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德香港‧秋拍】遗世独立,意象之美:关良&丁衍庸经典并陈

 颐颀书斋 2018-09-07

遗世独立 意象之美

作为20世纪中国油画的先行者,同为广东籍的关良丁衍庸可谓是极其特别的两位, 他们长于岭南、习于日本,以统摄东西的绘画技巧、真性情的个人魅力,练就独树一帜、深得人心的艺术语汇,为中国油画的现代化进程起到影响深远的关键作用。本季秋拍,嘉德香港为广大藏家带来两位前辈大师的油画代表力作,作品来源详实,画面夺人心目,甚为难得!



 

 - 拙景藏真,艺辟新途 - 

关良风景臻品亮相

 

1917 年,17 岁的关良东渡日本,赴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学习西画,开启现代主义的绘画实践之路。他深刻体会「单纯化」是现代艺术的顶点,并随之思考「如何将它作为自我民族的表现手法」,回国后,致力于西画的传播和开拓,提倡汲取西方各绘画流派之精华,同时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特点,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不追求物景的造型,不崇尚复杂的色彩关系构成,将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的构图用笔与西方油画的媒材技法,通过自我「拙简」的手法完美嫁接,打通中西绘画隔阂,创造出拙趣盎然、个性鲜明的画风,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开辟出了一至高境地。

 

艺术家关良

 

关良的性情一如其画般率真朴实,「生活有趣,艺术就有趣;生活多彩,艺术也多彩」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天性乐观豁达的他总能在新的阅历中挖掘乐趣,致使其作品饱含其赤子之心,一派「真」情!同时,亦充分展现了他对于野兽派、印象派等技法上的结合,可谓其融贯中西,民族油画之典范。

 

抗战期间关良名胜写生展览海报

 

 珍稀难寻,来源详实


是次我们带来呈现两件早期珍稀风景油画臻品:《滇西景》(1940 年代)源于艺术家家属,更于1947 年关良在上海大新公司画廊举办的个展中展出,谓市场可见关良风景油画中,最早公开展览的作品之一;另一件《柏林博物馆》乃50 年代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时代见证,两件作品均可见于多本权威著录之中,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Lot 35

关良(1900-1986)

柏林博物馆

油彩 木板 | 一九五七年作|24.4×33 cm

Guan Liang

BERLIN MUSEUM

Oil on board | Painted in 1957

出版

1982年,《关良画册》,四川人民美术社,四川,第28页

1996年,《关良》,台湾大未来画廊,台北,第63页

2000年,《关良百年纪念展》,台湾大未来画廊,台北,第24页

2009年,《二十世纪西画文献:关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第141页

展览

2000年4月19日至5月14日,《关良百年纪念展》,台湾大未来画廊,台北

来源

2007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拍品编号542

现亚洲私人藏家购自上述拍卖


估价 ESTIMATE:

HK$1,000,000 – 2,000,000


 

 - 艺术殿堂前的初心回望 - 

中德艺术美谈之见证《柏林美术馆》


「为了使我们了解德国,东德官方特配备了汽车、驾驶员和翻译。我们奔驶在易北河蜿蜒流经的土地上……这里,田园式的宁静气氛,令人陶醉的清新空气和具有独等风韵的德意志农村田野,古朴庄穆的建筑物如『司维令博物馆』和『司脱尔特大教堂』等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激涌起了我们的创作热情。」

 

—— 关良《关良回忆录:东德记游》

 

1957年,关良在访问德国期间与德国儿童合影。

 

 冷战期间的珍贵创作记闻


1945 年,二次大战结束,世界格局重新建立,展开长达四十年的「冷战」局势。期间,两大阵营彼此封闭,对内却与盟国进行紧密交流。1957 年,中国政府与彼时崇尚社会主义同盟国的「东德」签订「中德文化交流协定」,在东德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展览会,并委派关良、李可染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东柏林参加开幕式。期间,关良与李可染的画作获热烈反响,德国观众对于关良充满拙趣的创作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的伊姆茵采尔出版社更在之后为关良出版了德文版的京剧人物画册,成为继齐白石之后,入编该公司出版的《世界美术》丛书的第二个中国艺术家。

 

1957年在德国举办画展后,

由莱比锡的伊姆茵采尔出版公司(Insel-Bücherei)

出版的《关良京剧人物画册》

 

