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溴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神经元集进行动力学模型建立要求 : 1:在每一个节点处均定义一个静态的 sigmoid 函数; 2:通过一定权值连接的拓扑图; 3:从试验测量得来的实际行为特性作为尺度; 4:使模型特性和实际系统行为特性趋于一致的调参程序。 模型一旦确定,余下的就只有优化参数这一个任务了。 上述网络中,一个 64 通道的模型,将包括约 600 个一阶微分方程(由二阶微分方程转化而来),共有约 7000 多个参数。参数值的确立及参数的优化就成为困扰嗅觉系统建立模型的下一个问题。研究者们把参数划 分为可通过试验测量得到的时间、距离、非线性增益参量和无法直接得到的权值参量。对后者的确立,大体采用通过指定初值,利用优化算法,将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相比较作为判优准则来实现。 剩下的工作包括: ●研制气体传感器阵列 ●模式识别 ●建立气味数据库 由于单一类型的传感器不可能检测所有的气体,而只能检测某一类特定性质的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与研制也将成为一个难题。 普洱生茶呈香物质多达几百种,这样香气数据库即使建立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集,随着仓储后的变化,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随之变化、增加新物质产生的数据、消失一些旧物质产生的数据。 显然,化学成分研究普洱生茶,绕过了这个困难的神经信息处理过程,直接用模糊的感官评价替代,无法形成香气的量化指标。 1.3 呈味物质刺激味觉受体细胞产生相应的动作电位,然后释放神经递质到相应的味觉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再把得到的味觉信息传导到大脑,由大脑做出相应的判断,这个过程称为味觉编码。 味觉理论还不成形,甚至形成对立的模型:一种是垮纤维模式,外周的单个味觉细胞选择性的对于多种味道有响应;一种是分类模式,味觉细胞选择性的对于特定味质响应。 味觉模型还需等待这个领域的学者获得突破形成一个公认的好模型时才有可能应用到普洱生茶的研究工作。 即使这样的期望短期内实现了,味觉也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与香气数据库类似。 1.4 上面我们已经看到,由物质、信息出发获得嗅觉、味觉定量研究的困难方面,化学成分的测量与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不形成嗅觉与味觉的直接联系,它们仅仅是物质基础,而要形成这个意义上的联系,需要神经信息方面的工作,将物质与神经电位联系起来,构造一个嗅觉、味觉的数据库。 即使这样的数据库能建立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一堆数据而已,虽然这些数据经过模式识别可以产生嗅觉、味觉的大脑反应,反而失去了我们对嗅觉、味觉的直觉。当我们说茶香的时候是几百个数据,说茶味的时候也是几百个数据。 这里顺带说一句,我们的研究不是从三要素中的物质、信息开始,而是从第三个:能量开始,从生命延续过程中必须的熵减过程建立基础,工作最终表达出来的是 H 图,这是从能量、生命端探索的模式,H 图表征的是喝茶后的生津回甘过程,涉及生命延续、人体生理,虽不涉及茶香与茶味,但是刻画了喝茶后带给我们愉悦的、生动的生津回甘过程。 下面我们将两个普洱生茶研究模式进行比较,回到 1.1 节的普适性,看那个理论能完成工作目标。 1.1 节的两个关于普洱生茶的普适性原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蕴涵了非常广阔的空间,意义深远。 1.5 简单一点,将化学成分方向研究普洱生茶的范式简记为 C ,记住 C 范式的特点,研究道路是化学成分→感官评价,化学成分形成一个测量数据库,化学成分并不直接产生嗅觉、味觉的描述,因此需要经过传感器形成神经电位库,再经过模式识别后形成嗅觉、味觉的“描述”,不论这个描述是何等形式,我们都可以将这个描述记为 C 范式下的嗅觉、味觉的测度记为 S,S 可能是数值、数据序列、图景、数据库、矩阵等一切形式,当然需要一个“标度”刻画“好”。 将我们的研究范式简记为 P ,P 中的测量是用 1.1 节的普洱生茶普适性原则 1.1.1 、1.1.2 看起来很简单,然它们的隐喻空间、背景、涉及领域是非常辽阔的,我们从 1.1.1、1.1.2 出发,能比较出两种理论的视界,对普洱生茶的认识程度,谁对未来的预言更有效。 1.1.1 看似简单,但是,人工物、人工目的性、自然规律均涉及一些重要的观念,在理论比较中我们详细的谈一谈。 人工物、人工目的性是 Simon 在其著作《人工科学 复杂性面面观》中详细刻画了的观念,这个观念从目前服务于自然科学的标准命题演算与谓词演算这种标准逻辑开始的叙述性陈述(适合于有关世界的论断和从这些论断作出的推论),演绎到设计(人工的)所关心的事物应当如何时,从动词“应当”的引入是否要求一套新的推断规则,或修改嵌入叙述性逻辑中的规则。因为当将对象进行量化后,就可以得到模态陈述的形式逻辑,人们发展了好些模态逻辑构造来处理各种“应当”、“必须”的问题,Simon 指出设计的要求可通过普通的叙述逻辑的微小改变而得到充分满足,模态逻辑通过表现自己的一部分,问题不在于它们是否存在,而在于设计是否需要,它们对于设计是否有用。这话对于不是专业研究者来说,看起来有点不着边际在说什么,那么我们开始一个征程,在两个理论的比较当中,逐步展开对上述观念的隐喻及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