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情商的人,都不会太含蓄

 向上生长a 2018-09-04

来源:情商夜读,ID:ieq365



A:“在吗?”

 

B:“干吗呀?”

 

A:“没事儿就问问 ”

 

B:“没啥事儿。”

 

A:“嗨,既然没事儿,那帮我个忙吧!明天要有个报告分析要交,你不是最擅长这个么……”

 

这大概是所有人最反感的“请求人帮忙”的方式。因为这时候,回绝也不是,不回绝也不是。

 

回绝了,明明之前已经说过自己有空,总不能再临时编个理由;或者意味着“我即使有时间,也不想帮你的忙”,对方很可能会在背后说你坏话,对你留下坏印象;但是如果不回绝,又委屈了自己——明明可以好好休息的,凭什么要为你牺牲自己的时间?

 

这无异于一种社交绑架,让被求助者进退两难。

 

当请求别人帮忙时,只有低情商且自私的人,才会先问“在吗?”“有空吗?”这样的话。看似小心翼翼,实则是在浪费对方时间兜圈子。

 

真正高情商的做法是,掉换个顺序——放低些姿态,语气诚恳,先告诉对方自己需要什么帮助,然后再问他有没有空,能否帮下自己。

 

这样给能让对方舒服很多,同时他就算不想帮忙,也会有充足的编理由空间,进退自如。对你的印象,也不会太差。

 

毕竟你是有所请求的一方,当然要给别人留下“退一步”的空间,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诉求。

 

高情商的人,都不会让别人费心思“猜测”自己到底要干吗,而是尽量让对方省心省力,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所有情况。




我们的文化似乎总觉得“直截了当”是件太不够含蓄的事,于是做什么都喜欢兜圈子,讲究“含蓄”。

 

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得不猜来猜去,猜测你这样说话的意思,猜测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可是在现代社会中,最不需要的就是含蓄,你有什么就该说什么。毕竟大家都忙得似陀螺,时间宝贵,精力也有限,哪里有空才去猜测你?

 

福尔摩斯和华生刚刚开始合租的时候,福尔摩斯直接问:“你对拉小提琴怎么想?”“有时我会连续几天一言不发,你介意吗?

 

理由也很简单,“未来的室友应该彼此了解下互相的缺点”。

 

这样的做法就很聪明,因为它让彼此都省力不少。



我大学时有个同学小孟,人一直软软的,对谁都一样温柔和气,从不发火,也从不挑人任何毛病,刚开始大家都很喜欢。

 

但时间一久,她这样的性格就成了麻烦,因为大家不知道她的底线在哪里。

 

她似乎从来没生气过黑脸过,有时候有人觉得玩闹过分了,她立刻说“我没事,你们不用在意我”,可是又一脸闷闷的样子,搞得别人一脸懵逼。于是大家对待她的时候都变得小心翼翼,不停地去猜,生怕不小心伤害了这位“温柔”的人而自己却不知道。

 

渐渐地,大家开始觉得心累,到后来虽然还是会照顾关心她,但彼此之间总是隔着些距离,也再没有刚开始那么喜欢她,更没人愿意跟她走得很近。

 

维护一段关系最忌讳的就是让人不停地去猜,将自己的情绪压抑在心中,别人不明白你到底想要什么,你自己心里也不舒服。

 

深交需要彼此情绪适度的外露,交往的双方在情绪交换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彼此,交心的第一步,是让人看到你的真心。

 

不隐藏自己的泪水和脆弱,不惧于表露自己的原则和爱憎,有什么就说什么,这才是正确的沟通之道。


高情商的人沟通时,绝对不会给人“心累”的感觉。他们会向对方明确地展示、说明双方需要了解的情况,不隐藏什么,让周围的人和自己都能活得洒脱。




这世上最礼貌的社交,不是含蓄,不是小心翼翼,而是为对方节省时间。这也是为什么简单直接的方式这么有效且让人舒适的原因。

 

很多人还停留在老一辈的沟通文化中,谈正事前,一定要先问问“吃饭了没?”“最近过得咋样?”……但职场中,别人并不会觉得这样就是礼貌,反而会觉得你真是又啰嗦又烦人。

 

之前的单位里有个所谓的“老油条”,年轻的实习生都对他极其反感。因为这人不管做什么,都让人猜不到他到底要干吗。

 

问你手头忙吗?答曰没有,就会说“周末有个培训,一定要来啊。”

 

找人谈话时,永远都是先拉家常,半天了才知道他究竟准备说什么……搞得新来的同事都不胜其烦。

 

有话直说不好吗,非要弄那么多弯弯绕绕干吗?

 

职场中“真实直接”要比“温柔含蓄”更重要。不要再藏着掖着,也不要前戏太多,单刀直入地说明问题、解释自己,绝对事半功倍。

 

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让对方不要浪费太多脑细胞和时间,才是真正高情商且善良的做法。


作者简介:余尧,情商夜读作者。本文由情商夜读(ID:ieq365)首发,转载请联系情商夜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