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视和您一起备课系列 来自北京市吟诵教育研究会 00:00 14:24 大家好,新的学年又到来了!欢迎大家在新学年到来的时候,关注到了北京市吟诵教育研究会的微信平台。很多人在新的学年里开始使用部编本的教材,不知道您是教几年级的老师。如果您使用的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盈视在这里呢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古诗单元应该如何去讲解。 部编本教材呢有可能呢是给大家一个很广阔的、很宽泛的、很开放的一种讲解的思路。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去探索出一条道路来,然后大家去共享。那么盈视也提出一套我去教七年级上学期的这个单元的一个想法: 第一首诗歌是曹操的《观沧海》,他是一首乐府诗; 第二首诗歌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三首是唐初的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第四首是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这四首看起来谁也不挨着谁,我想:编教材的人很有可能是想把诗歌的各种门类让孩子们都看一眼。不管编教材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吧,我们还是要利用这个第一个让学生见到的古诗文的单元呢,让孩子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大概的理解。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一个毛病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好像一首诗就是一首诗。我们把这一首讲明白了就完。但是它在历史当中是什么位置,它在文学史中是什么位置,这个我们干脆不管。甚至我们认为这个很高深,很多地方的教学不能满足。其实文化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这张窗户纸一捅就破了,我们给孩子们讲解一下在文学史当中大概的意义呢,孩子们可能脑海当中就会形成一棵树。现在我们很讲究什么思维导图,那么我们让孩子们了解到文化的脉络,就能更好的记住这么一首诗歌。这样回来呢,其实对于应试啊,对于某一首诗歌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呀倒是有好处的。 我们可以呀先讲《观沧海》,来告诉孩子们呢这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音乐部门。汉代呢开始有了这个音乐部门。在汉代之前有没有政府有个专门部门管音乐呢?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历史记载并不是很清晰。因为《诗经》的产生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周朝的政府部门专门管音乐的,派一个人呢到民间地头去采诗。然后采回来以后呢由专门懂音乐的人呢,把这个诗歌进一步调整,再由表演的部门呢去演绎,在王宫大臣们参与的一场宴会当中,或者一场聚会当中表现出来。这整个的过程呢是有组织的、有设计、有安排的。应该是有一个部门专门管理的,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说周朝真的有一个专门管音乐的部门。可是汉朝有。所以我也认为汉朝不应该突然间就有了这么一个部门,它应该也是一种传承,一种延续。总之呢,历史记载汉代呢设置了专门管音乐的府衙,就叫做乐府了。他们呢就是民间采诗,采来的诗歌呢由政府部门呢进行调整,然后再去表演。这种诗歌呢,按照宫廷的需要进行调整,按照宫廷的需要进行表演,这种诗歌在汉代叫做歌诗。这种歌诗后来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是明确记载的汉朝有乐府,他们所做出来的诗歌,所以后人就管这种诗歌叫做汉乐府诗歌,后来干脆就叫乐府诗。