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家“十二因缘”,了解一下!

 佛法与智慧 2018-09-04

佛家“十二因缘”,了解一下!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的,这里所说的“条件”其实就是“缘”。在缘起的基础上探讨人生现象的时,释迦牟尼提出了“十二因缘”的理论。

“十二因缘”,又被称为“十二缘起”,这一学说把人生之过程分为十二种彼此互为因果环节。其具体内容,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支,因果相随。

“无明”,即“痴”,就是不明,有时也被称为愚痴,烦恼,因为烦恼自然也就没有了光明,是为无明;

“行”,造作义,指一切身心活动之行为,是因无明而产生的善恶之行为,尤其指的是心理的活动,心理的动向;

“识”,即业识,此识随业受报,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引发的,携善恶种子来投胎;

“名色”,即“名字”,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也指物质与精神要素的结合体;

“六处”,即“六入”,在怀胎期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备,于出胎后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相互对应影响,故名“六处”;

“触”,即“致”,接触。六根、六尘和合而成触,此指出生后六根与六尘之接触;

“受”即“痛痒”,领受,主要是指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其实是对外境所起的一种情绪,包括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爱”,即贪爱,对于尘境,心生贪求,这是对事物的渴爱;

“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指的是对事物的执著和追求;

“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面的因(爱和取),生后面的果(生和老死);

“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必招来世再生之果报;

“老死”,即衰老和死亡。佛经中说,“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之身体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到小乘时期,人们把十二因缘和“三世”融合起来,认为无明与行是过去世的二因,感召了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果,此为第一重因果;爱、取、有是现在世的三因,可以感召未来世的生、老死之二果,此为第二重因果。这被称为三世两重因果。因此,佛教中有颂云:“过去二因无明行,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爱取有,未来两果生老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