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入职教师应关注的9个教学细节解析,最实用的开学攻略来了!

 heitudi 2018-09-07

近年来我观摩许多小学常态课,发现新教师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有四:课堂上对学生发出的指令多是模糊的、不具操作性的、不适宜的;对设计的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惯性思维,不懂得教学流程的优化,只知教无定法,但不知贵在得法,缺少路径决定效率的意识;对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束手无策。


鉴于此,我撰写了《新教师应关注的九个教学细节》一文,以期对新教师教学有所启迪。



 01 

起立与坐下


起立与坐下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意图与流程如下:是尊师爱生的礼仪体现;是营造氛围、安顿秩序、组织教学不可或缺的首要环节;是学生收心、从课间兴奋状态进入本节课学习状态的调节环节;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与检验的特定环节;是师生情感交流、构建课堂“情感场”的起始环节。


起立时学生应目视前方,双手自然下垂,两脚与肩同宽,昂首挺胸;身子不能靠住课桌,也不能让凳子发出响声,更不能便掏学习用品便随意站立。


学生起立后,教师应迅速用视线对所有学生的举动进行扫描,用眼睛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用眼神特别提醒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或课前准备工作没做到位的学生;要以虔诚、平等的心态恭恭敬敬还礼、高声还答。


学生坐下时坐姿与状态要求: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心静、入场(精神饱满、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本环节建议可加上对学生“自信教育一分钟”环节。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学生的课业失败多数是由不自信造成的,因此建议教师坚持对学生进行课前一分钟的自信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前集体高喊“试试就能行、拼拼就能赢、我是一个好孩子”等鼓励自信的口号。


 02 


利用黑板


新教师不会合理使用黑板情况比比皆是。我摘录了西方学校利用黑板的几项规定:检查板书字体的大小,确定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能够看得清楚;利用上半部分,只有在确定后排学生不会被前排学生挡住时,才使用黑板的下半部分;列出上课计划,将要讨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这样你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时,学生仍能够看到问题;在黑板上写字,背对着学生就不要再讲课了;尽量课前在黑板上写好板书内容,使学生对将要上的课的内容纲要有个在致的了解;将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机会在黑板上写字;慎用黑板擦;在擦去学生所说的观点之前,再进一步强调这些观点的价值。


另外,想请新教师们思考如下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黑板上板书是教师的专利吗?怎样利用黑板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行为彰显呢?学生使用黑板我们教师提供了那些便利、服务呢?


黑板右下角固定设置供学生使用的田字格、拼音格。观察低年级教室前面的黑板,无效率、服务意识差的教师上课时,随机在黑板上用直尺或三角板画田字格、拼音格,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有效率、服务意识强的教师学校在黑板左上角,提前就设置了固定的田字格、拼音格,教师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教汉字、拼音书写时,教师示范结束后,抽查学生掌握情况时,因黑板上设置的固定的田字格、拼音格太高,低年级学生根本无法使用。建议教师在黑板右下角固定设置田字格、拼音格,便于小学生课堂练习使用。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只考虑了利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方便学生“学”呢?心中还是没有学生!


还想请新教师们思考的是:你在课堂上用手檫过黑板吗?这个动作合适吗?这些反映出老师的不良卫生习惯,传递给学生不正确的信息;同时反映出教师对课堂行为缺乏深思熟虑,缺乏整体安排和布局,若教师胸有成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老师是学生得行为楷模,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最后,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教师的板书设计是预设的好还是生成的好?板书设计能否让学生参与?能否在学生板书基础上,教师稍加修改、润色完成呢?新教师你的答案呢?


附 合作学习课堂上使用黑板小技巧


1、黑板上可打上暗格,小学也可画上一些田字格,或英语拼音用的四线三格,便于孩子板书横平竖直,字体大小均匀,整齐美观。


2、让孩子学会使用三色粉笔。普通板书用白色,重要内容(突出要点、关键词)用黄色,纠错订证用红色(最好使用无尘粉笔)。


3、配置直尺、三角板、圆规,便于学生规范作图。


4、配置导学棒,照顾个矮孩子,便于他们讲解展示。


5、尽量提高黑板利用率。每节课各小组至少要三次使用黑板,以三查学情:自学时,让潜能生爬黑板(在自己本子上写与在黑板上写心里感觉、效果绝对不一样);合学时,小组边讨论边板书,为小展大展服务;达标检测时,让同层次孩子对抗,检验学习效果。


