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舞剧】杨丽萍《春之祭》十月全球首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cxag 2018-09-04

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英国伦敦萨德勒之井剧院共同委约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创作的现代舞剧《春之祭》将于10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进行全球首演。


把传统“融进去”

让作品“走出去”


杨丽萍版的《春之祭》自创意之初就有一个坚实的出发点——以东方哲学、东方智慧、东方审美重新阐释西方经典。她要用她的舞台美学思想来展开一次与西方经典的对话,用传统的舞蹈“走出去”,用艺术作品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

《春之祭》被许多人看作是现代舞的开山之作,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突破为后来者提供了无限可能,百年来无数的现代编舞大师都将其视作传情达意的试金石。而杨丽萍版的《春之祭》正是以无限的可能性来致敬经典,以东方视角来解构这场春的祭祀。

《春之祭》的创作,是一场长达两年的“冒险”。杨丽萍在现代舞蹈的基础之上,又融入了大量的藏文化元素。狮子、女人、祭司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角,而杨丽萍的代表形象——孔雀,也将在剧中涅槃重生。

杨丽萍与她的团队,努力在既有的舞蹈语言之外,创造出属于东方的舞蹈基因。她相信,比起言语的诉说,舞蹈更具有一种未来性,甚至是预言性。她要用舞蹈这一跨越国际、穿越古今的语言来讲述东方精神。可以说,融入了这样一种思想的《春之祭》,既是东方的,也是国际的。杨丽萍以现代舞的语言表现东方故事,将东方基因融入西方骨骼,呈现出有着中国味道的《春之祭》,让这东方的舞蹈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无畏牺牲

解读涅槃重生的轮回审美

 

《春之祭》原本描绘的是人们在祭祀苍天的故事,人类对自然原始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春天来临的渴望与喜爱,冲撞出了这部先锋之作。对于《春之祭》,传统的西方解读更像是一种直线型的审美模式:被命运选中,牺牲献祭。“西方表现女人献祭肯定是一种恐惧、矛盾、彷徨的心情,”杨丽萍说道,“但在我们云南的少数民族里面,会更多地有一种牺牲自我,救赎大家的思想。这就是东西方对生命的不同的意识。”杨丽萍版本的《春之祭》便是要以“不同”来探索“大同”。“大同”就是所有人对美好幸福的向往,同归却殊途。这版《春之祭》融入了她对于东方生命观的独特解读。她率先提出了“轮回”这一概念,这一相当具有东方审美特质的“圆形”审美模式——生命不再只是向死而生,而是从生、到死、再到涅槃重生的轮回;不再只是被动的献祭,而是主动的献身。

东西方对于祭祀的观念不同,却又在追求至高至美的目的上不谋而合。就好像普罗米修斯至于西方,夸父逐日之于东方——追寻真理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最后的解决之道却又统一在这超越宿命的牺牲。


以人为本

传递中国美学之魂

 

杨丽萍在《春之祭》中运用了大量的东方意象,让本土的观众也能领会到舞剧中的概念。她一贯坚持:要做普通人看得懂,也愿意看的现代作品,因为作品本身就是用来与人沟通的。杨丽萍的作品既有“芙蓉出水”的空灵与唯美, 也具有“错彩镂金”的装饰性。她以人为本出发,“接地气”的舞蹈呈现让观众在散场后讨论的不仅是作品,更是生活本身。

《春之祭》的内核就是“祭祀”,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故事。杨丽萍排创的《春之祭》也贯穿了她一如既往的形式感与杨氏舞台美学——舞台被999个神秘的符号堆满,一个存在于平行时空的修行者,躬身在大地上,好像种麦子一样播种着祝福,播种着寓言,播种着觉悟。而舞者置身其中,忘我起舞,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被放置在一个宏大的时空之中,产生出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多维空间。人们在大地上生息、舞蹈,又在大地上苏醒、觉悟。

杨丽萍并不准备描画一个具象的世界,她将《春之祭》的舞台化为一个抽象的宇宙,时间、空间、生命共存其中,万物轮回,周而复始。在借鉴传统藏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的基础上,注入她独有的孔雀舞蹈语言。舞蹈中的狮子暗喻权力、旧有的世界、不可侵犯的规则;女人是受难者、觉醒者与重生者;祭师则象征着无情、冷漠的东西、压迫者;而孔雀代表着重生、未来的希望。爱恨、生死与自由,在她的诠释之下化为具象。


 

模式创新

放眼国际 “艺益”结合

 

《春之祭》的创作还开启了一个国际创作合作以及艺术与公益捐赠的新模式。

整整两年的时间,杨丽萍汇集了海内外五湖四海的能人志士。团队主创除却中国本土的成员,还囊括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等地的职业人员。舞者也囊括了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不同背景的年轻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在这里碰撞交融,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话:万紫千红才是春。正是这样一个国际化的专业创作团队,共同造就了《春之祭》的诞生。

此外,伴随着《春之祭》项目的启动,一大批有意于艺术的企业、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地参与到了对艺术作品的支持之中,有资金的支持,也有资源的合作。此次《春之祭》的联合执行制作人杨劲,是舞蹈爱好者,同时也是企业家。一直致力于支持舞蹈艺术创作和舞蹈教育普及;还有数十位孔雀之友无偿捐资,支持创作。这一切形成了一个资本与艺术相结合助力艺术作品,助力艺术人才,助力创作交流的模式。

创作,是创造新生,也是一种牺牲,孤独与忍耐、迷茫与坚持都是创作者必须要经受的历练。杨丽萍带领她的团队,经过两年的打磨才终于将这场“春之祭”呈现在观众眼前。所有的创作者都在经历这场献祭,他们将自己的虔诚和真心奉上,来唤醒艺术的春天,而艺术节也将借助自身广阔的平台将春光播散向更多的热爱艺术的种子。

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节)目

委约作品 杨丽萍编导 舞剧《春之祭》

时间:2018.10.19-21

地点: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