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零壹贰012 2018-09-04

学生时代的教科书中,称秦朝代替周王朝,是新兴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的进步。

还称,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瓦解。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

但事实是,周王朝的奴隶,占人口的比重不足百分之一,并非奴隶社会。秦朝的奴隶,占人口的比重高达10—20%。是不折不扣的奴隶社会。

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别,虽然与阶级斗争无关。依然有显著不同。最典型的区别有三点:

一、军礼与兵不厌诈。

春秋时期,诸侯国大多能遵守周礼。战争伤亡很小。

鄙人常看河南卫视的武林风。与其他搏击赛事一样,武林风也有诸多规则:禁止击打后脑、颈部、裆部;对方倒地后,禁止继续攻击;禁用肘击;一局内被读秒三次后,比赛就结束。制定这些规则,是为了保护运动员。

春秋时期中的战争,与武林风等搏击比赛类似,也有规则:“正而不诈”,“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等等。其初衷是使战争受到必要的限制,使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降低到最低限度。下面就介绍体现军礼思想的几场战争。

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1、 不伐灾丧之国。

郑、鲁、宋、卫是春秋之时典型的二等强国。在春秋中前期,鲁国颇为强大,综合国力堪称四国之首。甚至还数次击败强大的齐国。

鲁庄公十年春,齐师伐鲁。庄公与齐师战与长勺,齐师败绩。夏六月,齐师、宋师驻扎于郎,欲伐鲁,以报长勺之役。鲁师主动出击,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无力挽回败局,只得偃师回国。

次年夏,宋公伐鲁,以报乘丘之役。鲁庄公御之,大败宋师于鄑。当年秋,宋国大水。鲁庄公遣使吊焉。宋公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国有凶,称孤,礼也。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是时,宋、齐屡次伐鲁。但在宋国遭受水灾之际,鲁国依然吊唁慰问。

鲁襄公四年,陈叛楚,楚师伐之。此时陈成公去世,楚师闻丧乃止。

鲁襄公十九年,晋师侵齐,及谷地。恰逢齐灵公去世,晋师闻丧而归。孔子书之,礼也。

与之不同的是,蛮夷吴国趁楚国丧之际,大举伐楚。战于庸浦,楚大败吴师。此时,虽然晋楚敌对,晋吴同盟,但在会盟之时,晋国大夫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以退吴人。

2、退避三舍与仁义之师

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之时,曾居于楚国,楚成王款待之。成王问重耳,若公子将来成为晋国国君,该如何报答寡人。重耳答曰:假如晋楚两国不幸交战,晋师将退避三舍。因春秋时的战争规则是,两军交战,一方若兵败,另一方追击不过三舍。重耳之意是两军若交战,晋国主动认输。

重耳回晋即位后不久,爆发了晋楚城濮之战。重耳遵循先前承诺,退避三舍。此时若楚师退兵,就是已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子玉却继续追击晋师。结果子玉率领的诸侯联军大败。子玉自裁谢罪。

在晋楚城濮之战前,还爆发了宋楚弘水之战。宋襄公为了挑战楚国,便攻打楚国的同盟郑国。郑国向楚求援,楚师援宋,战于弘水。

战争伊始,宋军虽然在数量上不及楚军,但占有先机之利,并且楚军狂妄轻敌。目夷建议把握战机,乘楚军渡河一半时予以打击,但襄公认为此非君子所为而没有采纳。楚军顺利渡过泓水后,目夷提出乘楚军列阵未毕之际发动攻击,又被断然拒绝。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宋军才发动进攻。恪守“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战争原则的宋军最终大败,宋襄公也因腿部受伤于次年去世。

3、 帮助敌人与不射君子。

在晋楚之间的大规模争霸战中,楚国唯一一次获得胜利的是邲之战。在此战中,晋师大败,士卒竞相逃命。在逃跑中,晋国的一些兵车陷入泥坑中而无法前进。追击他们的楚人教他们把车前挡板拆下,垫在车轮前。晋国兵车出了泥坑后,马又徘徊不前。楚人又教他们拔掉军旗,扔掉横木,以减轻负重。晋人顺利逃脱后,反而讽刺楚人,称楚师常打败仗,逃跑时轻车熟路。而晋师常打胜仗,故在逃跑方面远不如楚人。

在郑宋大棘之战中,宋人狂狡追击郑人之时,郑人坠入井中。狂狡将戟倒伸进井里,将郑人救出。郑人出井之后,持狂狡之戟将其俘获。

在齐晋鞍之战中,军礼思想比退避三舍、仁义之师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在战前,晋国大夫韩厥与御者互换位置。被齐国大夫邴夏识破,于是派人谓齐侯曰:“射其御者,君子也。”齐顷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邴夏所言之君子,是指地位高的贵族。而齐顷公误以为是道德高尚之人。

于是,齐侯命人射韩厥车左,车左坠车;射其车右,车右毙于车内。韩君子逃过一劫。

齐师大败后,齐顷公战车被绊。车右冯丑父手臂被毒蛇咬伤,无法推车前进。韩厥追上后,并未俘获齐侯。而是立即下马,对齐顷公言辞谦卑,稽首再拜,敬酒献璧。

齐侯免于被俘后,寻车右冯丑父。驾车在敌军阵中三进三出。冲入狄人军中,狄人用盾牌护卫者他。冲入卫军军中,卫人也不伤害他。

在鞍之战中,齐师大败,由于齐顷公对韩厥手下留情,韩厥也礼遇齐侯。并且当齐侯冲进敌人军中之时,晋国联军可以轻易俘获甚至杀死齐侯。敌军反而护卫着齐侯,使其不受伤害。

如此文明的战争在我们今天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搏击比赛不同的是,战争中没有裁判维护规则,全靠交战双方自觉遵守。所以往往是交战双方遵守了部分规则,个别时候甚至不完全遵守,如晋国大举伐秦的迁延之役,秦军居然在泾河上游投毒。

至春秋末期,孙子入吴,首创了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这就是吴国能够击败强大的楚国,攻入楚国郢都,降服越国,大败齐国的原因。至战国时期,兵不厌诈的完全代替了军礼思想。之后再也看不到文明的战争,而是杀人盈城,杀人盈野。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谁能解答?

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二、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影响力下降。依然有强大的号召力。依然能号令诸侯。

正因如此,管仲才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三家分晋后,进入战国时期。周天子仅仅成为名义的共主。完全失去了号令诸侯的能力。

三、战国时期,君主更加集权。

春秋时期,即使晋厉公昏庸残暴。只要卿大夫给力,晋国依然能成为霸主。春秋时期,执政大夫和六卿、三卿。掌握大权,国君大多垂拱而治。

到了战国时期,国君逐渐掌握国家的权力。国君对国家的影响,起决定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