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 中国画的书卷气跑哪儿去了?

 伯乐书香小屋 2018-09-07
 

王家春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画与西画相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西画不可相比的。这就是:中国画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传统文化延绵不绝的重要载体。很多的家庭,如果条件允许,一定会布置一间书房,可以看书、思考,也可以写字、画画。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内心有品位、有境界的象征,是家庭有文化味、书卷味的体现。这个时候,写字、画画,已超脱于书画家之外,成为人们提升修养、修炼气质、培养境界的群众性大众化的文化行为了。

 

所以,中国的绘画,天生就和文化扯在一起,天生就渗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之气。

 

但是,综观中国画现状,特别是当代浮在桌面上的书画名家的书画现状,你会发现,满满的都是江湖气,而最该有的书卷气,不知跑什么地方去了。

 

所谓书卷之气,也就是书画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基因,书画作品上所展示的文化情趣,书画内容上所表现的文化特征,书画作者内在文化修养所带给书画作品的文化张力。书画家的修为达到一定境界,以其文化的能量,完全可以丢开固有的技法,如石涛讲的“无法之法”,创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技法,用以抒发心中的逸气、豪气、正气,以一种独有的美学形式,引起观画者的共鸣,发挥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作品,纵使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国展上,也见之寥寥了,因为那些作品大部分只是为了迎合展览而制作出来的,制作的成分太多,艺术的成分必然会大打折扣。最近几届美展,获奖者众多,但在国人心目中留下印象的作品又有几何?几十万书画家备战两年,层层选拔,最后获奖的作品,没有在社会上造成影响,这样的奖项又有多少社会意义呢?

 

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最重要的原因:作品缺少能打动人的书卷之气。那么,书卷之气跑哪儿去了呢?

 

一是跑到江湖中去了。书画文化成了圈子文化,圈子内的不论好坏,通通去站台捧场。书画评论成了书画表扬,所以闹出了一出丑剧:一个海外的江湖书法家,国家级的艺术机构主要领导也去站台大加赞赏,其江湖之气在文化界成了一个笑话,这不仅是这些站台者的耻辱,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悲哀。

 

二是跑到钱眼里去了。绘画不再是一种艺术,而成了赚钱的工具。曾几何时,那些所谓书画大家,左手拿着手机,喂喂打着电话,在讨价还价,右手拿着毛笔,在宣纸上胡乱涂抹,信笔由缰,不一会儿大作告成,几十万块到手。这些沾满铜臭味的作品,你硬说是艺术,鬼才相信。可是中国不缺土豪式的傻瓜,几十万几十万地掷在了这样的作品上。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人家有钱任性,惯出来了一批所谓的绘画大家。土豪不怕赔钱,九牛一毛,损失无所谓。可惜了那些投机书画的人,当潮水退尽时,落了个只想跳楼的结局,可悲呀!

 

三是跑到各种书画竞赛中去了。书画竞赛,包括全国美展,其初衷一定是好的,是想用这样的方式选拔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书画创作中来,繁荣书画创作,壮大书画家队伍,提升书画创作质量。让我们的中国绘画在前人的基础上,能够推陈出新,达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但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给愿望开玩笑,这样的竞赛和美展不仅没有繁荣创作,反而扼杀了中国绘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形成了千人一面的艺术现象。参展者为了能入选,不惜花费巨资,机械制作。甚至讨好评委,按评委的喜好进行创作,造成了貌似繁荣昌盛,实乃千篇一律的被动局面。如果八大山人、郑板桥、齐白石在世,恐怕投稿全国美展也很难入选,因为它们是艺术而不是制作,中国画的制作之风已成为中国画的一剂毒药了。

 

无论是江湖,还是钱眼,或是竞赛,都让书画家们乐于应酬、喜于制作、疲于奔命,挤占了读书的时间,消耗了思考的空间,造成了人们的轻视。有人戏称当前最没文化的群体是谁?答曰:书画家。

 

有人问,缺少书卷气、文化味的中国画还能称为中国画吗?可以肯定地说,不能!不管你鼓吹的怎么天花乱坠,那也只是迎风而飞的猪而已,风停了,猪就摔下来了!

 

当务之急,中国的书画家们要戒除火气、躁气、势利之气,从江湖中、从铜臭中、从竞赛中抽出身来,回归书房,回归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去培育自己的书卷之气,再到生活中去寻找感动你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二者结合,才能给中国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详见《中国书画》2018年9期】


本文编辑:刘光   新媒体编辑:崔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