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淝水之战总指挥。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当时东晋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镇定自若,指挥八万大军前去抵御,最终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留下了“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经典成语故事。 384年,谢安起兵北伐,收复整个黄河以南地区。功高遭嫉,385年四月,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的步丘,建筑新城,后主持修筑圩埭。 谢安修筑的“埭”在哪里? 据历史记载,步丘在广陵城东北二十里,约在今江都泰安镇一带。1600多年前,江都泰安到邵伯古镇一带,还是宜居之地,低洼处为湖泊;邵伯古镇以东为古艾菱湖,为茫茫湖面。今天的邵伯湖到清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后文还有详细叙述。 当时,步丘地势西髙东低,毎年春夏,湖水上涨,淹没民田,而西部地势高,又苦于干旱。于是在新城北20里处,谢安又主持修筑埭。 埭,最初为土坝,平衡水量,调节河流,护佑低洼农田,灌溉高处的农田,这样做到高低两利。当地百姓为感念谢安之德,将他比为德行高尚的邵伯,所筑之土坝称作邵伯埭。在邵伯埭旁,开始出现村落,后来及形成墟镇,就是今天的邵伯古镇区。邵伯湖也因谢安而得名。 埭,也是一种古老的过船设施,其功能大约类似于今天的船闸;1056年,江淮发运使钟离瑾在邵伯埭旁先后建筑两道闸,具备了船闸的雏形,这样将近700年的邵伯埭,结束了使命。 1079年,孙觉从高邮南下途经邵伯时,留下了《题邵伯斗野亭》五古一首,后苏辙北上在船闸南首等候过闸,见孙觉的诗也赋诗和之,首句即为“扁舟未得解,坐待两闸平。” 秦少游也有一首诗:《还自广陵四首》其二 南北悠悠三十年,谢公遗埭故依然。 欲论旧事无人共,卧听钟鱼古寺边。 短短四句诗,既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又写出了邵伯埭的历史渊源、周边环境,还写出了诗人一种孤寂的心境。其时,少游大约正在船中静卧,清晰地听到钟磬和木鱼之声从庙中传来,其情境让人联想到唐人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南宋丞相文天祥,从广陵城逃难到邵伯,一路走来,只见昔日繁华的城镇,历经征战,已是人烟稀少,满目疮痍,就连那运河,也只似一湾细流,失去了往日的活力。面对这破碎的山河,文天祥不由得抚今追昔,思深忧远,吟出一首震撼人心的《过邵伯埭》:“今朝车马地,昔日战争场。我有扬州鹤,谁存邵伯棠。一湾细流小,数亩帮城荒。回首江南路,青山断夕阳!”诗中,既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有壮志难酬的怅恨,既有中兴南宋的信念,更有誓死抗争的决心,令人感慨潸然。 解放后,扩宽淮河入江水道,开挖新的运河通道,形成“七河八岛”景观,江都泰安镇原居民大都被迁到渌洋湖圩田区,已很难再寻到“步丘”之城了。 而今邵伯古镇与老街平行的古运河大堤,还可以找到谢安修筑埭的遗迹。古籍记载的古寺(建于东晋宁康三年的梵行寺)、古亭(建于宋洪武七年的斗野亭)、古驿站(建于明初的水马驿)、古坝(古地名小坝巷)等遗迹,均位于古运河线上。 1600多年前,谢安筑埭,邵伯美名一直流传到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