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精进的第一层面:克服受烦恼染污的心态

 风水大师谈不上 2018-09-04


未生之恶令不生


在此,佛弟子振作起他的意志,以杜绝尚未生起的罪恶、不善法的生起。他努力地尝试激发起他的精进力,振奋起他的心,而且勤勉不懈地努力。(3)


(3)《增支部》4:13;《佛陀的话》, 页57。


正精进的第一层面是:克服不善法(受烦恼染污的心态)。


阻碍修定的烦恼,通常呈现出五种,称作「五盖」:贪欲、瞋恚、昏沉和睡眠、掉举和追悔、疑。


它们阻碍了解脱的道路,因此称之为「盖」。


它们滋长并蒙蔽进步的重要媒介——心的宁静和洞见。前两组,即贪欲和瞋恚,是最强的一对,也是禅修进展中最难应付的障碍,它们分别代表不善法根源中的贪与瞋。后三组,毒害没那麽深,却仍是障碍,它们是妄念的支流,通常和其他烦恼相结合。


贪欲盖通常以两种方式诠释。有时,它被狭义地解释为渴爱五种感官愉悦,即希求怡人的色、声、香、味、触。有时,这词彙有更广义的意涵,涵盖所有形式的贪爱,包括感官乐、财富、权力、地位、名声,或任何其他可以安立而成的事物。


第二盖,瞋恚,是嫌恶的同义词。它包含了憎恨、愤怒、厌恶,以及各种程度的嫌恶,无论对象是他人、自己、所缘目标或情境。


第三盖,昏沉与睡眠,是依它们共同的特徵——心的滞重, 而将两种心所连结在一起的组合。昏沉,表现为心的无力。睡眠,表现为心的下沉、粗重的心或过于倾向睡眠的现象。


与第三组盖相反的是第四组盖,掉举与追悔, 这也是依其共同特徵——不安,而将两种心所连接在一起的组合。掉举是躁动或兴奋,驱使心快速、狂乱地从一个念头跳到另一个念头。追悔是对既往错误的懊悔, 并对可能产生不可意后果的焦虑。 


第五盖,疑,意指犹疑不决、缺乏决心。这并不是指对智识的批判与探索,这个态度倒是佛陀所称许的,「疑」是对佛陀、教理及其修道,有著挥之不去的迟疑,致使无法将自身投注于这条精神训练的道路。


对这些障碍所应做的第一项努力,便是努力防止未生起的障碍生起,这也被称为「律仪断」。在禅修练习的起步乃至其全部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将这些障碍控制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障碍生起时,它们会分散注意力,使觉知的品质变得黯淡,破坏了平静与清晰。


这些盖并非从心外来,而是存乎内心。在相续的心识深处,一直潜藏著某些随眠烦恼,它们静待时机现形;一旦受到启动,这些障碍就出现了。


一般而言,引发这些障碍活动的是感官经验的接收。  这个生理的有机体,配有五种感官,每个感官各自接收特定的讯息:眼睛接收色尘;耳朵接收声尘;鼻子接收香尘;舌头接收味尘;身体接受触尘。感官物不断地衝击著感官,它们将接收到的讯息传送给心,讯息在那儿被处理、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回应。


不过这颗心,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处理所接收的讯息,这决定于心一开始对待讯息的方式。


当心散漫、不如理作意地面对讯息时, 感官物将激发不善法生起,它们可能透过立即效应,直接做到这点,或间接在记忆中留下痕迹,在日后也许会衍生为杂染思想、影像和幻想的所缘。一般的状况是: 烦恼对应所缘的境而被撩起——可意境引发贪;不可意境引发瞋;不确定的境,则挑起与愚痴有关的各种烦恼。


因为对感官经验的接收,是以一种没有节制的方式回应,这会激发潜伏的烦恼。显而易见地,要防止它们的生起,就应该节制感官。因此,佛陀教了一套戒律作为调伏各种障碍的训练,称为「根门的防护」


当一个人以眼睛觉知到某个形相;耳朵觉知到某个声音;鼻子觉知到某个气味;舌头觉知到某个滋味;身体觉知到某个压力;意识觉知到某个东西时,他既不分别其总相,也不分别其别相。他努力地抵挡,如果他没有守护好根门,透过它们——对总相、别相的分别——恶与不善法,贪著与悲伤将会生起。所以,他照顾著根门,防护著根门。(5)


(5)《增支部》4:14;《佛陀的话》,页57。


守护根门并非意味拒绝接受感官,或从感官世界中完全出离。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这有可能做到,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烦恼是住在心裡,不是住在感官或感官物裡面。


调伏感官的关键被这句话点了出来:不分别其「总相」,也不分别其「别相」。总相,是东西的总外貌,就这个外相被执取的程度,而成为杂染念头的根源;别相,则是它比较不醒目的特徵。如果没有调伏感官,心将肆无忌惮地在感官界游荡。首先它会攫取总相,这驱动了烦恼;然后,它探索别相,这使烦恼的繁衍、扩增得到了许可。


为了守护根门,必须在与感官界接触时,运用正念与正知。感官的识的产生,是一连串相续的认知活动,每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任务。


这一系列的起始阶段是:首先,心唤醒对所缘的注意力;接著分别它;然后,接受这认知,检查它,并为它安上名字。命名之后,紧接而来的是一个空间的开展,在这个空间中,对所缘的自由评量便出现了,导向某个反应的抉择。


失去正念时,潜在烦恼便急著找到一个机会来出头,就会引发一个错误的思量。一个人抓取所缘的外相,探索它的细节,烦恼也就有了机会。因为贪,他会被可爱的东西吸引;因为瞋,他会被不可爱的东西所驱离。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与境接触的时候维持正念,便可在认知活动刚萌芽,尚未发展到刺激随眠烦恼的阶段时,就摘除它。藉著将心安住在触的阶段,正念便控制住这些障碍。


对接收到的事物,心繫觉知,避免心因贪、瞋、痴所生起的念头而修饰资讯。然后,以明亮的觉知之光为嚮导,心会进展到如实觉知所缘,而不误入歧途。



内容摘自《八正道--趋向苦灭的道路 》第三章

菩提尊者著 香光书香编译组 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