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锁仙 一位哲人讲:"一切都可以创造,唯有童年的经历不能创造。"童年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它着墨很重,民间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儿起小,看马起蹄"等格言,足见童年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的份量。 三代书香,方成世家。有识之士认为:培养一个国学大师,没有几代人的积累是不可能完成的。费孝通曾经骄傲地说:达到他水准的人五十年只能出一个。书香门第人家的子女功成名就的居多,家学渊源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他们出人头地的摇篮,文化是能够承袭的。一位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老学者,年轻时十分痛恨儿时私塾教育的严酷无情,然而愈到后来,当他在学海书山中游刃有余的时候,才倍感"幼时饱啜家学"的莫大好处,明白了自己内心那些刻骨铭心的东西正是儿时长期浸润的结果。 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曾被誉为中国六七十年代外交部的五朵金花之一。作为总理英文译员的她,在1972年一次接见外宾时,居然译不出"越俎代庖"这个成语来,总理大吃一惊。当即,总理既不失温和又不无批评道:"章行老的女儿怎么连越俎代庖都不懂呢?你要好好跟章老学啊!"章含之羞愧异常,悔不当初。还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曾提议每天给她讲一篇古文、讲一首诗词,少不更事的她断然拒绝了父亲的建议。等她长大成人,明白事理,想向父亲请教时,章老已进入耄耋之年,昏昏老迈,自顾不暇了。她痛彻地感悟到;什么也误得,独独童子功误不起啊!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子有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发现;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学习语言开始的,一个五岁的孩子就能熟练掌握母语,证明人们学习语文的能力最强。而我国的英语教育从中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十多年学习不间断,好多人却不能用英语交流,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来。如果英语教育能从孩子们学习语言中受到启发,用孩子学说话的方法编制英语教材与进行英语教学,相信英语的学习效率就会高得多。 德国神童威特在三岁时,父亲带他游历过德国所有的名山大川,并在家中为儿子种植百余种奇花异草,养育无数昆虫鸟兽,意在培养孩子对于自然界的感情,陶冶情愫。 司马迁10岁诵读《尚书》、《左传》、《国语》等古文,20岁怀抱凌云壮志,进行了一次全国漫游的学术旅游,获得了广博的社会知识,搜集了众多的遗文古事,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奠定了他日后成功撰写《史记》的基础。 杜甫,3岁会认字,5岁能背诗,聪颖过人。他一生写诗数千首,流传至今的也有1000余首,《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更是千古不朽、脍炙人口,他诉人民之苦,道苍生之难,为人民讴歌,获得"诗圣"美称。在1962年斯德哥尔摩和平理事大会上,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鲁迅童少年时代,家道中落,生活困顿,没有享受过丰衣足食的生活,然而他的父亲却不惜钱财买了不少书籍,供儿子们阅读之需。"三味书屋"读书虽苦,却奠定了他相当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使他受益终身,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 14岁的郭沫若已经熟读经史子集,建立了雄厚的人文基础,以至长大后干什么,什么成;怎么干,怎么成,成为扬名四海的大文豪;在日本避难时,他突然对研究甲骨文很感兴趣,很快就成为这方面的权威;涉猎历史,即刻成为历史大剧作家;一张口,就是六国语言…… 芸芸众生相,如此大才有几个? 苦孩子高玉宝小时候上不起学,他醉心于听评书,一听就是6年,是民间文学培养了他对文学的感情。之后,凭着非人的毅力写成了享誉文坛的《高玉宝》,是世界文库中唯一一本集作者、书名、主人公于一身的一本书。 林巧稚上小学时的一天,老师看着她修长的手指不经意地说,这是一双做手术的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小小年纪却颇有心计的林巧稚把老师说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从此萌生出当一个优秀医生的美好理想。她除了搞好学习外,又有意识地练习手指的灵巧性。只要一有空,她就不停地缝制小荷包,各色各样的、精巧玲珑的荷包缝了一个又一个,已经满满一抽屉了,还在缝,同学们不得其解,她却笑而不答。她认为:练好基本功,就如同盖高楼大厦一样,只有地基打得好,高楼大厦才会坚实牢靠,经久耐用。 无数名人哲士的成长经历告诉人们:童子功的着意培养与锤炼,会使一个智力中等的孩子智慧过人,会使一个智力过人的孩子变得富有才华,富于成就。无数杰出的艺术人才、优秀的运动员,他们深沉的潜质与过人的秉赋,是靠幼年时期认真学习、艰苦磨练而挖掘出来的,是靠家长的耳濡目染精心培育而成的。邓亚萍神奇的乒乓球技艺,得益于父亲这个启蒙教练的传、帮、带。获得国际乒坛"大满贯"的刘国梁在谈他的成功时,无不动情地感谢父亲在他小时候对他的严格训练。他说:那时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训练,只能在春节那一天休息半天,正是扎实的童子功成就了他。 童年的经历,是一个人一生无法抹掉的基本色调,为人父母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机,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学习天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着力培养孩子一种深沉的兴趣与爱好,帮助孩子打亮生命的底色。 一些家长同志一味地持守"树大自然直"的教子观,对孩子采取不管不顾、放任自流的办法,而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极好时机。等到有一天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遥遥领先,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输在起跑线上,到那时,怕是悔青肠子也晚了。 生儿难,养儿难,育儿更难。为人父母者,谁不期求孩子出类拔萃?谁不渴望孩子前程似锦?与其眼巴巴地观望、期盼,不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多想一点办法,多花一点功夫,多下一点力气,多投一点资,帮助孩子打下扎实的童子功。那样,您的孩子才能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臂膀有力些,步履从容些;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一展身手,竞现风流!
|
|
来自: 鲁冰花ydxj4aka >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