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加速和负重的孩子就一定有美好未来吗?

 云中公子 2018-09-04
   社交媒体上,关乎“暑假要做的卷子重4斤”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依照视屏中所呈现出的图景,两位即将升初三的女生在赶作业,依照她们自己所说,“暑假作业”不算老师发的练习册,仅自己打印的卷子就有4斤多,虽然每天都在写。但是,根本写不完,半个月前就开始补作业,但还有很多。

    事实上,有关类似孩子学习“负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事情。不过,就现实的环境和处境来看,孩子们只会越来越“负重”前行,并且被加速向前。这其中有社会层面的推进,也有来自家长层面的焦虑。总之,孩子的使命在未来,童年、少年已经消逝,只等突围未来时光。

    只是,这样的一代人,就真的能有美好的未来吗?想必,谁也不敢打包票。卷子做的多,不等于就可以考出好分数,书本看的多,不等于就能学富五车,很多时候,关乎学习,最重要的是“效率”。无论是报道中的两个女孩,还是周遭的孩子们,在面对繁重的作业时,基本上完任务的居多,认真做的为少。

    说到底,最贪玩的阶段,被禁锢在房间里整天写作业,不知道孩子们长大后会不会埋怨父母。没有童年和少年的一代人,对于人本身而言,肯定是缺憾的。当然,这里所谓的“童年和少年”,是强调所在年龄段的“生活氛围”和“生活状态”,而非只是纯粹的“年龄经历”。

    只可惜,对于现在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已成为“学习机器”。各种“补习班”就不用多说了,父母们的脑海里,从出生就开始规划孩子们的人生,直到他(她)们结婚生子。只是,这样的一代人,真正长大还会听从父母的指派吗?

    想必,能听进去会越来越少。毕竟,小的时候已经听得够多,听得够累,但凡有机会自己做主,肯定会逃离父母,逃离原生家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在与一些父母交流时,经常强调:“孩子的当下很重要”。因为,在我们满眼追逐功利化的过程中,我们忘记太多孩子本应该有的生活,而这些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就过去了。

    其一:过不好当下的孩子,未来也不一定能过好。

    当下的教育观念,实际上还没有强调“生活的重要性”,只是强调“未来生活的重要性”。俗谚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在强调年少时要多努力。就认知层面而言,没毛病。但相对而言,这种观念更适合“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以一技之长便可过一生。

    而就现在的“知识时代”而言,事实上,是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的。这种情况下,任何时候都是要努力的,但也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既然任何阶段都要学习和进取,那么就要在学习的同时,将当下的生活也要过好,而非是牺牲当下(生活),希冀未来(生活)。

    因为,就人而言,如若做不到阶段性平衡,就很容易在未来的阶段中,形成失衡的补偿性特征。本质上讲,就是当下如果过不好,未来也一定不会太好。很多时候,生活的好与坏,不只是简单的“物质尺度”,还有阶段性的“承接尺度”。

    其二:拓展孩子的认知边界,比让孩子学纯粹的知识更有用。

    关于学习,有较多的家长一直处于认知误区之中。在他(她)们看来,只有学习书本才是学习,做试题,写试卷才是学习。只要,能考出好的分数,袜子不会洗、鞋带不会系都没有问题。反正有父母在,一切都以学习(分数尺度)为重。

    只是,在现实的社会运行过程中,有太多时候“认知边界”比“纯粹知识”更有用。那些会做饭的孩子、能生活独立的孩子,很早就表现出异常的“生活能力”,而那些只会学习,将学习当成是未来宝剑的人,终究毫无生气,没有自我,更何谈所谓自由(生活的自主性)。

    而认知边界的拓展,多数时候又是无捷径的,需要认真的感受生活,才能有所得,有所思,才能真正体味经验是怎么一回事儿,感受规则给我们带来的自由。而纯粹的知识,永远只是一种单纯的运算工具,它是幸福感的辅助因子,而非幸福感的决定因子。

    其三:没有效率的学习,就是一种慢性自杀。

    谈到“学习”,我们还是要强调“效率”的问题。就目前而言,负重的学习模式已经呈现“常态化”。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认为多下功夫,多写卷子,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但是,他(她)们都忘记一个问题,太多时间的学习,会让“学习效率”变得很低,甚至形成“习惯性效率低下”。

    而这也是当下多数孩子,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从表面来看,都在学习,都在用功。小学的孩子晚上十一点前睡不下,初中的孩子就开始写作业到深夜,再往后一些的孩子,想都不用想,熬夜几乎是经常的事情。

    可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厌学态度”已经成为一种学生特征。几乎八九成的学生都不爱学习,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来看待。这种情况下,再去看待他(她)们的熬夜状态,总觉得如慢性自杀。

    其四:父母的经验总有时代局限性,请别让孩子成为试验品。

    是的,我们要承认,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如何努力学习,基本上是在补偿自己的失败经历。从意图上看,也没什么坏处。但是,往往在经验的局限下,很多孩子被父母带偏。说到底,每个时代的社会模型不同,自然经验判断就会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经验本身是局限的。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报考专业时,父母和老师的建议。如果以时间长度为衡量,基本上他(她)们的判断不准确,甚至是一厢情愿。这就导致,在绝大多数情境下,很多人会错报专业,堕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直到自己有能力判断为止。

    所以,我一向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除却孩子要学习,父母也要学习。不要总拿自己的经验往孩子身上套用,真的不合适。我们的时代变了,所谓的吃苦,不再是挨饿或者挨冻,所谓的独特技能不再是割草或放牛,这一代孩子应该有他(她)们的特征,父母不需要强加,只需要尊重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