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夺天工的唐宋绞胎瓷器,花纹穿瓷而过,叶脉内外相通

 刘一青 2018-09-05

唐 绞胎陶三足碗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

“搅胎瓷”、“透花瓷”。

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

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


 唐 绞胎碟,直径17.5cm


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

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

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

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晚唐五代 绿绞胎釉瓶,高14.8cm 


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

纹理变化亦无穷。

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

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

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

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唐 绿釉绞胎壶,高23.5cm


唐代 河南巩县窰绞胎印花枕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供图


唐代黄釉绞胎三足盘 深圳博物馆


绞胎陶瓷

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

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

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

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

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

堪称制瓷精品。


 唐 巩县窑黄釉绞胎陶枕


唐 绿釉绞胎三足炉


绞胎瓷也是因其工艺上的高难度

而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

高温下,不同颜色的泥土收缩率不同,

其制成的胎就会容易开裂,

因此成品率很低,

这也是绞胎瓷只有在

经济繁荣的时候才会有所发展的原因。


唐 当阳峪窑绞胎碗,6.9万成交直径13.5cm 。

通体以米白、黑褐两色胎土绞出花纹,

外罩透明釉,纹饰流畅自然,别具雅趣


唐·三彩绞胎把杯、托盘。杯高5、盘径13㎝。


唐、宋时河南当阳峪窑、

登封窑、巩县窑、扒村窑,

山东淄博窑等窑口都有制作这类瓷器,

同时还发展出绞釉贴面、

绞化妆土饰面等技术。

大部分绞胎瓷器表面施以亮青釉,

少部分采用素面无釉的形式,

直接显示绞胎纹饰的魅力。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绞胎釉碗


《山西博物院》绞胎釉盘


绞胎陶瓷器物自唐代开始出现,

延及宋代,宋之后就逐渐消失,

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才又再出现仿制品,

而其时绞胎技术已经失传,

只好采用人工描绘的方式画上绞胎纹理。

 

唐·三彩绞胎托盘炉,

以黑、褐、白三色胎泥相绞合成纹,

纹饰清晰,施以三彩釉。

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藏。


绞胎器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全绞胎,即以深、浅两色胎泥

相互绞合在一起再成型;

另一种是贴面绞胎,

即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

绞出不同的纹理,再切成薄片,

用胎泥将薄片粘贴到器物上。

这种做法一是为了节省绞胎原料,

二是为便于做出各种图案花纹。


唐  巩义窑绞胎枕

高8cm,长12.5cm,宽8.8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枕造型小巧,呈长方形,

枕面前低后高,前侧有一通气孔。

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

绞出的五瓣团花纹样数组装饰,

外罩黄釉。


唐 素面绞胎脉枕

器物枕呈长方形,

以切片贴合技术制作,素身无釉;

胎体以绞胎形式制作,

呈褐、白双色混合,纹饰层层叠叠,

在两侧做出水波纹,具有朴素的美。


唐  三彩绞胎骑马射猎俑

通高36、长29.5㎝,

故宫博物院藏

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人与马为全绞胎,人首及马足无绞胎纹。


唐  绞胎三足盖盒 一对

直径6.0cm,

此对盖盒子母口,下承三足,造型精巧,

胎体为白、褐二色胎土绞合而成,

分施绿色和褐色釉,

纹理变化万千,或如禽鸟羽毛,细微似绒,

或如团团花瓣,竟相盛开,

自然优美,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北宋 磁州窑绞胎钵

直径10.0cm,

2014年估价,HKD12万—22万

本品敞口,深弧壁,圈足。

该碗瓷胎施有白色化妆土。

除碗口与圈足外,

钵内外及底均以白、黑两色胎土

绞出羽毛状花纹进行装饰,外罩透明釉。


南宋  绞胎杯

高5.6、口径8㎝,

侈口,弧壁,圈足素胎,造型稳重,

绞胎纹理新自然,器罩黄色透明釉。


辽金  绿彩绞胎三足洗

高9cm;直径31cm

2016年成交价:RMB:19.78万

此洗平口,宽沿,浅腹,平底下承三矮足。

从盘口沿到盘心,满施绿釉为底,

釉下装饰有黑褐色胎泥绞成的团花,

纹饰优美,自然天成,为绞胎器中的上品。

器物绞胎纹饰流畅自然,别具雅趣。

兽足刻画生动,栩栩如生,

是绞胎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宋 绞胎高足碗

宽16.3cm;高12.5cm

2015年估价,HKD 40,000-60,000

碗圆口,微侈,斜鼓腹,高圈足。

碗身以绞胎为饰,

深棕色胎土和灰色胎土糅合成流沙纹,

外罩青灰釉,口沿和圈足光素无纹,

足底露胎,胎色砖红,质地较稀疏,

此碗胎色糅合变幻,高足器形亦为宋代罕见。


宋·绿釉绞胎壶

高9.5、口径3、足径5.4㎝,

故宫博物院藏

小口内凹,折肩上有两周弦纹,短流,

柄作三条束带形,平底微凹,

通体施绿釉,底满釉,有三处支烧露胎痕。

绞胎壶满绿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