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袁家村被许多人顶礼膜拜,笔者也曾慕名前往参观。白天美食街人流比肩接踵,但到了晚上,仿佛换了一个世界,除了一片篝火旁稍微热闹以外,周边项目乏善可陈。
同样,在山东省,以乡村文化体验闻名的中郝峪村,笔者也曾遇到类似的景象。入夜的村中心广场上,游客围着篝火大吼卡拉OK,但是其他地方一片寂静。
袁家村、中郝峪村已经做的相当成功,在打造夜经济方面也捉襟见肘、无所适从,袁家村甚至晚上九点各美食店还要下班。由此可见,整个乡村旅游领域,夜经济尚需很长一段路要摸索。 木尧老师说过“乡村旅游,美景只是前戏,不上床都是瞎折腾”,看来,要让消费者留下“折腾”,先要运营者会“折腾”。 点亮“夜经济”,不单纯是为了赚住宿费 游客的停留时间,一直被视作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能否让游客住下来,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和收益。
相对于白天的游览体验活动,夜晚有着更好的休闲氛围。游客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放松的心情进行消费。
有人曾做统计,对于乡村旅游点而言,二日游的收入是一日游的三倍以上。数据严谨性姑且不论,但足见游客停留时间和增加收益的严格正相关。 其次,夜间的休闲体验项目,还能满足游客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使他们更容易对乡村旅游点产生感情。
从心理学上讲,白天人更理性,而到了晚上,人的感情更加丰富,更容易流露。增加夜晚的体验项目,更容易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让他们“爱上”这里。 如何点亮乡村的夜晚? 1、打造独特的夜间景观 利用夜晚的大幕做背景,乡村旅游点可以打造和白天迥异的景观。
在徐州茱萸养生谷,白天是玫瑰花的海洋,今年五月份开始,晚上则举办“花田音乐灯光节”。他们邀请台湾首席光雕巨匠,用数千万支灯光打造了800亩的花田灯海。
“五彩缤纷”“小花朵朵”“时光隧道”“海豚湾”“流光飞瀑”“玫瑰花海”“外空侵袭”“爱情大道”等十八大梦幻主题令人应接不暇,使得这里的夜晚成为吸引游客的引爆点。
2、把民俗文化变成夜间表演节目
作为乡村旅游而言,挖掘在地的民宿文化是一项必修课。目前的缺憾是,挖掘白天的多,挖掘晚上的少。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传统节日里,有许多好玩的民俗文化,如果演化成常规旅游项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比如位于山西太行山侧的司徒小镇,在春节期间挖掘了“千人打铁花”项目。他们邀请了近千名打铁花艺人,在300个点位布阵。 这些艺人赤膊上阵,踩着铿锵的鼓点,和着高亢的乐曲,连续30分钟不间断地一棒接一棒将铁水用力抛向天空,铁水于半空散开,一簇簇凌空绽放。不同于“烟火”的艳乍和喧闹,“铁花”更为炫目、赤热。
每天晚上来看打铁花的观众超过2万人,为了安全,村里不得不限制入场人员。
3、打造乡村版的“印象系列”
在传统景区,大型的实景演出一度非常火爆。无论是张艺谋的印象系列、西安的《梦回大唐》、少林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都是叫好又叫座。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其实不用这么奢华高大上,一些更乡土更接地气的舞台演出已经足够打造出吸引力。
比如,挖掘本土的戏剧文化、当地的特色舞蹈文化等等,即便这些都没有,也可以发掘甚至培养当地的农民歌手,和游客一起组织擂台赛。 参见庄主的会员单位——青龙湾湿地庄园,在这方面可圈可点,当地有农民朗诵诗的传统,于是他们就和当地政府举办田园诗歌节。 当穿着古装的渔夫在灯光桨影里划着竹筏缓缓驶出,那站立在竹筏上的古装女子,在民乐的伴奏下浅吟低唱,让人瞬间穿越,梦回大唐。 与此同时,青龙湾湿地庄园的湖面上还搭建了固定的舞台,组建“青龙湾音乐部落”,邀请各地音乐才子前来献艺。
4、打造特色的商业街、美食街
即便在信息和物流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购物依旧是一个惯性存在。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游客白天忙于观景和体验游玩项目,到了晚上,就可以腾出大段时间进行购物和美食体验。 所以,一个特色的商业街和美食街,就是一个很好的夜经济引爆点。当然,这种商业街,必须是结合了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具备独特吸引力的,而不能是常规旅游产品售卖一条街。
除了这四种典型的“夜经济”打造模式,其他诸如啤酒夜市、夜间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都可以采用,一切以因地制宜为准则,切勿刻板模仿。 夜经济,不是把白天的项目复制到晚上 无论对于夜晚的特点,还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夜经济都有自己的属性,绝非把白天的景色、活动利用灯光因素复制到晚上。
在具体打造上,一方面,夜间项目要与白天形成互补性。对于景色较好的乡村旅游点,白天可以以休闲观光为主,晚上则以休闲体验为主。以此创造不同的兴奋点,让游客产生全新的体验,并把白天的情感延续到晚上,强化加深印象。 另一方面,游客在夜间更放松,更容易打开心扉释放感情。在项目设计时,可以增加游客与乡村、游客与游客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用社交的形式强化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点的情感印记。
与此同时,由于白天活动的体力消耗,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晚上的活动设计应偏向集中原则,每个乡村旅游点在相对聚集的空间搞两三个项目即可。 作者:安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