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在线理财产品“零门槛”的情况下(比如货币基金),销售起点的下调有利于缓解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在竞争中的不公平性,增强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提高银行理财的资金募集能力。事实上,以前大家一直批评银行理财“嫌贫爱富”,殊不知是因为监管政策的规定。此次降低银行理财产品门槛也算为更多普通民众的投资行为提供了便利。 明确了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第一要期限匹配,第二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投非标债权类的余额不能超过净资产的35%或者银行总资产的4%;投资单一机构及其关联企业的非标债权类资产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10%,这点更加提现了监管部门对非标资产的限额管理和集中度管理。 相信今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吸引了大多数理财人士的眼光。内容规定,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引导投资者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公募理财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私募理财产品面向不超过200名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对于高门槛的私募理财产品,它面对的主要是高净值人士,这类人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因此私募理财投资的产品风险度应该会较以往的风险偏高,以博取高收益。然而对于门槛降低的公募理财产品,购买人数增加,规模变大,对于银行未必就是好处。降低门槛后,银行对公募理财产品的投资会更保守一点,那么风险就会相对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