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送孩子去学钢琴 舞蹈 画画…… 心里也要容得下孩子的“业余”

 锋行天下第一 2018-09-05

  鼓励孩子学习一门艺术,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兴趣、气质、胸襟,激励孩子的学习精神,温润孩子的心灵。

然而,不少孩子却把艺术培训当成了一种负担,难以长期坚持下来。

甚至“学了一门艺术,恨了一门艺术”,这样的反效果让人深思……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本是释放天性、陶冶性情的美育过程,但不少家长却将孩子的艺术培训与过关考级、加分或艺考进行捆绑,实行高压管理,强迫孩子苦练,让本来充满灵性的艺术教育变得枯燥无味。

长此以往,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充满恐惧与怨恨,对艺术学习产生厌烦与抵触,真是得不偿失。 

  艺术培训重在心灵滋养。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偏废的一课,给孩子进行艺术培训可助其全面发展。

但是,家长也要明白,艺术不等同于技术,艺术培训也不等同于技术训练,不能把心灵滋养降格为技能习得。

给孩子进行艺术培训与专业艺术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它其实是通过艺术熏陶与启蒙,把孩子培养成热爱艺术、懂得欣赏、敢于表现的艺术爱好者,而非艺术大师。

所以,家长心里要容得下孩子的“业余”,能够坦然接受孩子在过关考级中的失败。不要只管结果,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与人格塑造上,艺术培训才会变得有趣、有益,也就更加吸引孩子。 

要让艺术教育回归到育人轨道,就要果断为艺术培训“减负”。

不要让艺术培训变成孩子闯关过级、加分艺考的繁重任务,这样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高雅的审美情趣、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要比证书、奖杯、分数更重要。何况,浸染是学习艺术的最好方法,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完全可以与生活对接,如平时多带孩子进进美术馆、音乐厅、电影院、戏剧室和图书馆,有空多带孩子去郊外亲近自然、了解人文,这些生活化的艺术熏陶更能把艺术的种子深植于孩子的心田,艺术学习也才能够快乐而长久。

来源:惠州文明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