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季-06∣西扎小而复杂的银行如何延绵在历史街区场地中,并内外连续?

 蝶舞沧海iqe039 2018-09-07

「几凡设计教育」

设计丨手绘丨游学丨考研丨留学丨出版


  


建筑师什么都没有发明,

他只是改造了现实

——阿尔瓦罗·西扎


(图片来自网络)

(西扎草图——博格斯.伊尔玛奥银行



分析要点


课前问题: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建筑立于环境之中的独特性、自主性,以及如何尊重环境。

    建筑在街道边上处理台阶、坡道进行高差的处理,图解分析设计的特殊之处。

    建筑面对城市的立面非常平面化而背面有复杂的体块关系和曲面的凹凸,分析原因。


建筑的内外一致性

    西扎通过哪些操作使建筑的内外连续一体化。

    分析建筑的三个功能分区、三个出入口的设计意义,以及与建筑的外部路径、内部路径的对应关系。另外,莫比乌斯环动线的设计意义。

    请分析立面上转折大理石材料与内外空间的对应关系,从内外材质、楼梯、空间以及交通的角度。

    分析建筑的弧形形态与内部柜台、天花板的一致性及由此带来的空间运动。


建筑的空间与结构处理

    分析建筑中的空隙空间、斜线、水平切口以及室内板块的暧昧交接关系带来的张力与运动。

    分析建筑的结构处理,以及由于曲线形体的凹凸导致的结构变化及对半地下室的柱网影响。特别是楼梯、坡道的结构与立面的关系。



案例解读


(根据网络图片李老师再加工)


博格斯.伊尔玛奥银行位于葡萄牙历史悠久的孔迪镇(Vila do Conde),以花岗岩和抹灰饰面材料为特点的纪念性建筑如繁星点缀于此,闻名于世。其中有马特瑞兹教堂和圣克拉罗修道院等。博格斯.伊尔玛奥银行就加建于这块狭小地块的现有建筑基础上。


建筑的反曲面处理、大面积的虚实对比、光滑与粗糙肌理的碰撞、利落的体块与光影关系,使它乍现于城市街道。同时建筑的高度和体量与周边建筑保持一致,主体量与街道保持平行,并延续周围花岗岩和白色大理石的材质,尊重了周边的环境,同时完美诠释了西扎一贯的微妙与复杂风格的建筑理想,建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发挥到了极致。 


(马特瑞兹教堂和圣克拉罗修道院) 


建筑应对主次街道的微高差设置了台阶和坡道,塑造了多样化的人流路径——街区的人流行走于街道、建筑的人流通过入口广场转接进入建筑、残疾人通过坡道进入建筑。


主入口广场设置了台阶与半地下室相连。这些微妙而独特的路径分开了不同的人流,保证了入口的私密性,符合银行的功能特征。


(根据网络图片李老师再加工)


建筑的主入口以弧线呈现于街道,并对城市道路做了一些退让,主入口不直面街道,主要人流通过侧面进入建筑,符合了西扎的一贯设计风格。


(建筑的主入口及建筑的南立面  图片:李老师自摄、自绘)


建筑面对城市的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和石墙,以材质的变化平面化地呈现于人们的视野。而其北立面则有丰富的体块凹凸关系及几何化的操作手法。


(以下图片:李老师自摄)

(建筑的南立面——体块的碰撞;建筑的北立面——材质的交响)


“建筑是体块在阳光下精巧的、正确的和辉煌的表演”(出自柯布《走向新建筑》)。该建筑简约的弧线墙面应对下午的阳光,面对城市街道,形成了印象深刻的标志形态,让这样一个小建筑呈现出大形象。主要采用材质变化、肌理粗细来营造一种干净、简约、平面化的感觉,更好地发挥其作为银行的公共性特征。而南立面处于受光面,并应对庭院,办公入口设置于此,向内凹进,电梯位置体块凸出,形体较为丰富,在阳光下显得生动而活泼。这点上,也表达了好的建筑需要同时符合城市关系、建筑自身关系的逻辑。


(初学者在做建筑的时候,常受惯性思维影响,往往将应对城市主要干道的立面极尽可能地复杂,如采用体块的凹进凸出、各种材质的碰撞、肌理的变化来努力营造主入口的“招摇感”。而西扎的这个小体量银行在这里却用一种平和而朴实甚至平面化的界面应对城市主街道,体量虽小,但却有力。)


银行的活动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需要安全性的存款空间在地下室;

公共性最强的银行大厅与街道位于同一标高;

贷款与办公则位于二层。


办公人流通过坡道由街道直接上二层,进行立体分流。建筑主要人流则通过建筑主广场直接进入一层大厅,主广场设置了台阶直接通向地下室的门厅,进行存款业务。


三个出入口分别应对三个功能分区,对三种人流进行区分。非常微妙地处理了高差及人流关系。坡道的视觉尽端是一个历史建筑,西扎在此考虑了漫游路径的有趣性。而二层的坡道、平台以及办公入口内凹的洞口对周边的马特瑞兹教堂和圣克拉罗修道院形成了丰富的视看。


