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精进,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增长

 风水大师谈不上 2018-09-04


未生之善令生


在此,佛弟子振作起他的意志,以催生尚未生起的善法。他努力尝试激发起精进力,振奋起他的心,而且勤勉不懈地努力。(10)


(10)《增支部》4:13;《佛陀的话》,页58-59。


在清除烦恼的同时,正精进还要培养心中的善法;这项工作牵涉到两个部分:催生尚未生起的善法,及让已生起的善法成熟。


这两个部分中的第一个,也被称为「随护断」。虽然有待培养的善法,可以有好几种分类,如止与观、四念处、八正道⋯⋯等等,佛陀特别强调的一组是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与捨。


在寂静、不执著、寂灭,以及最终导向解脱的基础上,他培养了这些觉悟之因,亦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与捨觉支。(11)


(11)《增支部》4:14;《佛陀的话》,页59。


这七种法,之所以被归为「觉悟的因」,是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导向觉悟,同时也构成了觉悟。在修行的最初阶段,它们为高深的觉悟铺路;直到最后的觉悟,它们仍是其中的组成要素。觉悟的经验——完美而圆满的瞭解,便是这七个要素调和地运作,破除一切束缚,从忧苦得到最终的解脱。


「念觉支」是通往觉悟的起点。念,为洞察事物的真相打好地基,揭示当下现前的现象;剥去所有主观的评论、诠释以及计画。在念觉支将现象赤裸裸地置于专注之下后,「择法觉支」接著探索现象的特性、各种缘和果报。念觉支基本上是接收性的;而择法觉支则具有主动性,它不畏惧探索、分析,并分解各种现象,归类事物现象以揭示它们的基本结构。


择法的任务需要精进的辅助。第三个觉支「精进」, 它渐次地进昇。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发勤精进」,它抖落掉昏沉,激发热诚。随著禅观的进展,精进也积累其动力,并进入第二阶段「不退精进」,此时它驱动修行,使之不鬆弛。最后,在顶峰处,精进达到第三阶段「无敌精进」,它驱动禅观向前迈进,让各种障碍无力再阻止它。


当精进持续增长,第四个觉支就近了,它便是「喜觉支」,欢喜在所缘境上。喜会逐渐增长,升到狂喜的程度。一波一波的喜悦充遍全身,这颗心因为喜悦而焕发,热诚与信心强化了起来。可是,虽然这些经验令人感到鼓舞,却仍有一个缺点,即它们製造的兴奋接近掉举。


不过,只要继续修下去,喜就会逐渐消退,一种宁静的感觉会出现,那便是第五个觉支「轻安」,即将生起的徵兆。喜仍然存在,但它现在被调伏了,内发的宁静伴随著禅观而前进。


轻安成熟可以产生定,「定」是第六觉支,是将心统一集中在一处的状态。


随著定的深化,最后一个觉支也将现前而成为主宰,那便是「捨」,内在稳定、平衡, 没有兴奋与迟钝两种毛病。当迟钝瀰漫时,必须将精进唤起来;当兴奋瀰漫时,必须要收摄。但当两种缺陷都消失时,修行便能均衡开展而无须顾虑。


捨心,被比拟为那位操著正以平稳步调前进的马儿的马车伕。当马儿稳定前进时,他既不必催促牠们向前,也不必把牠们拉回来。只需要舒适地坐著,并观赏过往的景色就好。捨,具有同样的「旁观」特质,当其他的觉支处于平衡状态时,这颗心,便平静地观看著各种现象的流变。


已生之善令增长


在此,佛弟子振作起他的意志,以保持住已经生起的善法,不要让它们消失,而要让它们增长、成熟,直到究竟圆满。他努力地尝试激发起勇猛精进力,振奋起他的心,而且勤勉不懈地努力。(12)


(12)《增支部》4:13;《佛陀的话》,页59。


这是四种正精进中的最后一种,其目的在于保持已生起的善法,并令之成熟。它被称为「修断」,解释为:「将已生起的定之善所缘,稳定地保持在心中。」(13)


(13)《增支部》4:14;《佛陀的话》,页59。


守护所缘的工作,使七觉知得到稳定力,并逐渐增长力量,直到它们结出解脱的觉悟果实。这就是正精进的极致——无以计数的精进之行, 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关于正精进,更多参考:


正精进的重要,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解脱而用功;


未生之恶令不生


已生之恶令断



内容摘自《八正道--趋向苦灭的道路 》第三章

菩提尊者著 香光书香编译组 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