此次的东德出行,成为两国外交与艺术交流之美谈,关良获邀造访东德各地,期间多次来到柏林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岛,流连忘返于西方大师杰作之中,将所收获的精神震动和艺术启悟,融入对博物馆岛的写生之中,此幅《柏林博物馆》(拍品编号35)即为该次东德之行中的忘怀之作,其东西交融的笔触用色及意境营造,为这件独具历史要义的作品增添了独具个性的鲜活标签。

 

 艺术殿堂,造就大师之革新


《柏林博物馆》所绘的是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博物馆岛沿河一隅。关良将其经典「之」形构图略作调整,将画面的结构重心放在位于河畔对岸红顶建筑群之上,一改往日开阔深幽的近、中、远三段式布局,着重突出中景,左侧圆形拱顶、波洛兰萨风格的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与高低毗邻的柏林博物馆(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建筑群错落相交于画面中央,特别是德国建筑特色的红色塔尖顶天而立,格外醒目,犹如出鞘的利剑,缔造一种视觉上的高耸雄坚之感。


《柏林博物馆》作品局部

 

造访柏林时正值十月深秋,关良使用深浅相辅的灰冷色调构建此时已有寒意、且日光趋短的气候,并用浅黄的微暖色调绘制画面中区的楼墙和沿岸的街道,形成冷暖对比,突出明暗光照。和印象派莫内(Claude Monet)笔下《日落的国会大厦》中通过笔笔斑驳色调而创造的朦胧印象景色不同,《柏林博物馆》中的独立块面在色彩上没有戏剧性的光影变化,块面间的色调转变简炼且毫无违和之感,在平面性的整体结构中,产生一种宁静致远、豁达通透的东方文人画意韵。这恰是关良有别于西方印象派的独到之处,他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着色简约所沉淀的意味深长,运用于西方媒材之中,创造出带有强烈东方个性的民族风景油画。

 

莫内《日落的国会大厦》

油彩画布 1904年作 

德国威廉皇帝博物馆(Kaiser Wilhelm Museum)藏

 

右方缓缓驶来的船舶,在日光折射的莹莹河面划出深蔚悠扬的涟漪,赋予画面时光流淌的画外意韵,「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静远从容之意境悠然而生,东方的文人志气之意回荡于西方艺术殿堂之景中,平静的画面中蕴含着艺术家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悟,流露出关良对现代艺术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中西融合」的艺术革新之路的光明未来所作出的无尽期许和自我勉励。


 

 - 绚中出素,融贯东西 - 

油画民族化之典范《滇西景》


Lot 36

关良(1900-1986)

滇西景

油彩画板 | 约一九四〇年代作| 30×28.2 cm

Guan Liang

WEST YUNNAN SCENERY

Oil on paperboard | Painted approximately in 1940s

出版

2009年,《关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第76页

2009年,《二十世纪西画文献:关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第129页

展览

1947年1月20日,「关良风景水彩画油画展」,上海大新公司画廊,上海

来源

原藏家直接购自艺术家家属

1999年10月27日,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美术百年专场」,拍品编号3

亚洲私人收藏


估价 ESTIMATE:

HK$900,000 – 1,500,000

 

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被日寇侵占,彼时于上海美专任教的关良不甘接受日寇安排,毅然告别妻儿,只身从上海乘船到香港,在香港举办个展后,又经河内,坐火车辗转从滇越公路进入云南,在新迁至昆明近郊安江村的国立艺专任教,直至1941 年初转至四川成都技艺专科学校教学,此《滇西景》便创作于他暂住云南的1940 年代初。

 

现今云南滇西地域怒江两侧景致

盈盈画幅中,关良采其典型「之」字构图,勾勒滇西地域怒良沿岸的蜿蜒地貌。由前景单独入画的岩石,中区完整展现的楼房、塔庙、树林,至远景依稀可辨的屋村轮廓,景色层层推进,沿着河水流转,错落有致,在视觉上营造了延伸的开阔感,巧妙运用西方近大远小的透视法。而近景的岩壁、石坡、树丛占据「一角」「半边」,亦进一步突出了景深与空间的关系,而远景崖岸和山峦的位置经营,则显然借鉴了传统国画的平远结构。部分山壁、岩石的边缘及树木的枝干,用笔简练概括,轮廓均以深色线条一笔画出,更显其调用传统国画表现手法融入西方的油彩。

 

《滇西景》作品局部

 

此外关良在线条的使用上为全盘考虑,如中景树丛、山石以及前景山崖的用色变化和块面结合,经由薄涂的笔触,营造出西方现代主义追求的平面化表现方式,却又增添一份纯然东方的写意及自由感。


