物,有莲花芽形的杯把。


来通杯(角形酒器) 明,16-17世纪

       汉朝时期,中国的宫廷之上十分流行中亚的奢侈品,这种角形造型就是在当时被引进中国的。而杯子上龙头吞杯的样式则可能是后来的发明或者仿古而成。




皇帝玉玺


岩间罗汉  明末或清,17-18世纪

       这是一件装饰性玉雕,玉雕图案受到木版画的启发,表现了第五罗汉(佛陀的弟子)坐在岩石间的样子。






石间罗汉玉雕  明末或清初,17-18世纪

该玉雕表现了第九罗汉坐于石间的样子。人物形象刻画逼真,玉雕上写有汉字。



花形杯  明末或清,17-18世纪

杯身有精细的梅花树透雕,花间有一条龙游戏其中。


佛手花插   明末或清初,17-18世纪

      该玉雕表现了一只佛手的形象,由于佛手近乎都是果皮,是一种不可食用的植物。在中文中,这种植物之所以被叫做“佛手”,是因为它的形状犹如佛的一种手印,食指和小指指向上方。佛手被视作能带来好运,有浓郁的气味,通常在新年时被放在瓷碗中供奉在家中神像的神龛前,也被用来清新房间空气。



清 花盆

花盆上雕刻着松树、灵芝和蝙蝠。


镇纸


笔洗



乾隆玉果盘

仿漆器玉盒

该玉盒形状及装饰纹样都模仿漆盒而来。

翡翠箭瓶

  古代投壶游戏,即用箭投酒壶。该翡翠瓶就是投壶游戏中壶的缩小版。

玉鼻烟壶

       一面描绘了一个圣人端坐于松树之下的图案,另一面则描绘了群山和云朵。

       大英博物馆从“玉之东西·当代玉典”参展大师中遴选并购买六件当代玉器,以“21世纪中国玉雕文化的伟大复兴”为主旨在Alleyne玉器展厅永久向世人展出。

莲相(杨曦)


秋语江南(杨曦)


别寻方外去(翟依卫)

薄胎玉壶(俞挺)

香炉(杨光)

角(马洪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