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说书卷气

 优雅a 2011-02-11
  杂说书卷气
  
  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使得现在的人似乎越来越不热衷于读书,这里的“书”是指具有较强思想性、文学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籍,不是指目下那些商人纯粹为图利而炒作出来的畅销书或者像一阵风似的一吹而过再也无处寻觅的快餐式书。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写过一首诗《观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香。
  
  言读书之乐与情趣。书读的多了,书卷气息自然扑面而来。因此,闲暇之时,读点好书应该是不错的,只是不能读成了书呆子。以下为正文。
  
  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
  
  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
  
  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读书人看重它;不读书的人同样以拥有“书卷气”为荣。
  
  “书卷气”虽然只是个抽象的精神概念,却可以通过十分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换言之“书卷气”是写在每个人脸上的。一个人有没有书卷之气,我们可以从他真诚抑或虚伪、幸福抑或痛苦的脸上直接观察到。当然观察者本人也必须是一个拥有“书卷气”的智者。否则,你是看不到的。
  
  我一向以为“书卷气”首先是可以“学而知之”的。通过我们后天接受教育和努力学习,便可以修得我们宝贵的书卷之气。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读书学习之于我们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吸收知识,更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
  
  如果你被别人讥笑缺少书卷气,弥补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读你需要的书,读你喜欢的书,读圣贤之书,天长日久,水滴石穿,你的书卷之气会不请自来。相反你如果厌恶书卷气,方法更简单,只要不读书即可。古人曾经说过,三日不读书,语言会无味,而且面目可憎。不过我相信真正厌恶书卷之气的人,必是世间可笑之人,而且在这世间应该是愈来愈少了。毕竟当今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了,不读书的人将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
  
  想来,我们历史上也确实曾经历过一段荒唐可笑的时代,既不乏可笑之人,更不乏可笑之事。记得在上一世纪的一些特别年代里,我们曾经一度把“大老粗”、“没文化”视作最具有“革命性”的词汇。相反,那些接受过专业教育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则羞于承认自己有文化,更羞于承认自己身上的“书卷气”——因为“书卷气”几乎成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代名词。所幸的是,那样荒唐可笑的历史如今一去不复返了。
  
  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应当承认一个事实:即所谓的“书卷气”有继承的可能性。因为文明与知识的传承,不仅依靠书本,也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耳濡目染,环境熏陶。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或者古人很喜欢的“耕读传家”,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我相信一个浑身上下散发出“书卷气”的人,除了与他后天读书学习有关之外,也往往与他生在一个家学渊深的家庭有关。即使是那些没有受过多少专业教育,甚至读书都很少的人,如果他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们常常也可以从他的身上若隐若现地感受到一丝书卷之气!
  
  @http://article./view/156001/1098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