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靠卖专利年赚1个亿,他的发明改变世界

 豆豆samuel 2018-09-03

今天,小迷妹想给大家介绍

一位多年前的IT界传奇人物

他的名字响彻整个知乎话题

“有哪些人物普通大众不了解,但成就颇高的人物?”

“近100年来,中国为世界科技进步做过哪些贡献?”


不管你做什么工作

一定用过他的发明

IT界名震一时的

“闪存盘之父”

也是“世界U盘之父”

邓国顺



第一个跑到美国收取专利费的中国人

曾经“靠卖专利年赚1亿”的科技巨头

最终没能创造商业神话的“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湘娃勇闯新加坡


邓国顺的家庭出身

符合一个标准励志故事的开头

1967年出生于湖南石门县

父亲是一名篾匠

但人穷志不短

小邓先后从中山大学

和中科院计算机专业

读完本科和硕士

毕业就顺利成为了联想的

软件中心工程师

可惜软件中心在联想逐渐边缘化


一年后

他应聘到新加坡的多媒体公司

做访问学者

再一年后跳槽到一家创业小公司

做技术产品推广

那时被自己的客户飞利浦看中

一路做到了亚太地区系统经理


在新加坡打拼的六年

邓国顺积累了大量的企业运转经验

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己创业


1998年

他成立了一家高科技外包公司

可是他始终认为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有可能做大

于是邓国顺开始寻找创新的契机



带上灵感毅然回国


从上世纪60年代诞生到90年代

软盘都是使用最广泛的数据传输设备

但在多次出差中他发现

容量仅有1.44M的软盘不仅不够用

还很容易因为潮湿的天气而损坏

导致存储资料无法读取


他脑袋里产生了一个

足以掀起移动存储革命的idea

有没有一种全新产品可以替代软盘?



1999年的一次春节聚会上

他与想法类似的老乡成晓华一拍即合

毅然卷铺盖回国创业


在深圳一套两室一厅的租房里

两人开始了闭门造“盘”

没日没夜地做测试

电脑用坏了四台


一年多后

世界上第一款USB闪存盘诞生了 

两人成立了朗科科技有限公司

这款产品被命名为“优盘”




兄弟合力披荆斩棘


当初为了找投资

他们吃了不少苦头

当时受资本追捧的是.COM

而这个新生事物却鲜有人问津

一度只能靠国外工作的积蓄支撑


两人决定最后一搏

邓国顺在国内打理公司

成晓华回新加坡寻找投资

这样终于引入了

第一笔珍贵的300万投资

从此两人开始平分股份



2002年朗科慢慢走上了正轨

一年时间就占据了国内U盘市场的50%

创造了三年销售5亿元的神话


然而,就像刚面世的ofo小黄车一样

国内一下出现了100多个“U盘”竞争品牌

价格战打得朗科焦头烂额


此时邓国顺开始展现超乎常人的强硬

面对第一个挑起价格战的老牌公司鲁文

朗科在价格、广告上也毫不示弱

在专利问题上打口水战

不久,一线品牌里没了鲁文的影子




“专利在手天下我有”


经过漫长的前期筹备

2002年“优盘型”闪存盘取得国家的发明专利证书


邓国顺埋下的知识产权种子开始发芽

有了专利

官司一路势如破竹

连索尼、宏碁、华旗等大公司

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选择以和解收场

乖乖从朗科购买相关产品


华旗总裁在开庭前打了一天电话

邓国顺接都没接



朗科的产品开始远销海外

2004年,闪存盘发明专利取得了美国的授权


你以为邓国顺会放过国外的侵权者吗?


2006年,招惹了朗科的国际IT巨头PNY科技公司

也被请到了联邦法院的被告席上

PNY赶紧进行庭外调解

08年与朗科签订了专利授权许可协议



中国胳膊拧赢了洋大腿

这件事绝对是当年的“热搜第一”

可以说是相当振奋人心


“签发专利授权许可不是国外企业的专利”

面对记者

邓国顺一定满脸写着意气风发吧



可能从不断打官司获赔盈利中

尝到了甜头

朗科逐渐把

收取专利使用费

设定为主要盈利模式

09年的专利授权许可收入高达了总额的一半

随后几项主要专利还申请到了

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全球多地



新秀渐成明日黄花


邓国顺和成晓华的天才发明

让朗科横空出世

在经历了几年辉煌后

却步步疲软了下来


2010年,朗科在A股创业板上市

即使有着“中国移动存储第一股”美誉

也未能平息人们的忧虑


原因何在呢?

首先这种专利盈利的模式

严重依赖了1999年申请的专利

然而20年的有效期即将到期

对此朗科除了布局“专利池”

来减少对单个专利的依赖

并没能找到方法从根本上应对整体性风险


更重要的是

众所周知

IT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相当短

这就更需要持续的创新

曾经终结了软盘的闪存盘

也正在被云存储、无线传输技术取代


业内人士直言

“朗科科技的核心是在U盘上,

但U盘是一个明显已经全面萎缩的行业。”

很多场合甚至沦为了印制Logo的礼品


反观公司内部

专注单一盈利路线

不够注重产品研发的邓国顺

与并肩打拼的成晓华

在决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多

导致了至少四次的人事变动


2010年,朗科上市不到一年

创始人邓国顺“因个人原因”

辞去了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


 

现在再品邓国顺的这句话

我坚信

只要中国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就会大有作为。

不想成为规则的受制者

就应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可能只说对了一部分


创新只能开拓一个局面

并不能维持一个状态

制定规则能维持短期现状

但想要屹立不倒

势必要有不断更新规则的能力


朗科未来的命运还难下定论

但现在想想

如果朗科的思维

能像邓国顺当时勇敢跳槽创业一样

不停地打破自我而不是执着于传统

在重视专利运营的同时

让基础技术迎头赶上


也许U盘之父邓国顺

就不会离场的如此黯然吧



课堂君安利时间


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