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主编戴建斌 在中国的最北点给你读首诗 最近,一则雪乡宰客的新闻,让哈尔滨旅游,乃至东北成为了众矢之的。 帖子说:雪乡的雪再白,也难掩纯黑的人心! 我想说:雪很白,人心也没那么黑。旅游就是要做好准备,好坏一定会有。 冬天,谁不想看看鹅毛大雪,白茫茫一片的世界? 然而一年,也就那么2-3个月下雪,有雪的地方,自然成了宝。正如俗话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雪的地方,自然也吃雪。 所以留给人“9月磨刀,3月宰羊”的印象。 我是南方人,对雪更是充满向往,想亲眼看看书中、电视里的鹅毛大雪,体验踩在厚厚的雪地,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南方,不是没有下过雪,从小至今20几年,还是下过2-3次“大雪”的。2002年,2008年,都下过可以打雪球的“大雪”。 然而,转瞬即逝的雨夹雪,更加把人往北方撩。 2017年11月底,我终于下定决心前往哈尔滨看雪。 我去北方的心愿很简单,看场大雪就好,很多人担心,11月底会不会太早没有雪,我也担心。不过,我愿意等,等上十天半月都行。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经历30多个小时漫长而煎熬的硬座后,上天馈赠我最好的礼物——一场大雪。 11月28日早上8点到达哈尔滨,收拾好住宿行囊,洗了个舒服的热水澡,接着带着疲惫的身躯自然眯了一觉,已是中午。 下午与驴友结伴外出觅食,见路边车窗有不少白色小颗粒物,凑近仔细瞧,这是雪还是灰尘,抬头看看天空,又不见飘雪,故不敢确定。因为就在前几天,明星孙艺洲佟大为就曾抱怨哈尔滨烧秸秆雾霾大,于是我最终还是以为灰尘。 吃完饭一出店,中央大街已有人欢呼下雪了,抬头一看,果然可见粒粒小雪,这下我可以断定车窗上的是雪了,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当下觉得,哈尔滨以雪相迎,真是待我不薄 没想到哈尔滨之行最重要的心愿第一天就实现了,感觉可以立马打道回南方了。 走在下着雪的中央大街,领略带着俄罗斯风情的建筑,大家包裹严实,欣喜却溢于言表。 漫步到圣·索菲亚大教堂,雪越下越大,终成鹅毛大雪,纷纷洒洒。 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实就是拍照的打卡点,十字架,圆形穹顶,飞鸽环绕,放佛置身欧洲,一下雪,更是想唱一首喀秋莎。 街上到处都是叫卖马迭尔冰棍,我自然也不能免俗,在寒冷的冬天吃冰棍,想想就刺激,抱着尝试的心态,买了一根,出乎意料的美味好吃,一点也不寒牙。 到了晚上,中央大街铺满了白雪,店铺街灯都亮起,临近十五,天上的月亮分外清晰。此情此景,很难不让人产生身处异国的浪漫梦幻。 第一天,就在如此幸运而美好的雪景中结束。 看过了雪,接下去的行程,我一点也不急了,可以慢慢玩,甚至不曾想过的漠河寻北之旅,也被提上心头。 松花江 第二天,雪后异常的冷,松花江上冷风呼呼地吹,阿拉斯加也冻得嗷嗷叫。这里要特别提醒:千万不要坐雪橇,巨坑,40块钱拉你50米来回。 哈尔滨市区附近,还有以下景点:博物馆(门票免费)、太阳岛(门票30元)、俄罗斯风情小镇(门票20元),东北虎林园(门票110,买肉活鸡喂老虎10-80元)、极地馆(门票160元)。 黑龙江博物馆 太阳岛 极地馆白鲸 东北虎林园
哈尔滨前往雪乡,拼车120元,时长5-6小时,门票95元。 雪乡白天全景 雪乡夜景 雪乡白天视频 雪乡夜景梦幻家园 雪乡,因《爸爸去哪儿》而火,雪乡,也不愧是中国雪乡。雪白、雪厚,雪绵、家家户户屋顶都积着蛋糕奶油似的雪,桩上则是一朵朵雪蘑菇。踏着雪乡的雪,你会分外享受那嘎吱嘎吱的响声。 白天,升起炊烟,与世无争,晚上,亮起灯火,梦幻家园。 雪乡美不美,美;雪乡贵不贵,贵。简单吃个饭,一道菜少则30-50,多则几百。里面项目,个个都是100-300不等。 所以我只在雪乡住了一晚就走了,消费不起,其他项目也认为不必消费,这么美的雪,白天和黑夜都看过就好。 (偷偷坐个雪垫子就不错) 下一站:漠河,寻找中国最北点。 去漠河,只有坐火车。在漠河去寻北,只有包车,价格400-650不等,三天两夜带你逛北极村(门票75元)、北红村、中国最北点,驯鹿园(门票25元)、白桦林以及龙江第一湾(门票50元)。 白桦林 龙江第一湾 中国最北点:北纬53°33’38” 漠河的头戏,自然是泼水成冰。 在北红村,定好闹钟7点,8-9点太阳就升起了。烧好开水,准备保温杯,走到开阔的田地,等着初升的太阳,又圆又大,放着橘黄的光芒。保温杯里的水,用力甩出去,呲的一声,一道道水柱瞬间幻化成粉末状,进而成云。 泼完水,变成一朵云 泼水成冰视频 以下吃货时间: 和驴友结伴聚餐,都是北方菜 天寒地冻的北方,怎能不吃火锅呢? 今天,本想写游记,奈何久不写作,遣词造句早已生熟,只是一段美好的旅行,想留下一些记录,给自己心里一个交代。 最后想说,只要你有特色,就会让人留恋,比如北方的雪,桂林的山水,黄山的奇松怪石,新疆的手抓饭,做人也是如此,要有个人特色,别人才会尊重追随你! 下一次,我想和你一起去旅行,约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