因为历朝历代都还有这样的音乐部门,他们都延续着明确记载的汉朝那样的方式,从民间采,由专门懂音乐的人进行调整,再表现在宫廷里面。所以呢,这个时代的这种歌诗呢,是一种王公贵族宴会或者聚会时候的服务性诗歌。这种诗歌既然是能登大雅之堂的,它在音乐的表现上,它在文学的内容上,都要进行调整,调整到能登大雅之堂。 曹操呢是东汉末年的人,这个时候依然还是有乐府的。从民间采诗,采来以后被乐师调整,再到宫廷里去表演,这个过程很复杂。而且呢宫廷聚会很多,仪式也很多,有时候呢就供不上了。所以那些乐师们呢,干脆就自己创作一些诗歌,以供宫廷当中不时之需。所以很多一些著名的乐师,他们也自己开始创作乐府,反正他们自己知道这个过程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们就可以自己做一些。慢慢的呢,这种创作乐府诗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就不用从民间采了,自己也能写,很多人都加入了这个队伍。最开始是这些乐师,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入这个队伍,后来就是干脆皇帝、大臣都加入这个队伍了。 东汉的末年呢,曹操呢虽然没有称皇,但是他实际上就是这种权力的大权在握者。所以他干脆也加入了这个乐府诗歌的队伍,他也愿意自己创作乐府诗。后来历朝历代的很多皇帝都加入了乐府诗的创作队伍,再到后来南北朝时期许多普通的人也加入了乐府诗的创作队伍了。我们在初中所见到的第一首乐府诗呢,他的题目应该叫做《步出夏门行》。所谓《步出夏门行》啊,厦门,应该是洛阳城边的一个大门,《步出夏门行》应该是以走出洛阳城边的一个大门为主体的一首歌。行呢,就是歌儿的意思。最早汉乐府就有这样一首歌,它的曲调定下来了以后呢,后来就旧瓶装新酒,人们都往这个《步出夏门行》里填上自己的内容。到了曹操这里的时候呢,他也愿意往已经有了曲调的这首《步出夏门行》里填上他要的内容。也就是说,这首乐府诗它是用于表演的,曲调早就定下来了。而内容谁都可以往里填,这有点儿像后世的填词。所以,曹操也往《步出夏门行》里填了两首。因为第一首里面有《观沧海》所以我们俗称它为《观沧海》,我们认为《观沧海》是这首《步出夏门行》的小名。另外一首里面因为里面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所以我们管那首《步出夏门行》叫做《龟虽寿》,所以《龟虽寿》也是那首《步出夏门行》的小名。我们怎么可以在《观沧海》里发现它是一首用于表演的乐府诗歌呢?因为它有一个“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个就是表演的一个标志物,两首诗歌都有这个。《龟虽寿》也有,虽然《龟虽寿》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教材当中,当老师的可以把它补给学生,为了一对照就能发现了这是表演的结束语。这是规定的。我们也可以猜测呢,应该是集体合唱这一句,把这个表演呢推向高潮,戛然而止。前面的内容呢,都不大一样。曹操呢,是北征乌桓之后呢做下的本首诗歌。你想啊,曹操北征乌桓得到了胜利,回到了自己的首都许昌的时候呢,他一定要举办一个仪式,来歌颂他的这场胜利,这个时候就需要歌曲。曹操自己的文学水平很高,于是就自己给这种聚会呢填了一首歌儿,用于当时的表演。乌桓呢,对于曹操来说和对于东汉来说呢,都是极大的北方威胁。曹操能把他灭掉,这是无比荣尚的事情,所以当然做下这首《观沧海》。 那我们讲完了诗歌的这样一个传统以后呢,我们可以跟学生说:诗歌并不仅仅只有这种在宫廷当中给王公贵族当做服务表演的这样的功用。还有呢,就是文人的自我唱和。文人们呢,也有一些自己的小世界,自己的小心情,喜怒哀乐。好朋友也好啊,情人也好啊,他也要给他们做一首诗歌。李白写给王昌龄的这首诗歌呢,就是文人间的唱和。虽然文人间唱和,但是他也要用这种诗歌来表现自己的心和自己的志。这个自己的心志是什么呢?就是指儒家的情怀。这个情怀一定是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希望为国献出自己的一身能力的。但是王昌龄在历史上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被贬到南方呢?历史是讳莫如深的。