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生疮痂病防治技术大全,赶快收藏!

 王来凡 2018-09-04


花生疮痂病1992年相继在广东,江苏,福建,江西等地爆发,自2011年开始在辽宁等花生产区流行成灾,削弱植株长势,引起早落叶,一般发病田块减产10%-30%,严重发病地块损失50%以上。



发病症状:


花生疮痂病危害花生植株的叶片、叶柄、叶托、茎杆和子房柄。症状特点是病部均表现木栓化疮痂。


1、叶片被害症状


病株新抽出的叶片畸形歪曲,病害最初在叶片和柄上产生很多褪绿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病斑,均匀分布在叶脉附近,随着病叶发展,叶片正面斑块变淡褐色,边缘隆起中心下陷,表面粗糙栓化;叶片背面病斑颜色较深,淡红褐色,在主脉附近经常有多个病斑相连形成更大的病斑,随着受害组织的坏死,造成叶片穿孔。


2、叶柄、子房柄被害症状


叶柄上的病斑卵圆形至短梭形,比叶片斑大,褐色,中部下陷,边缘隆起、呈典型火山口状开裂;子房柄染病后肿大变形,阻碍荚果发育明显。


3、茎杆被害症状


茎部病斑,多个病斑连合并绕茎扩展,形状和质地与叶柄斑相同,在病害发生严重情况下,疮痂状病斑遍布全株,使植株呈烧焦状,植株显著矮化或弯曲生长,扭曲似“S”形状,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茎管的输送作用。



病原与发病规律:


花生疮痂病为落花生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黑盘菌目痂圆孢属真菌。初发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七八月份为病害盛发期。该病菌主要以孢子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并成为来年初侵染源。病株残体腐烂后可能以孢子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向临近植株传播,逐渐形成植株矮化,叶片枯焦的明显发病中心。该病菌具有潜伏期短,再侵染频率高,孢子繁殖量大的特点。


发病早晚与降雨持续时间长短,降雨日数,降水量关系密切;持续性降雨量关系密切;持续性降雨可促使疮痂病发病早,蔓延迅速和大面积爆发成灾。降雨延迟到9月上旬或中旬,仍可侵染发病。



防治方法:


一是花生疮痂病是喜高温高湿的病害,其大暴发、大流行现象呈现了该病菌潜伏期短、病菌孢子产生量大且快的特性。选用不带病菌的花生种子和较抗病的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二是种植花生时施足基肥,减少追肥次数,促进植株前期健壮生长,防止徒长,增强植株抗性,是花生生产最基础的农业防病措施。



三是根据疮痂病病菌特性,参照防治疮痂病杀菌剂试验结果施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药效可达到80.3%,选用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药效可达79.3%,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也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从发病初期开始,视病情隔5~7 d施药1次,连续喷2~3次可控制花生疮痂病的严重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