(在快速设计中这样的剖面分区及多样的外部流线常用来组织建筑的功能与路径,以丰富建筑的形态。)


(坡道、台阶——李老师自摄、自绘)


内外连续一体化是这座建筑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手法:空间的间隙、楼板水平面的切口、斜线的操作、材质的内外延续等。


 (台阶、楼梯与大理石材质转折的对应——李老师自摄


立面大理石的转折方向与外部的台阶和内部的楼梯方向一致,并且内外交通体的坡度不一致,存在一些“错位”的互看关系。


内部延续了外部的大理石材质。大理石材质的使用实际上受到了路斯的影响。在路斯的建筑中往往可以看到地面与墙面的材料保持一致,体现了空间与面的连续性,而在此处,则更多体现了内外的连续性。


(平面图:来自《E.L》杂志、李老师手绘)                     


当人们从城市街道通过广场进入建筑,可以从较宽的楼梯进入地下室进行存款,并通过对庭院的二次视看,由室外楼梯转接进入一层。也可以在一层通过较窄楼梯上二层进行贷款,出去可以看庭院中的景致,并通过楼梯再次回到一层。办公人员则由坡道直接从城市街道引导到二层办公区。


西扎在此建筑中,苦心探索了楼层的多重性。行走于连接不同楼层的坡道或者楼梯上,可以感受到“莫比乌斯”环般的动态感觉。此时,复杂的流线和功能在剖面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室内:左图图片来自《E.L》杂志,右图李老师自摄)


通过室内照片,可以看到吊顶、柜台与建筑的形态是完全吻合的。在这个建筑家具以实体的形式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存在,是固定的,并没有自己的实际意义,与此类似的也包括:楼梯、柜台等。仅仅作为建筑的一种元素植入空间,而非异质。


(室内:左图李老师自摄,右图片来自《E.L》杂志)


建筑空间内存在很多空隙空间、斜线和水平切口。楼梯与墙体脱开,存在微小的空隙。光线从空隙透过进入室内,带来微妙的感受。天花做了灯带,屋顶天窗的折线与楼梯的折线相吻合。吊顶之间存在高差,不同高度和层次的通高切口相接。


(室内:图片来自《E.L》杂志)


楼梯与水平天花存在“似是而非“的交接关系。楼梯的结构已经全部传递在墙体上,墙板通过一个点支撑在楼梯上。建筑外部的折线开窗与内部的折线楼梯相统一。而水平切口与楼梯十分暧昧地交接带来了动态的感受,不同元素之间的游离、碰撞,提供了力量感。


(剖面图:来自《E.L》杂志、李老师手绘)


建筑中存在多个倾斜:楼梯的倾斜、柜台的倾斜、天花的倾斜。楼梯、坡道和立面材质的不同方向的倾斜,带来了一种统一连续的感觉。


(立面、剖面:来自《E.L》杂志、李老师手绘)


建筑师为了营造丰富的空间关系,将结构做的十分细腻,存在几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圆柱、方柱、墙承重。柱网大概是9-10米左右。一层的坡道通过墙体和柱子承重。为了营造弧线的造型,导致了地下层出现了不被墙体所包的柱子。建筑师在此做出了一定的取舍。


(这样的柱子关系存在于很多的建筑中,较为常见,但一些初学者被一种“奇怪”的教条言论所束缚,不敢在自己的设计中布置所谓“奇怪”的柱网,从来束缚了功能的排布和造型的设计)


一层入口虚体的比例小于二层实体,既避免了出口处尺度的过高,也巧妙地将设备和管道隐藏其中。



案例总结


场地是西扎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他让场地制约建筑的内部关系,但又没有放任外部因素,让它们肆意压制建筑内部关系的生成。在特殊或平均的环境中,西扎都能细心找出场地中的线索,然后将它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贯彻进建筑中。


在格斯.伊尔玛奥银行中,半地下室入口对坡地和道路形成半私密的多重路径,一层的主入口对城市道路做弧形退让,二层内凹的办公入口、坡道、平台对周围的教堂和修道院形成视看。由于设计出发点来自场地,他的建筑形态往往显得多变,没有固定的形态。西扎不会用大量冗余体积及空间去塑造外部及外围关系。


(在快速设计中,我们也不能强行去套形式,没有环境关系、空间关系、结构关系等的“形式”是毫无意义的)


与此同时,建筑的内部必须使用舒适、关系紧凑、结构合理。在格斯.伊尔玛奥银行中,他用空隙空间、斜线、水平切口以及室内板块的暧昧交接营造了动态而丰富的内部空间体验,内外连续一体化使该建筑完整、独特而包容,用一种舒展的姿态绵延于历史街区,与周边的建筑共生、共存、共融。




延伸阅读


注:以下部分文字节选自论文——《阿尔瓦罗.西扎建筑设计的三个特征》)


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如何从建筑与场地关系出发,将建筑融入场地?