6、对学生的板书速度要借助练字进行训练,做到又好又快。速度六年级小学生每分钟达8字以上,初三达12个字以上。


7、年级学科不同,板书侧重点及要求也应不同:小学规范书写,提前板书;初中板书要点;高中只板书关键词、核心步骤,或用符号代替板书,可与展示同步。


8、黑板高度应与孩子高度呈比例。逐步渗透布局排版美化装饰的意识,提醒孩子字不要太小,写的也不要太靠下,同步板书手要伸过头顶,保证全班能看清看到。


9、板书质量应纳入评价。


10、每个小组可利用黑板进行问题征解,或问题解答小组擂台挑战赛。


11、可把小组名字、组训内容固定在黑板上。


12、教师必要的画龙点睛板书不能少,也可把课堂小组评分表固定在教师用的黑板上。


13、各小组也可用黑板边角料组员轮流展示自己撰写的凡人凡语,也可小组轮流承担班务、天气、同学生日等温馨提示栏。


14、高效课堂好的板书设计应该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幅作品,而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个人演练场。


15、高效课堂好的板书设计首先要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分层设计构建板块,更重要的是关注是否呈现出了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成为一个思维导图。


16、高效课堂好的板书设计,既要带着问题呈现课内基本知识点,更应该走出课本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切不可照本宣科式把课本知识转移到学案,再把学案知识转移至黑板,这样做是无效劳动。


17、高效课堂好的板书设计,应该注重色彩感与画面感,利用色彩感画面感构建学生的感性思维,注意粉笔颜色使用一定要规范。


18、高效课堂好的板书设计一定要适度留白,不仅仅是便于学生适时补充纠错纠偏,更为重要的是写下的字,是思想的表达;而留下的“白”,则是提升的空间。


19、用黑板纸、移动黑板、两面翻转黑板、用电子白板代替黑板、用实物展示台代替黑板、用动画音频视频课件(称之谓会说话黑板)等新材料。

 03 


举手


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举手方式是一种固定的姿势——举起右手,教师仅从学生举手情况获得的信息实在单调。


若把学生举手方式分别赋于一定信息,并且规定统一的姿势,就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样教师单从学生举手情况,就可获得丰富的反馈信息。


比如教师出示一道选择题,该题有A、B、C、D四个选项,教师不妨规定学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分别代表选择A、B、C、D四个选项。教师就可以仅从学生的一次举手情况,同时判断出分别选A、B、C、D选项的学生及人数,使教师提问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避免了原来随意提问时有回答类同的情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一小小改进,从某种角度讲,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判断突破了以往仅凭教学经验估计的历史,实现了定性向定量转变。


对于判断题,若认为正确的,让学生同时伸出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并成“对号”状;若认为错误的,让学生同时伸出左、右手的食指,并成交叉状。同样,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发时,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


教师可以规定,若对答案胸有成竹时,可以把手举得高一些,还有疑惑正在思考时,可以把手举得低一些;急于发言时,手可以上下快速移动,但不能发出声音,并且不能离开座位。这样就可避免不必要的互相争吵,避免乱哄哄的课堂失控状态。


教师还可以规定,若提问的问题与本节课内容有关,可以举右手,若与本节课无关(比如需要上厕所、轻微的头疼、肚疼、同桌发生矛盾等),可以举左手。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讲课正在兴头上时,学生提出一个与本课情景不相称的问题(如我要上厕所),使自己创设的课堂情境消失殆尽。若发现学生举起了右手,教师可以悄悄地走到学生面前,轻声询问妥善处理。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的一些尴尬场面。当然为了不伤潜能生的自尊心,教师也可以与潜能生约定特殊的手势,使潜能生在同伴面前有一定的面子。


 04 


提问


高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新教师应对下列观点进行深层次思考:


问题的表述要规范、严密、通俗,不能让学生不知所云或产生歧义;


每节课要有主干问题,问题之间要相互关联,能串成串,形成链状结构;


不能从原来的满堂灌演变成现在的满堂问;


提出问题后至少要有一分钟的候答时间,让学生有思考、梳理答案的时间;


不能先叫学生再提出问题,更不能以回答问题作为体罚学生或出学生洋相的手段;


课前、课中、课后提问的重点应有所侧重:课前激趣,课中深层次理解探究,课后总结梳理;


教师提问时应少采用直问,多采用“曲问”、追问;


教师提问时应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或书上有现成的答案等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低级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让学生照课本念,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组织语言,并且语言要规范;


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或心里明白但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提示、总结;


课堂提问要坚持让潜能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程序依次进行;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勇敢站前来,体面坐下去;要逐步培养学生提问题意识,要尝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教师不能做唯一的投篮者;


教师要在学生自我感觉无疑时再产生新疑,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堂结束不能让学生带着句号走出教室,要让学生带着问号走出教室。


