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历、阳历和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爱你文摘 2018-09-07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轮回,月亮绕地球一周叫“月”,在中国传统历法上,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庄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说朝菌活不了一月,蟪蛄活不了一年,无法感受时间的轮回与变迁。每月的十五、十六是月圆之夜,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苏轼《赤壁赋》“七月既望”,就是农历的七月十六。月亮绕地球一周大概需要29.53天。那个小数点被天文学家巧妙的安排成大月30天,叫“大尽”,小月29天,叫“小尽”,基本上是大尽与小尽间隔。每年的除夕在民间叫大年三十,其实很多年份里的“大年三十”是“大年二十九”,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世界上伊斯兰历就是以月相变化来推断,所以伊斯兰教有丰富的“月”文化。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个轮回,叫“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365.2425天,这个数字很有意思,0.24天,基本上每4年多出将近一天,于是有了“置闰法”,每隔4年就要多出1天,放在二月份的最后一天。可是如果以百年为计算单位,就闰了25天,而实际闰了24天,那么仍然会有误差,于是天文学家又规定,末尾为00的年份要被400整除才算闰年。这样误差就小得多。中国在世界上对于历法的研究远远比欧洲人精确。中国元朝时期郭守敬计算出的天文年只与现代计算机计算的数据差26秒,想想古人真是了不起。我国现在所用公历是与欧美接轨,这种公历是纯阳历,也叫格利高历。产生于公元十世纪。对于太阳回归年的计算,长时期被教会垄断,老百姓只要遵守就行。

地球绕太阳一周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期并不是整除的倍数。这里出现的误差,也被天文学家巧妙的设置成“闰月”。早在汉朝张衡时期,就制定出“十九年七闰月”的置闰法。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个近似圆,把这个近似圆进行24等分,就出现了中国传统的24节气,24节气是以太阳回归年为标准划分的。于是每月就会出现两个节气,第一个节气叫“节气”,第二个节气叫“中气”,两个节气基本上相差15天。可是阴历中出现15号为节气时,而这个月只有29天,那么“中气”就跑到下个月了,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只有一个节气的月份就是“闰月”。这样太阳回归年(阳历)与月亮圆缺周期(阴历)就完美地统一起来。在我国,这个揉合了阳历和阴历的历法在清朝被推翻后,袁大总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农历”。农历在我国民间习俗中通常被称为“阴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现在城市里都在使用公历。但是农村仍有传统习惯。

中国古代讲究皇权“受命于天”,所以历法的颁布就成了皇家专利,每年颁布一次日历,叫“皇历”。每年颁布的历法阴历和阳历的日期对照与去年的都不相同,以致有“隔年的皇历看不得”的说法,它既包含了两种历法的不同算法,也隐含了“事物在发生变化,不能用老眼光看新事物”的哲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