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及其有教无类

 人也昔兮 2018-09-04

孔子的大圣人之号,一、不是他自己封的;二、不是孔子在的时候别人封的;三、不是没有文化的百姓封的(如果是百姓封的,孔子会不高兴的,他肯定不会接受);四、不是中国的武夫们封的;五、不是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封的。

谁封孔子圣人之号,落实不到具体哪一个人头上,也落实不到哪一个朝代那儿去。但肯定是孔子死后受封的。

孔子周游过列国,这是事实;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老家鲁地教子弟学习,这也是事实;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留传至今,这也是事实;如今的很多中国人都知道孔子,并且知道孔子和圣人是绑在一起的,这也是事实。

但记录孔子言行的那本书里有很多话,孔子当时是怎么说的,孔子说这话的最初意思是什么,学生们只是把他的话记录了下来,却忘记了应该记录得更详细点,如果说学生的记录不详细是一个缺漏,那么,孔子后来被封为圣人,应该说多亏了这缺漏。

比如说:有教无类这句话。

孔子回鲁国教弟子读书,估计当时跟他学习的人不多。弟子三千的说法不可考,因为没有三千人的弟子名单,七十二贤人,有一些是有名有姓的。孔子一个人教弟子读书,就是说他开办的学校里只有他一个老师,弟子最小的八岁,最大的五十多岁。根据这一事实推断,有教无类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

有人指点孔子的学校弟子年龄参差不齐,孔子随答曰,有教无类。可这句话到了今天,演义出的解释完全可以成为最高的教育理论。

不分男女,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智愚,不分年龄大小,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力,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再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你知道孔子在说什么吗?

站在君与父的角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臣必须服从于君,后面的话也是这样。

站在臣和子的角度,又有别样理解:作君的要像君,臣才是臣;做父亲像父亲,作儿子才像儿子。

还有一种解释,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

谁能知道孔子这句话是站在哪个角度说的?敢于肯定的是,孔子说这句话,不会是让自己自相矛盾的。

他只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为它演义意义的后人,谁的话语权大,谁就可以借孔子语让自己立足。这当然是孔子的地位越高,自己的立足也越坚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