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谊和晁错 | 豫史

 豫史 2018-09-04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河南洛阳人。西汉前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已能诵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当地郡守吴公闻其美才,非常器重,收留为门生。文帝刘恒即位,吴公升为廷尉,经他的荐引,贾谊被任为博士,深受文帝赏识,不久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周勃、灌婴等的诋毁和反对,未能得到继续重用。

公元前176年,贾谊被挤出朝廷,迁任长沙王太傅,途中路过湘水时,写下了千古绝唱《吊屈原赋》,寄怀屈原,并激励自己。贾谊虽然被贬在外,仍然关心时政,不断上书文帝,提出很多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重要建议。汉文帝看到贾谊确是可用之才,于公元前173年又召他回到长安,并亲自在未央宫接见长谈,留贾谊于京城,拜为爱子梁怀王的太傅。

贾谊登上政治舞台时,正是西汉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刘邦建汉几十年,经过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正在全面恢复,中央政权的力量在逐步加强。与此同时,刘邦所封的同姓诸王,这时已开始强大起来,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对中央政权威胁很大。北方的匈奴虽与汉朝有“和亲”关系,但还是经常伺隙骚扰,数为边患。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贾谊出于对封建王朝的忠心,曾多次上书,议论政事。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对于秦朝二世即亡,一直引为教训,并不断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探求巩固西汉王朝统治的办法,贾谊所写的《过秦论》,是其中影响最大而又最有代表性的政论文章。

在《过泰论》中,贾谊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贡献,赞扬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在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秦统治者只知“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赋敛无度”,而不能很好地运用软硬两手策略的结果。贾谊这个论点,在当时统治层中是很有代表性的,因此被汉文帝所借鉴。贾谊还指出,陈胜、吴广起义,天下云集响应,一举推翻秦朝,说明了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他从地主阶级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要汉朝统治者以秦亡为鉴,掌握治民之道,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及时消除对汉朝统治阶级有危害的贾谊针对诸侯王势力过大,可能危及中央集权统治的问势力。

又向文帝上《治安策》一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割据分裂问题的严重性。他说:天下的形势,象个患了浮肿病的人,小腿肿得象腰一样,一个指头有腿那么粗,平坐着手脚不能伸,一个指头疼痛起来就不得了;朝廷已处在正在燃烧的一堆柴火之上,火还未到漫燃的境地,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局面必将不可收拾。于是向文帝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把淮南国一分为三,这样封国小了,其势力小了,也就容易控制了。

对于匈奴贵族的长期骚扰,贾谊主张坚决抗击。他在《论积贮疏》中,积极主张屯粮贮粟,长期准备力量,一旦有事,才能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贾谊还提出与匈奴贵族“争其民”的策略,主张把匈奴贵族与其下属臣民区别开来,尽力争取其下层,使匈奴贵族“无臣之使,无民之守”,陷于孤立,然后一战胜之。他的这些主张,是很有见地的积极防御策略。文帝接受了贾谊的主张,对匈奴贵族的入侵作了积极的防御,并给子迎头痛击,从而保卫了边疆的安定。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骑马跌死,贾谊受刺激过度,不久优郁而死,年仅33岁。所著《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有名的政论文章,对巩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和抗击匈奴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贾谊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专著另有《新书》十卷。其生平《汉书》卷四十八有专传以记之。

 

晁错(公元前200~公元前154年),颖川(今河南禹县) 人。晁错与贾谊是同时代的学者,也是西汉前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年轻时曾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任太学掌故,后为太子家令,深得太子(即景帝)的信任。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升御史大夫,一直受景帝的器重。他是景帝时期主要谋士之一,号称“智囊”。晁错在任职期间,针对文、景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情况,提出一些很有见地的政治主张。

文帝时期,晁错还是太子令时,便很注意边事,先后写了《言兵事书》、《募民实塞书》等,为抗击匈奴,巩固边防,提出些切实可行的方针和办法。晁错在《言兵事书》一文中,首先概述匈奴“叛入边地”,一再侵扰陇西的历史,认为,只要选择良将进行积极防御,匈奴是可以打败的。然后根据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是克敌制胜的三个重要条件,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晁错又根据汉与匈奴双方的长处和短处,强调要以汉军之长,击匈奴之短,才能取胜。他还建议团结好边疆的少数民族,共同抗击匈奴。晁错在《募民实塞书》中,建议文帝招募人民,屯田边塞,发展生产,备战守边,作好充分准备,以征讨匈奴。晁错的这一重要建议是西汉以来对匈奴战略思想的一次大转变。他的意见,结合实际,分析透辟,当时就很受文帝赏识,还赐给他盖着玺印的诏书,以资嘉奖。

对于如何抑制兼并、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晁错专门写了《论贵粟书》一文,此文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影响的政论文。他针对当时大地主、大商人大肆兼并农民的现象,强调“重农抑商”。他说:“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治国要先抓粮食,因此必须“使民务民”,安心农业生产。他主张“以粟为赏罚”,就是人民可以用粮食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鼓励增产粮食。晁错认为,这样的政策,可以使国家有粮,富人有爵,农民有钱;还有三种好处:“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日曰劝农桑”,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直到景帝时期,一直是行之有效的一项国家政策。

晁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便是主张削藩。继贾谊之后,晁错也多次向文帝上书削夺诸王的封土。到了景帝时,诸侯王的势力仍很庞大,吴王刘濞叛乱的形迹更加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又上(削藩策》,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景帝尽管同意晁错的意见,但是怕削地会激起诸王的反叛,晁错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定削减诸侯王的封地但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从家乡特地赶到长安,劝说晁错罢手。晁错不为所动,并说明削藩关系汉朝的安危,他说:不如此,是对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稳。晁错的父亲叹气说: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稳了,我们晁家可就危险了,我已经老了,不愿看到大祸临头。回家便饮药自杀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于公元前154年,逐步削夺王国的封地,待将要削到吴王刘濞身上时,刘濞乘机发动叛乱,他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煽动楚、赵、胶东、胶西、苗川、济南六国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汉景帝看到叛军声势浩大,很惶恐。这时,晁错主张用武力镇压,建议景帝亲自率兵出征,并积极筹划军备供应。但是曾经接受吴王刘濞财货的袁盎坚决反对出兵镇压,他对景帝说,诸王无非因晁错削藩而反,只要杀了晁错,免了诸侯起兵之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的。景帝听信了袁盎的话,便下令杀了晁错,然后又派使臣令刘濞退兵。刘濞拒不跪拜受令,他冷笑说,我已是皇帝,还有什么诏令呢?仍继续进攻长安,要夺取皇位。景帝自此才醒悟过来,悔恨错杀了晁错,于是命令大将周亚夫率兵火速镇压。周亚夫不到3个月时间,就把七国叛军平定了。此后,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

晁错一生著论很多,其中《言兵事书》、《募民实塞书》、《论贵粟书》等尤为著称。鲁迅很欣赏他的文章,评为“西汉鸿文沾溉(有益于)后人,其泽甚远。

注:

①《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

②《汉书·食货志》。

③《汉书》《荆燕吴传》(《史记》卷一0六《吴王刘濞传》)

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