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目| 有些寒暄,其实是“明知故问”

 小酌千年 2018-09-05


文:槑小殊 

(本文由江左梅娘原创出品)


上初中时一直有个困惑:为什么村里人总喜欢“明知故问”呢?所谓的“明知故问”,就是知道对方在干什么,还会主动询问对方做的事。比如,隔壁阿姨看到我端着碗吃饭,她会笑着问:在吃饭啊?邻居李婆婆看到别人提着菜篮子,也会慈祥地问候:买完菜回来了?久而久之,我也逐渐学会这种“明知故问”的习惯,笑着问候身边的街坊邻居,心里却一直颇为不屑,感觉这种问候方式属于没话找话,还不如不说话来得干脆。




现在想起来,不禁为当年的优质想法感到好笑。其实,那种寒暄,不过是邻居相互表达关心的一种笨拙朴实的方式,蕴含着深厚的街坊情。那时候邻里之间走动很是频繁,相互知根知底。但每天碰面,日子久了也没有那么多话说,只好用“明知故问”的方式来表达问候,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见面时彼此亲切的话语、友善的表情。




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有些怀念小时候的日子,那难得的宁静而快乐的时光。那时候,忧愁离我很近,因为不用担心生存问题,所以有多余的精力沉浸在幻想中,想象自己长大成人后的日子,不免期待中夹杂一些对未知的恐惧。然而,一和小伙伴打打闹闹,一到田野里撒开脚丫子乱窜,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就像头皮屑一般不见了。小孩子嘛,是健忘的,很难一直沉浸在忧郁里。





无聊了就逗弄一下弟弟妹妹,到野外放放牛儿。小小年纪就要帮忙家里干活儿,现在看那些事好像很辛苦,但小孩子哪里计较那么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家里最懒的当属猪和鸡鸭,它们是家里的宝贝,大人们一大早就出去割猪食,还得一日几次去喂食。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奶奶操劳了大半辈子,头发白了仍继续劳动。她总说,要是不动动,心里不舒服,几十年养成的习惯,难得改。




大多数的孩子,都在奶奶的照顾下长大。奶奶特别容易满足,给她捶捶背、梳梳头发,她就开心得像个小孩子,笑得脸上的皱纹又深了。





爸爸妈妈是家里的主心骨,风里来雨里去,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计。农村人,没什么文化,但有的是力气和把事做好的窍门。妈妈时常说,很多事看起来很难,可是只要耐下性子好好做,最后准不会吃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