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个间谍,是个卧底,是个“内鬼”,是个双面人。

 圆角望 2018-09-06

2016 年,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以小说《同情者》( The Sympathizer )获得当年度的普利策小说奖。

最近这本小说的简体中文版已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正在各个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陆续上架中。戳下图,某当已经可以下单咯!

在这部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小说中,作者阮清越记录了 1975 年越共占领西贡后,主人公和他的南越“长官”,跟随美军大撤退。在美国,他明面上是成为难民的南越军人,处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暗中则继续为北越做间谍工作。再加上背井离乡、然后受到的异国文化冲击,他的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

那么,今天分享一篇来自责任编辑脑震荡妞的短文,看看从编辑的角度,阮清越在《同情者》里面,究竟是讲了什么,比如最直接的问题:到底是谁同情谁?


谁是同情者?他又在同情谁?

脑震荡妞

-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同情者》( The Sympathizer )是越裔美国作家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关于作者名的翻译问题,请看文末)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小说英文版发表于越战结束 40 周年的 2015 年,甫一亮相便拿下 2016 年第 100 届普利策奖小说奖等国际荣誉,成为当年《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逾 20 家媒体选出的年度最佳图书。英美主流媒体与文艺人士盛赞不绝,并登上比尔·盖茨 2017 年的年度推荐书单

貌似,《同情者》在盖茨手里也算是占了个 C 位

之后,阮清越在小说与非虚构写作圈中都十分活跃,2017 年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被公认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作家;2018 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为该院院士的有米兰·昆德拉、奥尔罕·帕慕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等。

反映越战的小说和纪实作品其实不少,但多数是从美国大兵的角度写。蒂姆·奥布莱恩写过《士兵的重负》,卡尔·马兰提斯写过《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

上海译文 2010 年曾出版《士兵的重负》

从越南士兵、平民角度写的作品虽然从内容上看丝毫不逊色,但毕竟越裔群体是少数族群、影响力弱,比如越裔作家鲍宁写过的《青春的悲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情者》的了不起在于:作品发出了有关越战的真实声音,并且这一次全世界都听到了;阮清越立意之深、书写之巧,把一个无名间谍的故事讲得极其精巧、精彩,更超越历史、政治和国籍

小说通篇都是这个无名间谍的自述,他是北越共产党,潜伏于南越做谍报工作。他的开篇自述精准又撩人:“我是个间谍,是个卧底,是个‘内鬼’,是个双面人。我还是个有两套思想的人,或许也不奇怪。

这个双面人经历了什么呢?越南战争,亦称“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北越和美国扶植的南越政权从 1955 开始,打了整整二十年,到 1975 年 4 月才宣告结束。在那个艾略特笔下“最残酷的月份”、越南难民眼中的“黑色四月”,越共占领西贡,美军大撤退,小说情节正是从越战结束之际讲起。

越南难民争相登上撤离的飞机

主人公以间谍身份跟随其南越“长官”在内的大批南越难民逃难至美国,这在美国引发了一波难民潮。这些难民中,不乏曾经的高官、政客,逃至美国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沦为社会底层。将军开起了小餐厅,少校在加油站打零时工,更有无数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这也是现实世界中每个难民的真实写照:他们离开祖国前和流落他乡后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

在美国,主人公靠着之前在美国留学时的人脉,找到了一份大学里的文书工作,同时还辅佐他的南越长官,策划反攻西贡的计划。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学术圈子、政客圈子,还打入好莱坞,为一个大导演拍摄的越战电影当顾问,去菲律宾实地拍摄历险了一圈。

但不要忘了,他实际是共产党,心系祖国,所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他加入了一支南越士兵组成的反攻队伍,想趁机重返越南……不过具体剧情今天不剧透,总之一句话:《同情者》的内容很精彩哦。

借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话来说,《同情者》是“间谍惊悚小说中的佼佼者小说所运用的大胆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不仅媲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拉尔夫·埃里森,且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笔记》( 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之神。

《同情者》的确有一种陀翁的特质——一种分裂的特质。这种特质受到了普利策奖评审委员和许多名家的关注。

普利策奖的评语将其归纳为“一个层次丰富的移民故事,一个双面人的辛辣独白,一道横跨越南、美国两个世界的声音。” 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汤亭亭(《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说得更细:“这一‘有两套思想’的男子试图拼凑起分裂的祖国和分裂的自己,折磨他人亦受人折磨。

怎么个分裂法?首先,主人公是欧亚混血私生子,血统上就已分裂,被越南同胞和白人都啐为“杂种”;其次,他又是间谍,有南北越的“两套思想”,也有东西方的两套思想,更不用说他身处分裂的国家,试图拼凑起分裂的祖国和自己。

图来自:nytimes.com

绘图:Yuko Shimizu

“我”潜伏在南越时的身份是南越政权的秘密警察,干了不少审问、折磨共产党同志的脏活,因此“我”也备受来自他人和自我的折磨。说到这里,想到了另一部讲我们东边神秘国家的间谍小说《光之帝国》,一个朝鲜间谍潜伏在韩国二十年,突然有一天接到命令、必须在 24 小时内返回北部述职。就南北分裂来说,《同情者》和它有点类似。

但阮清越的故事更国际化,舞台也更大,因为多了一个美国场景,而且就篇幅来说看,在美国的故事占了一半。之前讲到主人公到美国后,混进了各种美国本土或边缘的、或主流的不同社会、人际圈子。

