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七大谜案(下)没想到!李自成当时并没有死,竟然是隐居了!

 三槐世家馆 2018-09-04

上期咱们说到第四个谜案,杨贵妃生死之谜(有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看往期内容)今天我们来探讨剩下的三件迷案

历史上第五个悬案,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暴死之谜。公元976年10月20日的夜里,赵匡胤把弟弟赵光义叫来宫中喝酒,可能是哥哥想念弟弟了,让他陪自个喝小酒,吃小菜来叙叙兄弟情,反正是喝到很晚,赵光义当晚就在宫里面住下了。可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就毫无征兆地暴毙,享年50岁!

还没等大伙反应过来,第二天赵光义就继承帝位,登基当皇帝!我们都知道古人寿命短,这个不假,可是赵匡胤行伍出身,又是民间武术大师,精力充沛,身强力壮,没啥不良嗜好,白天还在意气风发的上班,前半夜还好好的能吃能喝,怎么下半夜就突然驾崩了,这一下当时是举国哗然,街头巷尾是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个事肯定有蹊跷。根据北宋一名僧人编写的《续湘山野录》记载,那天晚上是天寒地冻,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赵光义进入寝宫,还让旁人退下,只留下他们两个人是自酌自饮。退下的太监和宫女们不能靠前,只能远远地看到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训弟之状!他们还听到了太祖引箸斧戳地,并大声说,好做,好做!

那我们把这个细节再还原一下,话说是酒过三巡,夜色已深。赵匡胤呢看着赵光义好像老是躲在他后头,样子很害怕,觉得有几分得意,看看我弟弟这么厉害,照样被我压得住。当时下雪了,他看见殿前是雪厚几分就扶着柱子用玉斧橇雪,边敲还一边回头对弟弟说好做好做。太容易了,这是太容易了,就这意思,然后是解衣而睡,鼾声如雷。当夜赵光义没走,留宿于禁宫,可是没到第二天天快亮时进宫里传出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而赵光义按遗址与灵柩前痛哭一番,继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各位可能都熟悉著名的烛光斧影,当时有人就猜测了,这赵匡胤一蹬腿那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

赵光义,玉斧刺血。作者就是要表达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进行过激烈打斗的意思,要不这么隐晦的写的话,那这段史料肯定要被封杀!其实啊很多人后来都觉得哈赵匡胤武将出身,如果用玉斧,那绝对不是当时流行于书房使用的用具了,很可能是武士专用的武器,因为之前赵匡胤用它打碎过一个臣下的门牙,而这个玉斧肯定是没有刀剑这么锋利了,你说如果是赵光义用斧头砍死了哥哥,你说当时不留下任何痕迹太难,弄不好,还有可能被练家子出身的宋太祖击杀!

另外史书还记载,当时众人围在棺椁前来看太祖最后一眼,赵匡胤的尸体很安详,就像刚洗完澡一样,就更印证了这篇野史中记载的烛光斧影可能性不太高。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其实就算没有烛光斧影,赵光义依然嫌疑最大。他不用斧头,但是赵光义他最拿手的是下毒,因为我们翻看历史,你想南唐的李煜,还有后属的孟昶,那不就是被赵光义悄无声息地给办了嘛,所以很可能的情况是,当晚两个人在饮酒之后,赵匡胤当时是箸斧敲地说好做,好做。毒发以后,对弟弟这样的丧心病狂的举动,感到惊诧和愤怒所做的表述!所以赵匡胤啊即使是被亲弟弟杀害的,用的也应该是毒药,而不是斧头了。现在的学术界基本上都肯定啊宋太祖确实是死于非命,但具体的死亡原因呢还有待考证。

历史上排名第六的悬案就是建文帝的生死之谜。掐指一算,都几百年了,建文帝的下落真是一个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两个,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其实建文帝有没有自焚,朱棣最清楚,他登基之后的种种表现,确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如说多次派心腹到民间探访,整整前后20多年,再比如说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陪同的官员当中竟然有不少是锦衣卫(锦衣卫是完成皇帝派遣的不为人知的秘密任务)。那民间都说是建文帝后来出家了,所以明成祖就向所有的寺院颁布了僧道度牒书,对所有的僧人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普查等等。这都感觉建文帝说不定还真不是自焚死的。

排第七的是李自成的生死之谜。按照正统的说法是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号,闯王在湖北的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反正明史的结论是自成以死尸朽莫辨。但是有专家说了,李自成当年跑到湖湘时,手底下的兵马还有40多万,驻扎在九宫山一带的至少得有数万人,怎么可能就带着20名亲信,轻而易举地被乡亲们干死了,更诡异的是,李自成是生没见人,死没见尸,而且他带着几十万人也是人间蒸发了

因此300多年来围绕李自成的下落就一直存在各种说法,弄得是真伪难辨,迷雾重重!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李自成可能是故意放出的这个烟雾弹,传假死讯号全身而退。那别的说法不提,我听以前在甘肃兰州工作的朋友说,他们有个领导姓李,当年是50多岁了,榆中县青城镇人。他说他从小家长就告诉他,他是李自成的后代,这不是空穴来风。几年前在甘肃兰州召开了第11届的明史国际学术会上,一条新闻很有爆炸性,都直指李自成兵败之后,在青城的叔父李彬和堂兄弟李自胜的掩护下,最终隐居在榆中县的青城镇,而且死了以后呢被埋在青城镇的黄河边的龙头堡子!

李自成我们都知道陕西米脂人离榆中青城不远,那有亲戚倒也是无可厚非。问题是几百年来,榆中青城的李氏后人流传着一本李氏家谱,非常具有史料价值,不但写了可怜侄子李自成,而且披露了一个让人闻所未闻的历史秘闻,那就是李自成在云南被穷追之地。一席话打动了吴三桂,于是吴三桂放过了李自成。根据李氏家谱中写道,大始祖为李建起生三子,长子叫李安,次子叫李政为大明,甲辰科举人官至御史胰俞湖广。三子李斌,就是这个家谱的作者,已于甘肃兰州府皋兰县现在的榆中青城居家落叶。二世祖为李健和生一子叫李宏,李宏生子曰自成,分居赵家村。因他闯万国事,阖家个疑逃性命与大明江山亡佚。这是白纸黑字代代相传的,那这个消息一爆出,当时与会的很多专家都急切的要求以考古手段来挖掘坟墓,认为只要能在墓中找到哪怕一件传说中的随葬品,就可以使李自成的归宿之谜大白于天下。李自成是青城镇李氏家族的祖先,要是开挖必须要获得李氏家族的同意,而李氏家族能否同意?这很难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