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调”养心之核心:调心

 毓真 2018-09-06

现代科学发展,人之所以感到心情舒畅,轻松愉快,有一种满足感,幸福感,是因为大脑快乐中枢兴奋,分泌了适量的“内源性吗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全身各系统都能调控到最佳功能状态,就是中医所谓“阴平阳秘”,气血调畅,则百病不生。反之,负面情绪,恶劣的心情,是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以致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长此以往,将导致动脉硬化,微循环灌流不足。于是疲劳综合症、高血压、肥胖病、唐脑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等各种生活方式病,接踵而至。

可见要想身体无病,首先要心理无病。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要想一生无病苦,不叫一息有愁容”,现在得到了科学的解释。要培养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凡事从好的方面想,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已进取为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与众同乐、处处找乐。这样你就能永远保持愉快的心情。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能力,以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就能如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调心的基本方法

调心的具体方法很多,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意守”二字,即在放松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处。这叫“入静”,即思想上进入一种安静状态。由于功夫深浅不同,入静的程度和境界也不同。

 

初学入静

初学气功,不可对入静要求过高,以致产生急躁情绪,反而难以入静。初练只要能做到清心寡欲,以正念逐步排除杂念,注意力集中一定的时间,就算入静了。古人说“不患念起,惟患觉迟”,入静就是在与杂念斗争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时必然是有意之调,但用意不可太执着。对杂念应该以正确的认识加以合理地引导,而不只是压服,正如《医学入门保养说》所说,“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可见涵养道德,陶冶情操,是调心的根本。

 

意守“无为”

随功夫加深,便逐渐过渡到杂念减少意念归一的阶段。此时往往“意守”似有似无,意守在有意无意之间,出现各种感觉、幻觉等心理反应,即所谓“八触”、“十六景”等动触现象。此时大绝多数人会出现气功快感,即大脑快活中枢兴奋,分泌内源性吗啡,全身都处于最佳状态,任何功能失常都会自动调整到平衡。最后可达到“无为”的境界,心如明镜止水,神如浩渺太空,无思无虑而又无所不知,无外无我而又十分清醒,神志达到虚灵状态,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意守的方法虽然很多,不外三个方面,一是把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某处,体验其各种感觉;二是注意身体的某种活动,加以调整;三十想象某种有益的事物和活动,回忆一些令人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经历,进行良性的自我暗示。

调心的意守观想,更能调和阴阳。如阳盛者宜意守水与寒的意境,阴胜者则存想火与热的意境。意守在下的“阴窍”(腧穴)可以潜阳;意守在上的“阳窍”可以升阳;意守阳经可以助阳,意守阴经可以益阴。运气于任督二脉的小周天功法,更可使水火既济,阴阳交泰。一般地说,动的意守属阳,静的意守属阴;守外景可以退火,守内景可以温养。

 

“三调”配合调整阴阳

练功之调息,息为阳,呼为阴,通过呼吸长短时相,可以调整阴阳。存气闭息,可以去寒;呼出浊气,可以清热。所以阳虚者应练吸,即注意吸气,延长吸气的时间,或吸气后停闭一会儿,在急速呼出。反之,阴虚者练呼,即注意呼气,延长呼气的时间,或呼气后停闭一会儿,使吸短呼长。

通过调身之动静开合、松紧刚柔、俯仰屈伸、上下升降等待,也可以调整阴阳。实践证明,松静功可以潜阳益阴;向上向外的升式开式可以升阳,向下向内的降式合式可以潜阳。

练功时,应据身体阴阳盛衰状况辨证选功,阴虚者选静功,或动静兼练。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精神活动过多而体力活动过少,因此大部分功法,多从外动内静着手,动中求静,紧中求松,这是某些功法的特点。即使静功也并非绝对的静,而是外静内动,静极生动,如此才能调整阴阳平衡之中。

调心、调息、调身“三调”配合,可以调整各种阴阳偏颇的病证,道道养生保健的目的。

 

 

入静的准备工作

·必须抛开一切烦恼忧愁之事,使心中无牵挂;如心事重重,不得摆脱时,不必勉强练功,或以动功以及音乐诱导入静。

·宽衣解带,排除二便,是身体处于最舒适的状态。

·选择清静宜人的环境,做适当的布置,如焚香、立座右铭等,使练功地点、条件、时间都相对固定,以利于条件反射的形成,可望早日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