 05 


发言


课堂上的发言,请谁,不请谁;先请谁,后请谁,不是稀松平常的事,这关系到教学效率和学生参与的热情。对待讨论,学生的表现有三类:一,不愿发言。他们担心被提问,有意回避教师的目光,大多是因为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最好不要请他们发言,否则既浪费了时间,还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二,不主动要求发言。他们不看教师,也不回避教师的目光,这样的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没有表达的欲望,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但如果被教师请到,也能阐明自己的观点。三,主动要求发言。这其中又有两种表现:举手要求发言;不举手,抬头挺胸,眼睛看着教师以示要求发言。讨论时,请谁发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言,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请那些不主动发言者。如果想激起思想碰撞,把问题推向深入,就请那些从神色上看明显持不同意见者。


如果教师想判断讲解的效果,可以选择中等层次的学生发言。那些有发言要求而不好意思举手的学生,通常性格内向,比较拘谨,教师要给他们较多的发言机会。如有许多学生举手,一般遵守两个优先的原则:发言次数少的优先,先举手的优先,并向学生讲明这个原则。这有利于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热情高,发言的学生多,思维就活,思路就宽。


一些学生发言边想边说,断断续续,甚至卡壳。这时其他学生往往很不耐烦,有的低声议论,有的大声提示,这会使发言的学生更加紧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适度参与,但要讲究技巧。教师要集中思想,努力从学生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话语中,分析判断他想表达的思想观点,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仍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以商量的口吻提供语句和他一道斟酌,引导他说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征得发言人同意,发动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寻找合适的语句,把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既维护了发言者的自尊心,还使班级分散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有序了。一旦学生参与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往往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学生发言,因其多为即兴,往往思维不够缜密,逻辑不够严谨,表达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简洁。因此,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归纳其主要观点,使继续进行的讨论具有针对性。评价归纳,应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发言,要努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倾听,要认真而有耐心。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出乎教师的预料,会给教师打开另一扇思考之门;学生表达的观点,常能突破教师的成见,会为教师拨动另一根思想之弦。归纳评价,教师要现身说法,告诉全班学生,刚才的发言,令我获得了哪些启发,使我产生了什么新的认识。这是对发言者最好的评价,也是告诉倾听者,那看似杂乱无章的发言,常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能照亮“我”思考的大门。


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养成尊重别人发言的习惯,形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修养,提高发现别人思想闪光点的能力,并且课上一点智慧的火花,都可能播下思想的火种。


 06 


候课与拖堂


候课主要有三点好处:心中像过电影那样快速梳理教学设计流程,课堂上能更从容自若;酝酿感情,以便能快速进入本节可特定的感情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语文老师都知道,不少学生没有预习语文的习惯,因为语文不预习也能听得懂,大多数学生正式上课铃响后,才停止嬉闹,拿出课本,到完全集中思想进入上课上课状态,几分钟已经过去了。如果教师使用课件,打开电脑,拷入课件,也需要几分钟。基于上述原因,教师要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用这几分钟做好课前准备,同时检查预习,这对不预习的学生是无声的批评,久而久之,能促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一节课节省几分钟,一个学期节省的时间就很可观”,某教师说。


拖堂有六大弊病:拖堂做的是无用功。下课铃声已响,学生的心已经跑到教室外面去了,多数讲解也是白讲。若是多数同学有问题,可以放到下节课上解决,若是个别问题,可以课下辅导;拖堂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课间时间有限,耽误了学生去洗手间的时间;拖堂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团结。上节课拖堂,学生没能及时放松,没有时间准备下一节课,会影响下节课的教学质量。经常如此,没人愿意跟你教同一个班。拖堂会让学生养成拖沓的坏习惯。老师的拖堂习惯,天长日久,肯定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不能按时交作业就自然而然了;拖堂不利于老师的业务提高。养成拖堂的习惯,你就不会深入的钻研教材,不会对课堂进行预设,没有教学效率意识,你的提升的动力又从何而来呢?拖堂疏离了师生关系。不赘述。


 07 


关于补课

变课后补课为课前补课。教师放学后,总是习惯留一些差生补课。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教师毫无顾忌把差生留下来,实在不妥:一是差生很没有面子;二是给差生了一个负面的自我暗示,“我是差生,我学不会,我需要补课”;三是差生看到同伴高高兴兴回家了,自己还得留下来补课,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也就是说,补课是”教师逼学生学”,而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要学”。


因而补课时学生给教师“斗智斗勇”司空见惯:有的学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学生是与教师打“持久战”,“反正你总得让我回家吃饭、睡觉”,熬到点就回家。课后补课多数情况是越补越差,越差越补,出现了恶性循环。同时学生也患上了“补课综合症”、“谈补色变”。


鉴于此,笔者提出变课后补课为课前补课,科学的说法应为课前师生共同备课。相关理念、操作方法概述如下:放学后当着全体学生的面,以到办公室有重要的事为理由留下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差生也包括一部分中等生),不要让留下的学生一开始就产生负面的心里暗示。召集同学到办公室后诚恳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为了准备明天的课,需要同学们帮助以下,看我哪些设计不合理,看哪些我讲的不清楚?”旨在让学生产生一种“我在帮教师备课而不是教师又逼我补课”的积极心态。试想:通过课前补课,教师对这些学生“学情”已心中有数,再加上这些学生课前已听了一遍,课堂上二次消化后,那有还不会之理!学生听懂了就想学,想学就能学会,这样就进入了良性循环——越补差生越少,越补越不需要补、越补学生越自信。”