(西扎草图)


西扎的设计草图清楚证明了他的设计是从场地出发的。他的草图只有两类:俯瞰的建筑体量和人视高度上建筑的局部透视草图。俯瞰的建筑草图主要用来把握建筑体量大小、高低、凹凸关系等,而人视透视草图往往被他有意夸大,体量被拉长或拔高,视点被降低到几乎贴近地面的程度,我们常将这种视点戏谑为“狗视点”,由此将视觉中建筑的特征强化。


如上述的博格斯.伊尔玛奥银行,他的俯视草图中,将电梯凸出、办公入口凹进的体量刻画的十分细致,对银行的整个体量拿捏得准确而得当。而他的人视透视草图中,视点远远低于人的正常视点,夸张了银行的弧线形态。再如位于奥利维拉德泽麦斯镇的平托索托银行(如下图)。


该银行与之前的博格斯.伊尔玛奥银行有着诸多的共性——弧线形态、小体量在城市中的大形象作用、广场的进退界关系、新旧建筑的界面对位等。


在平托索托银行中,弧形体量(a)向北侧广场形成退台(A),减少了对广场的压迫感,实体(a)被设计成了弧形,避开了与老建筑墙面(b)的正面交接。墙面(c)与老建筑的面(d)对齐,使广场上的新建建筑的界面对位,形成了连续感。


这里的弧形更多地是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应对老建筑。而在格斯.伊尔玛奥银行中,除了谦逊的姿态外,还考虑到下午的光照与内外的动态,弧形在这里是用来彰显小体量的公共性形象。


(图片根据论文《阿尔瓦罗.西扎建筑设计的三个特征》再加工)


西扎的设计注重从周边的环境出发,这一点与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紧密相关。他的家乡波尔图是一个地势高低不平,盛产花岗岩的城市,整个肌理显得十分粗糙。因而他在设计中常常考虑到微小的地形关系,也常常采用花岗岩石材。(上述银行中,他将花岗岩这一材料绵延内外,并与周边的修道院与教堂的立面石材保持一致)


西扎对于场地中的元素都与自己的建筑一视同仁,一块礁石、一条河、一线景色、一棵树、一条路(格斯.伊尔玛奥银行对城市道路的关系做了回应,建筑对主干道退界、应对主次街道微高差,设置了坡道、台阶等动态流线体系),甚至一堵老墙,都会被他考虑其中。


并且西扎偏爱舒展绵延的形态,常常采用挡土墙、台阶、平台、坡道(格斯.伊尔玛奥银行的东侧和南侧均有体现) 、草坡、水面等元素延伸到场地上。建筑往往像匍匐在大地上一般,与环境共融。


如西扎的阿里坎特大学行政楼(如下图),这是由一个旧的军用飞机场改造而成,校园密度低,建筑与建筑之间非常稀疏,周边的景观十分平坦而开阔。在此他运用了双廊的策略。营造出对外十分封闭,该建筑的外围几乎不开窗,对内十分开阔的建筑特点。(西扎的建筑外立面往往显得封闭,这与他童年的经历不无关系)


为了使建筑显得更加低矮,他有意降低了外围的走廊,使两层的建筑体量显得只有一层那么大,与周边开阔的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并且在庭院中,他采用了平台的体量,对景观有一定视看关系。


(图片根据论文《阿尔瓦罗.西扎建筑设计的三个特征》再加工)


除了形态,人流也是西扎考量的重点。


他善于将环境中的人流融合进建筑,通过人流的组织和引导将建筑紧紧扣在环境中。如下面的塞图巴尔大学教育学院。这是一个处于学校的末端的建筑,基地呈长方形。为了应对从东西两个方向来的人流,建筑师将门厅中置。


位于建筑东南方向的校园外有一个轨道交通站,为该场地和建筑带来了一些生机和活力。西扎巧妙地将这股人流组织进入建筑,引导他们从贴在建筑边上的大棚子和建筑周边的廊道进入。使人感觉这是一处小径交错、内外交替、高低起伏、风景如画的场所。


(图片根据论文《阿尔瓦罗.西扎建筑设计的三个特征》再加工)


与此同时,西扎还善于挖掘场地的历史特征,他认为建筑处于一个变迁的环境之中,对于历史遗存不仅要从当下的物质环境考虑,还要去挖掘历史线索,他往往将时间的维度引入场地和建筑设计,赋予建筑历史的厚重感。在这点上,他设计的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如下图)最为典型。


该建筑位于天主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老城的东北面。西扎通过对场地的考量和对城市历史的研究分析中,发现修道院(a)的立面在历史上始终是被前面高起的地形和石墙挡住。当时只有大门对外可见。


1960年代后,在其旁边的学校将场地推平、打开,并增建了基地前面的街道,由此修道院的立面才暴露在城市空间。因而他认为新建筑沿街(c)并紧邻修道院比退在公园(b)中更适合。新建筑对修道院进行了一定的遮挡,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历史上的状态。并且他定义新建筑与旧建筑的是同等重要的,而非作为老建筑的附属,赋予了新建筑重要城市地位。


(图片根据论文《阿尔瓦罗.西扎建筑设计的三个特征》再加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