别看只是个难民,“我”在南越难民中的地位并不低,陪长官去游说美国上流的政客精英,让他们给南越难民出钱出物资,组织反攻西贡(胡志明市)。这而些精英实际是瞄准了越南难民及其后代的选票,才肯伸出援手。其中最最精彩的,是给好莱坞大导演当一部越战大片的顾问,作者用了整整三章书写这段“好莱坞在菲律宾”的历险记,其中不乏大量对好莱坞是美国最成功、最大规模的战争宣传机器的痛斥之辞

这样的基调,与作者阮清越的身世有极大关系。

小说中的难民潮在越战历史中真实存在,阮清越与其父母便在当年的那群难民之中。父母将养女——也是长女——留在越南照看家业,以期不久后战乱结束、返回家园。可谁知,父母带着 4 岁的阮清越逃难至美国,一别便是 27 年。因此,在加州长大的阮清越虽然对幼年在越南的生活没有印象,却承载着父母与他身边越裔难民的群体记忆。

阮清越在采访中说道:“我的父母,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失去了家园、财产、亲人、祖国以及宁静祥和的心态。

他成长于这样的集体记忆之中,但这一记忆中的越南甚至是现实的越南,对他是陌生的,在他去到越南、与大姐相认之前完全是异国他乡。毕竟除了听过越南语歌曲和越南语《圣经》(爸妈信天主教),他是从小接受英语教育、看美国电影、读美国书的美国人。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来自越裔群体和美国成长的双重记忆,阮清越和小说主人公别无二致,是个“双面人”,还是个“拥有两套思想的人”

再说回小说中的好莱坞大片,不难联想到其影射的应该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越战经典《现代启示录》。阮清越 10 岁的时候已是个美国乖小孩,看过几部美国人拍的战争电影。在看完《现代启示录》之后,他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

我一开始都在为里的美军拍手叫好,但当他们开始杀害越南人的时候,我懵了,不知道要站在哪一边,杀越南人的美国人还是奄奄一息、说不出话的越南人?那是我第一次隐约体会到美国人正在经历思想上的内战,而我们越南人也被牵连进去,那一刻永远烙在我记忆里,因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美国这场战争中的处境,意识到美国人眼中越战是一场美国的战争,也意识到我必须要做点什么。


顺便提一下,科波拉《现代启示录》中拍了一个经典的投掷燃烧弹引发大爆炸的镜头,而阮清越在小说中有一段内容,几乎是用文字再现了这一场景,大家以后在阅读时可以关注下哦。

这是阮清越写作的初衷之一,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而且他或多或少成功了。至少读完《同情者》后,笔者自己重新认识了美越之间的这场战争。越南战争不仅限于《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 I 》中的国家大事、外交风云,是的,这些政要策划秘密轰炸、进行各种和谈,他们签下了那份和平协议,但在办公室会议之外,整个越南有一百多万平民丧生、上百万士兵被打死。

血与泪属于平民与士兵,属于同情者

(完)

欢迎在文明发表评论,告诉我让你印象深刻的关于越南战争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以及推荐理由,我们将送出五本新书《同情者》作为福利!留言有效期至 2018 年 9 月 9 日 24 时。

附一:

引一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越南战争伤亡数字:约 4.7 万名美国人在战斗中被打死,另有 31.3 万人被打伤;南越约有 18.5 万至 22.5 万人被打死,50 万至 57 万人被打伤;北越约有 90 万士兵被打死,更有不计其数的士兵被打伤;在整个越南,100 多万平民丧生,到战争结束时,南越大量人口沦为逃避战火的难民。

附二:作者阮清越姓名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年 8 月出版的《同情者》,作者名译为“阮清越”,与台版译本和网络资料显示的“阮越清”不一致。理由如下:

首先,笔者与作者邮件联系,他署名Viet,即 Vietnam(越南)的“越”。一般来说,如果是三字人名,署名会署最后一个字,因此怀疑人名应为“阮清越”

第二,越南之声(VOV)有越南语和英语两个版本的报道,英文版中作者的人名为 Nguyen Thanh Viet,详见 https://english./culture/nguyen-thanh-viet-wins-pulitzer-prize-317571.vov;WIKIPEDIA 的作者页面显示,其越南语人名为 Nguyễn Thanh Việt(复制黏贴进行网络搜索,能看到不少相关的越南语报道),进一步证实了猜测:越南人名在英文中的表述顺序和中文人名不一样,是完全反着来的,作者名应为“阮清越”

第三,作者有个哥哥,名字是阮清某,英文拼写为 Tung Thanh Nguyen。详见 https://www./content/0cd9f69a-e89e-11e6-967b-c88452263daf

最后,请教了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越南语专家,这位老师与阮清越的老师相熟,确认人名为“阮清越”


相关图书推荐

(点击上图封面即可购买)

《同情者》

[美] 阮清越 著

陈恒仕 译

《同情者》集历史、政治、间谍、惊悚等元素,讲述了一个潜伏于南越的北越间谍的故事。故事背景设于 1975 年,越共占领西贡,美军大撤退,真实身份是越共的主人公也随其南越“长官”逃难至美国,在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向北越汇报敌情。在此期间,他作为难民和间谍,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

小说着重刻画了他的“同情者”的特质和身份,对越南的同胞、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由此发出困惑,在对自我和身份的探索中艰难行进,这也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作者以独特的眼光,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自白,追踪蛛丝马迹,临近尾声才恍然大悟。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