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道德经》: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壹芯 2018-09-05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


为而不争,大多数人对“争”的解读,还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争夺”上,但很少人去思考,不争到底应该怎么解读?

上一章“《道德经》: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对“不争”做了解读,不争和不美、不博、不多是相同的作用,是用来形容“为”的。

为而不争,就是遵守自然法则,不偏不易不离。

这三章开篇就出来了“争”字:不上贤,使民不争。

今天,我们解读第三章,重点放在最后一句话: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这是帛书版,通用版本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普偏解读


1、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2、实行不用政治手段干预,只用道德引导,那么天下没有不能治理的。

3、用无所作为的原则,则没有处理不好的事情。

无为而治也是平时我们使用比较多的词,有的人理解为:不做,自然而来;

有的人理解为:为之,但不刻意为之,则达到治理效果。



我的解读


先来看看全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上贤,通“尚贤”。

尚贤,其实就是在区分贤与不贤,区分的过程本身就偏离了道。

如何尚贤,评价标准是什么?

这个标准就有了分别和利益,因此不上贤就是要最守自然法则,以道行事,不改变自然法则。

使民不争:尊守自然法则,以道行事,人与人之间就能和平行处,没有利益纠纷。

这里的不上贤绝对不是消积的态度。

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天下没有贵重的物品,就不会有人去取之占为已有。

如果说“不上贤,使民不争”是在讲'名'。

那么“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则是在讲“利”。

普通人生活中,离不开“名”和“利”,要么是才之名,要么是财之利。

这里,货可理解为实物、钱财,如衣服、房子等物品。

天下万物,本没有贵贱之分,只因人的欲,物品才被有了“价值”。

盗,如果理解成偷盗,那就太狭隘了,古代的盗就是取或占的意思。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上面两句话的总结,无名无利,以自然行事,则不现欲望。

见,通“现”。

如果每个人都无名利之心,无私无欲,自然而然,则人民就能生活安乐。

圣人都是无私无欲的。

乱:改变自然法则。


南怀槿老师曾经在《老子他说》中是这么解释这一句话的:

反正人类总是一个很矛盾的生物,在道理上,都是要求别人能做到无欲无私,以符合圣人的标准。在行为上,自己总难免在私欲的缠缚中打转。不过,自己都有另一套理由可为自己辩白。如果老子的本意,真要人们做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事实上,在人世间的现实社会里,是绝不可能的事。除非天地再来一次混饨,人类重返原始的时代,如道家所说的“葛天氏之民,无怀氏之民”的初古时期,或者可以如此。

我不太同意南老的这个观点。

无私无欲,不是说没有私欲,用老子的话说:是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欲:可以用《中庸》里的一个字来解释,就是“易”。

《中庸》云: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

不见可欲的“欲”不是指狭义的欲望,这里指的是有改变自然法则的想法。

不见可欲:不出现改变自然法则的想法,不上贤,不贵货。

无私无欲,圣人可以做到,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什么是圣人?

如果看过我前几篇的解读,相信大家都知道《道德经》中“圣人”的意思。

圣人能遵守自然法则,保持自然平衡,可以做到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也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在这里不详细展开讲。

如果能做到道法自然,自然能虚心(心里空虚宁静),自然能弱志(无为)。

人民无知无欲,尊守自然法则,无为而为,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欲”,上面讲过了,那么什么是“知”?

这里的“知”可通“智”。

知:了解自然法则,以自然法则行事。

知者:遵守自然法则的人。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用版中,不是这么断句的,使夫知不敢为和使民无知无欲断成了一句,帛书中是分开的,不管怎么断,意思是一样的,我们不纠结。

知者敬畏自然,遵守自然法则,不改变自然法则。

即:弗为

这里的“敢”字,如果不理解为勇气的“敢”,即行为动词。

而理解成:能或为,更为贴切。


“敢”一词在《道德经》出现频率其实还不少,共出现了九次,这里摘抄几句,可以做个对比。

●  我恒有三,葆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  用兵有言曰:吾不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

●  勇于者则杀,勇于不则活。

●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


弗为,不能理解成什么都不去做,更不能认为“弗为”是消极的态度。
“弗为”就是要去掉那些人为增加的相对属性,从而使天下万物保持自然平衡。

使天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之道,可以称为“治”。


圣人告诉我们:人民遵守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贤,又无知无欲,天下自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反思


这一章节,要比想象中难解读,古代很多词的意思,与现代的意思差别比较大。

理解本章,如果不能理解何为“不争”,就很难理解全文。

“圣人”一词也是一样,我们往往知道儒家的“圣人”之意,却不能正确理解《道德经》中的“圣人”之意。

“敢”字也是,如果理解成勇敢的敢,那么就强加入了很多人的行为意识在里面,圣人不会这么说,也不会这么做的。这更是与老子的思想相差甚远。


治理一个国家:弗为,而无不治

管理一个企业,经营一个家庭,也是同样的道理。


万物可自生,让生者自生,遵守自然法则,不去强加改变,就是:弗为

做一个企业,作为管理者首先要懂得放权,让员工具有参与经营企业的自主意识,并自我发展。

自己定目标,自己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进步,做到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能自负盈亏。

这样的企业是符合大道的。

那领导者做什么?

领导者最要关心的不是战略,而是人,你的员工的自我成长,员工自我认知的成长。


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应该相互尊重,不仅仅尊重老人和孩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家人与家人的相处,只要学会尊重和帮助,那么这个家庭就一定是充满爱和幸福的。

对于儿女的教育,不能是简单的上令下达,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他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只是侍者,而不是领路人,带出门,往哪儿走,一切应该由他们自己确定。


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难就难在“为”字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我”,有了这个“我”,就会试图改变自然法则,以“我”的法则要求他人。


弗为,则无不治。


道老先生解读《道德经》

有问题,欢迎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