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喜根 | 消逝的邵伯米市街

 丁中广祥 2022-09-13 发布于江苏

消逝的邵伯米市街
王喜根

作者王喜根先生:江都人,资深记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遗产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特写集《耐读人生》、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江南老行当》《寻访中国古村镇》《探访中国古村镇》等。
我出生在千年古镇扬州邵伯镇,孩童时代在京杭大运河边的米市街度过。

京杭大运河古为漕粮北运的大动脉,邵伯素称水乡,有“东西南北四湖通”之誉。明清时期,既是运河线上漕运咽喉,又是苏北重要粮食集散地,每年约有300多万石漕粮过境。乾隆年间,江南供皇室御用的粳、糯米,均集中在邵伯打包北上;山东、河南、淮北的大豆和里下河地区的稻麦也在这里集散。在粮食业的带动下,邵伯商业应运而生,人们依河设肆,杂货、绸布、药材、钱庄、当铺、客栈、酒楼等商铺鳞次栉比。米市街亦称南米市,地处运河大堤邵伯段南端,长约300米,因米市兴盛而得名。

解放战争时期,邵伯保卫战是闻名全国苏中“七战七捷”中的第六战。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曾在米市街一带发生过拉锯战,我军伤亡惨重。

等到我记事,南米市已成为历史,米市街徒有其名,惟有轮船码头人气旺盛,上海、镇江、扬州、淮阴等地往返苏北里下河的旅客和货物均从米市街中转,昔日的粮行米店改成客栈、饭店,倒也生意兴隆。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投资123万元开挖邵仙引河(邵伯至江都)。为便于向里下河输水,决定在米市街北面京杭运河与邵仙引河衔接处建一节制闸,邵仙河从米市街东边穿过,米市街遭受“重创”——部分街道拆除,河面上架设了一座木桥,名曰“通运桥”。

1963年,我国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拉开了帷幕,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成为翻引江水北上的起点,邵仙河上建起了邵仙闸,邵伯境内河段必须改建成高水河才能与运河接通,工程十分浩大。

当年4月,成千上万的民工开上了运河大堤,大船闸与小船闸之间的河水被抽干,邵仙河见底,就连以盛产“邵伯老菱”而著称的南塘水也被抽干。米市街位于运河大堤和南塘之间,南塘过去并没有塘,原为稠密的居民区,康熙三十八年(1699)6月,洪水暴发,陆地成渊,这里漩成了一个约4500平方米的大塘。南塘居民有不少殷实富户,卷入塘中财产不计其数。传说塘内有一只金脸盆,每年数九寒冬大河封冻,唯独南塘中心约二三米直径的水面不冻。而今南塘干了,人们没找到金脸盆,大深塘倒是领教了,直径数十米,两根篙子绑在一起插下去触不到底。 

要改善里下河地区航运交通条件和邵伯境内引排条件,老船闸必须调尾接通盐城至邵伯的盐邵河,米市街再次首当其冲,拦腰被挖去二分之一。整个工程历时两年,善于吃大苦耐大劳的民工硬是靠人拉肩挑,完成了土方332万立方米。不过,苦中苦,乐中乐,工地晚上经常放露天电影,场地就设在挖河工地上,我们小孩跟着银幕跑,算是过足了电影瘾。

1978年,江都水利枢纽第四站建成,南水北调送水量增大,邵伯境内高水河断面再次成为“瓶颈”。为适应南水北调的需要,当年12月,邵伯双河送水工程开工,拆除老船闸,拆迁米市街,60多户居民迁徙镇北。至此,历史上曾兴盛一时的南米市灰飞烟灭,米市街在邵伯的版图上永远地消逝。

“今朝车马地,昔日战争场。”这是当年抗金名将文天祥在《过邵伯镇》诗中的抒怀。为纪念在邵伯保卫战中阵亡的烈士,1986年,江都县人民政府在原米市街北面,建造了邵伯保卫战纪念碑和纪念馆。回故乡凭吊,我忘不了到米市街遗址走走,那里是我的衣胞之地。望着滚滚而去东逝水,我敬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烈士,而米市街人,为了中国的水利事业,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为了给里下河地区人民造福,顾全大局,勇于牺牲,不也是同样值得敬重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