 08 


评价


笔者观课时,发现小学课堂上夸奖与鼓励滥用。在教师提议下,学生被动表扬别人不绝于耳;教师对学生行为不该表扬的滥表扬;教师对学生表扬的角度不对或者对学生进行夸大其词的表扬。

笔者认为:一味单调赏识学生,长时间会让学生产生“赞美疲劳”。


机械的、形式的、表面的课堂掌声,只是一种虚假的课堂繁荣,靠老师指令维系的掌声,鼓不出内心的真诚,又怎能打动人心?不要让掌声廉价,不要让掌声泛滥,让学生用心灵鼓掌。


称赞,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因为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品性与人格可以瞒天过海;努力和成就是力所能及的,品性与人格却是人为提高的。如果孩子被称赞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不再原意接受负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因为他不想因为冒险而失去高分(而变得不聪明)。相反,如果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们对于艰巨的任务就会更加坚持不懈(因为他们不想因为放弃而变得不够努力)。


另外,长时期用同以类型的激励方式,学生就丧失了新鲜感,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可见,对小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也不能总是“老一套”,也要不断创新。


笔者思考,对小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这样创新:对小学生在课堂内外出色的表现,除了鼓掌、发小红花、贴小五角星外,下面方法也颇受学生喜爱:减少作业量、或免做作业一次;发一支彩色粉笔;教师抱一下;坐老师座位;排队站在最前面;第一个进餐厅;拿班级钥匙一周;上主席台领操;在游戏中做首领;换座位;随时可用卷笔刀;选择一个故事,让老师讲给大家听;对犯的小错误,免罚一次;老师满足一次你最想做的事;给父母打电话、发短信报喜,等等。


激励性评价还可以这样拓展:把平常做好事同学的名字投入好事箱,在规定时间内抽奖;发奖励券:奖励可以积累,达到一定量后,可兑换奖品;奖励全班自由支配时间:规定做某事时间,若班级节省,积累,若浪费,扣去,积累到一定时间后兑现;智慧盒里抽取智力题作答:只有表现好的学生才有机会抽取,变教师被动让学生学习,为学生心甘情愿自己主动学习;储蓄道德货币等。


总之,对小学生的奖励应遵循如下的原则:符合学生最近利益;学生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自我激励;不限制指标;条件笔整齐划一;办法简洁易操作;形成系列;奖励时间从短到长;奖励的标准逐步提高;及时兑现、不骗孩子。


同时要注意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坚持“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积极心里暗示原则;用描述式表扬取代评价式表扬;用努力取向的表扬取代能力取向的表扬。


 09 


处理课堂上的违纪行为


新教师因处理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不当,造成完不成教学任务或与学生产生敌对情绪甚至造成教学事故的屡见不鲜。


怎样避免这些不愿看到的尴尬局面,我的观点是: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要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效益。眼睛瞪一下能解决的就不要说话,能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就不要说第二句,说话能解决的就不要让违纪学生站起来,站起来能解决的就不要他离开座位到教室前面来,自己能解决的就不要让班主任或学校处理……


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对学生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用“牛刀”,若学生课堂上犯了更大错误,便“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也就是说千万不要让学生摸主自己的脾气及处理学生底线;要把握住自己扮演的角色,课堂上自己是学科教师,不是班主任,课堂上不过多纠缠学生的对错,更不能长篇大论做学生思想工作,要控制住局面,先不让事态扩大,课后在处理;对那些“难缠”的“棘手”的学生,不要往他的枪口上撞,他在课堂上的恶作剧不外乎是引起同伴的注意或专门让你的课进行不下去,如果这时与他发生正面矛盾,正中下怀,难堪的是自己;如果“难缠”学生的行为确实严重已影响教学时,与他斗智斗勇时,要先考虑好自己的处理方法对方若不接受或与自己对抗时怎么应对,自己怎样体面下台。


新教师不妨读一读某西方教师是如何制止学生在课堂上干扰行为的:


1、向学生发一个无声信号;2、停下来不说话,以示提醒;3、转移学生的注意力;4、开始一个新的活动;5、提出一个有指向性的问题;6、靠近当事学生,跟他进行视线交流,向他发出非语言信号,示意他停止当前行为;7、叫当事学生起来完成一个任务;8、要求学生统一做一个动作,并声明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比如:“请大家看投影,跟我一起读第一行,我要看到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屏幕”;9、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10、使用你的幽默;11、给学生提供正强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