上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

上海大新公司画廊为上海重要的美术展览场所,

《滇西镇》便于1947 年关良在该处举办的个展中展出


以拙就拙,蕴藉心源,《滇西景》一作在构图上呈现中西融合,但在色彩上,关良则更多采纳西方野兽派的表征。画面中,澄黄、湛蓝、亮白、宝绿,未经调和,随心赋色,令人联想起马蒂斯(Matisse)笔下原始且单纯的用色表达,色彩纯净而富有层次,色块之间各自独立又和谐共存,在自在多变的笔触中,同时并进,凝结成一股有机的生命活力。


 

 - 跨越东西,游戏古今 - 

丁衍庸的写意油彩


Lot 69

丁衍庸(1902-1978)

金鱼与青蛙

油彩 木板 | 一九六五年作| 45.5 × 30.5 cm

Ting Yinyung (Ding Yanyong)

GOLDFISH AND FROG

Oil on board | Painted in 1965

来源

广东熊玉英女士直接获赠于艺术家本人(熊氏在1960年代师从丁衍庸研习油画及水墨画,为其得意门生)

亚洲私人收藏


估价 ESTIMATE:

HK$1,000,000 – 1,500,000



丁衍庸三、四〇年代,以油画创作为主,自1949 年赴港后由于生活艰苦、经济条件有限,便减少了油画创作,将精力转向水墨及篆刻之上。其学生莫一点回忆,丁衍庸经常在同块画板上重复描画,一幅盖一幅,他曾觉得惋惜,对此,丁公说到:「我只是把不满意的作品,或之前觉得好,但一段时间后觉得平平无奇的作品淘汰,然后再重新上路,画至满意才留下来。你看,马蒂斯那幅《罗马仕罩衣》,他画了12 幅都不要,直到第13幅才满意。」这段话不仅流露出丁衍庸对艺术不断求索、执着勤勉的态度,更侧观出其留下的油画作品虽数量不多,据考,仅得135件,却张张是经其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人生代表作。

 

《金鱼与青蛙》 作品局部

 

本件《金鱼与青蛙》创作于1965 年,为丁衍庸的得意女弟子熊玉英女士的旧藏。熊氏为广东罗定人,60 年代师从丁衍庸研习油画及国画,期间因对八大山人的共同喜好,经常与老师交流,丁公更将多张自己的称心之作赠予弟子以兹留恋,其中多为纸上作品,油彩之作十分稀少,故尤其珍爱,是次上拍的《金鱼与青蛙》一作,经珍藏近半世纪后,首度释出,殊为难得。

 

 写意趣味里的文人傲骨


在《金鱼与青蛙》画面中,丁衍庸以极富表现性的率性笔触描绘了游弋在水中的金鱼和缸顶的青蛙,「严谨处,六法具备,狂放处,前无古人」,其笔法线条带有徐渭笔墨的超凡脱俗,将油彩发挥出水墨淋漓的效果——万象物色,寂然不动,而应乎无穷;在物象塑造上,则彰显出典型的「八大神韵」,鱼和青蛙的造型简拙抽象,带有拙朴的金石味,两只金鱼一正一侧,灵动生趣,线条中游淌出文人笔墨的写意韵致。

 

葛饰北斋《花鸟山水画式》

水墨纸本,12.1×18.1cm,1865年作

 

上方的青蛙则昂首挺立,令人联想起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笔下对「青蛙」精准的神情捕捉,但比起木刻刚硬的形塑,丁衍庸具有水墨流动气息的油彩线条则将独占高地的青蛙刻画出顽童般的诙谐与天真,斜眼望向缸中之鱼,神情傲然,竟流露出文人画中「离尘出世、孤芳自赏」的风骨,令人叫绝!

 

丁衍庸曾以「金鱼与青蛙」为题创作了三幅油画,除是次上拍的《青蛙与金鱼》之外,另两幅为(左):《鸟,青蛙与金鱼》油彩木板,60.6×46cm,1965年作,私人收藏;(右)丁衍庸《鱼乐》油彩木板,29.5×40cm,1968年作,私人收藏

 

丁衍庸曾以「金鱼与青蛙」为题创作了三幅油画,在此之中,《青蛙与金鱼》在构图最为完整、饱满,色彩上也更为丰富、鲜亮。画家不同以往地将青蛙安置在「虚拟」的边框上方,从而与水中的金鱼拉开了距离,亮黄色的背景、翠绿的边框与中央黑色的鱼缸形成鲜明对比,在不同维度的转换间建立起多层次的画面空间,构建出视觉上的纵深之感,同时进一步营造出自由、率真的写意画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