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甘泉县令龚鉴不近人情近民情(扬州江都)

 雲泉 2018-09-07

清雍正九年(1731),朝议以扬州府江都县襟江控淮,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事务殷繁,为便于管理,析江都县境另置甘泉县,与扬州府、江都县同城而治。首任甘泉县令即为龚鉴。

龚鉴,字龄上,一字明水,号硕果,浙江钱塘人。幼以孝闻名乡里,后与同郡杭世骏(1695-1773,清代文人,史称“于学无所不贯”,曾参与校勘武英殿《二十四史》)齐名。龚鉴著述亦丰,精研经术,能摘先儒之误,著有《毛诗疏说》32卷,发扬了李光地的学说。晚年讲学于扬州安定书院,可见当时文名亦盛。

清甘泉县令龚鉴不近人情近民情(扬州江都)

雍正初,龚鉴曾以拔贡生就选籍,适逢甘泉县新置,经礼部验试合格,遂被选拔为首任甘泉县令。谁知赴任不久,便得了个“不近人情”的名声,并盛传南北。

扬州水软山温,金迷纸醉,素有繁华富庶之称。为政者若不严于律己,很容易受到外界污染。龚鉴立志当个好官,决心耻为俗吏,亲笔书写了“此之谓民之父母”的七字箴言悬于公堂之上,藉以时刻警戒自己。(头条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龚鉴上任后,有一侍郎的儿子是他的故交,为强占民产,以百金为筹,想请龚偏护。龚鉴宁愿开罪旧友,毅然拒之。其后,又有一位大吏所亲昵的同城官,以负有专门伺察属吏的特殊使命为要挟,嘱龚办一起不得人心的事。龚鉴甘冒触犯权贵的风险,又拒之。平时,常有一些富商邀龚赴宴,他也不怕得罪亦拒之。因此,官场上的人都说龚鉴不近人情,而他自己则越发办事顶真,生活清苦,无一长物。

清甘泉县令龚鉴不近人情近民情(扬州江都)

甘泉县下辖邵伯镇,上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势低下,常常发生洪涝灾害。就在分析建县的这一年秋天,又遭遇水患,不少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龚鉴亲临邵伯视察灾情,倡议当地士绅重整慈善机构同善堂,多方劝输倡捐,先解燃眉之急。其后,又向扬州知府报告,拨田、捐款、筹资,使同善堂成了一个既有定址,又有恒产,能正常运转的慈善组织,后改名为“普济堂”。自此,“每岁晏,江都之鳏寡孤独,亦多入甘泉部中。”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邵伯的水患,龚鉴又亲自沿湖、沿堤察看,规划邵伯埭的水利建设。他提出“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洫,堤上即植桑,兴蚕事”,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又提出“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如是,则高下田俱无患。”然而,“大吏韪之,然不能行。”

县境的芒稻闸,为淮、黄诸水入江之要津,每遇夏潦水涨,就当开闸放水,以保禾稼。可是,闸官贪图盐商的钱财,往往借口盐运的需要,听任大水淹没农田,不肯开闸泄水。有年夏天,大水泛滥,龚鉴冒雨查勘涝情,亲临芒稻河,关照启闸放水。可闸官却以未有盐运使的命令为由,拒不从命。僵持之间,适逢河道总督嵇曾筠巡河到此,龚鉴除当面直言陈述外,又厉声叱令闸官开闸,闸官只得怏怏照办。为了杜绝借口,革除水涝时不能排泄的积弊,龚鉴又建议总督批准“盐船粮艘,过湖需水,以六尺为度,过即启闸,不得借口蓄水,为害民田”,嵇曾筠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甘泉县令龚鉴不近人情近民情(扬州江都)

芒稻河风光

西湖圣因寺僧明慧,倚仗曾在皇宫内做佛事的恩宠,在江浙地方上借机聚敛了不少财宝。有一次他路过扬州、甘泉,先派人向龚鉴打招呼,要其顾念同乡之情,向甘泉大户化缘劝募。龚鉴不但不听招呼,还把来使打了一顿板子,逐出县衙。这事后来传到宫内,立召明慧还京,锢不许出。龚鉴的刚正廉直,更受广大百姓的爱戴。

龚鉴在甘泉县任上6年时间,后以丁忧去官。他因贫而不能为父葬,时任河南巡抚的尹会一素知其学问与操守,便礼聘他任河南大梁书院山长,并预支束修,这才办完了他父亲的葬事。

(朱毓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