我们认为呢是他不拘小节,所以得罪了一些权贵,所以被贬到南方去。李白呢,也是这种人,他不拘小节,所以得罪了很多权贵,在天下周游。李白呢周游到了扬州的时候,听说王昌龄被贬到了南方去了,所以遥远的寄给了他一封信。古人寄信的时候是有可能寄信的内容是一首诗歌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李白为什么那么同情王昌龄,因为他们有相同的人生经历吧!可能也有相同的性格特征。这样的诗歌就不再是表演在宫廷的宴会当中了,仅仅是文人之间的彼此的感情交流。但是王昌龄不能够把自己的本事献给这个时代了,李白也不能。被逐出了长安城。所以他们都有士人情怀,都与儒家的人生目标,但是都不得志了。所以彼此间惺惺相惜,李白作首诗歌送给王昌龄。这可见诗歌呢,也有个人交流的这样一种可能。 第三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呢,是王湾呢到南方去,见到了南方的景致呢,而做下的诗歌。当然了,这些文人的儒士情怀是一以贯之的,可是呢,这首诗歌的功用又不一样了,这首诗歌的功用呢,既不是在宫廷宴会中进行表演的,也不是文人之间彼此唱和的。它是仅仅的写自己心志的,写给自己看的,跟别人无关的这样一首诗歌。我们中国人大多数的诗歌就是这样的一种诗歌,就是后世的文人他们经常用自己的诗歌呢,写自己的情,写自己的志,写给自己看,用于抒发自己的情怀。如果自己心中太难受了呢,就写一首诗歌调和调和自己;如果太开心了呢,就写一首诗歌提醒提醒自己。大多数诗歌是干这个用的,我们称之为修身,就是调整自我。王湾的这首诗歌呢,非常典型,它写江南的景致,他甚至联想到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就是人生也许走到末路的时候还会充满希望。唐朝的一个大官员叫张说,他就受到了许多人的诟病。他就想到:我在受到诟病的时候也要坚持住,因为好日子就快来了!他就想起了这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他甚至把它挂到了自己的客厅当中,当做一个对联。这个行为肯定不是王湾能想到的,肯定是张说看上这两句自己拿走了。王湾写这两句呢是自我安慰,自我调和。这是我们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重要的功用。 我们讲完了有在宴会中表演的歌诗,有文人间彼此唱和的寄情诗,又有自我调整的修身诗,最后还有呢用于表演的小曲子。元代呢,因为蒙古人的统治,对于汉人的压迫呢也比较严重。所以许多有识之士,这些儒士呢,他倒不能投身于这个世界了。他倒想去服务于朝廷,朝廷也不用他啊!所以呢,他们只能把自己的本事用于娱乐活动。虽然这些小曲子也是用于表演的,但可不是表演给王公大臣的了,就是表演给普通的百姓的。所以元曲的出现呢,它是一种市井文学。它低俗化了,所以句子啊,里面会经常有一些衬字。句子呢于今天的语言听来呢,他更白一些,就是因为它是市井文学。它演绎给更普通的老百姓看了。它与歌诗的相同是都是表演,但是它的不同在于不是庙堂的雅致文学了。可是呢这些文人做这些曲子的时候呢,也不都用于表演。虽然这些文人投身于这些散曲的创作,他们也会用这些散曲来写一写自己的心情。马致远这个人呢很有可能参与忽必烈的儿子,就是太子真金太子的幕僚。但是真金太子呢因为被一个汉人蛊惑,居然给忽必烈写信让忽必烈退位。这个忽必烈当然就非常生气的怒斥了自己这个真金太子,后来真金太子呢生病死了。忽必烈直接传了孙子,所以元朝的第二任皇帝呢是忽必烈的孙子,就是大德皇帝元成宗。那么马致远这样的幕僚呢很有可能被赶到南方去了。马致远用散曲这样的形式呢,写了自己被贬到南方这种不得志的心情。所以写了很多秋天凄惨的景象,这些景象呢是为了暗示他那不得志的心的。但是元散曲呢本来是应该是唱的小调,但是这个文人用它来写了自己文人那个不得志的情怀。所以呀,建功立业的这样的心,从曹操到马致远是一致的,但是他们用的形式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中国诗歌可以有不同的功用。 我想用这样的方式串起来这四首诗歌是不是能够让孩子们脑海当中有一棵大树呢,这是盈视为大家提供的本单元的一种讲解方式,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微信制作:Lun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