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定量研究。
茶纲第四条:茶的目的性有两个,第一是品茗目的性,第二是茶性目的性,除普
洱生茶外,其他茶与茶类均满足寒、凉或温、热的茶性目的性,只有普洱生茶可
以通过人工仓储达到茶性从寒、凉到温、热的转换目的性而又不失茶本身的品茗
目的性。
茶纲第四条阐明了各种茶存在形式上的一个区别就是茶性目的性。诸如发酵与不发
酵茶,或轻发酵茶等等。
第六节:铸剑 · 再论气津 · 一个重要的等价关系 · 甘序无毛
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愚弄某些人,也可以有时愚弄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总是愚弄
所有的人。
A·林肯
普洱生茶领域,概念之混乱,臆想之泛滥,到了新接触普洱生茶的人无所适从的地
步,究其原因,是从业者本身的知识结构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知识上的认知,只
有经验上的胡乱臆想,外加抄袭其他茶类的研究成果不加思索套用在普洱生茶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普洱生茶的评判,用外国人评价红茶以及青茶类的评价方式,十
几个茶杯排开一列,闻香气、品茶滋等等。全然未理解普洱生茶的特殊性。
如果仅仅是等待普洱生茶的茶滋变化,我们无需耗费几十年的仓储时间代价。
同样,普洱生茶的拼配,是注意力全部放到普洱生茶茶滋的典型,用茶滋代表普洱
生茶的一切。全然未顾及未来的演化问题,以及普洱生茶演化的核心价值。
这样的事例在普洱生茶领域非常之多,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
好茶要拼配,苦、涩是陈化的基础,涩生津、苦化甘,古树、大树、台地、野生、
野放、山头等等,要么是概念模糊,要么是认知度不够,要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指称。
更有臆想者的舌面三点回甘、舌面四点回甘、上腭回甘、下腭回甘、软腭回甘、硬
腭回甘等等,不明就里地指向所谓的茶产地或者好茶指称。
更有年份、包装代表普洱生茶的品茗价值等。
我们现在展开一个铸剑行动,让以上的说辞通通被丢弃。
我们要回答,生津是任何物理、化学、两类神经反射都可以产生,不涩的普洱陈茶
一样生津,我们要回答,甘并不是苦化而来,不苦的普洱陈茶一样回甘,我们要回答,新生茶好茶并非拼配而来,而是自然才具备的,我们要回答,回甘是生津从体
内带出来的甘序通过舌面感受器--神经模型感受的味觉,不是光靠口腔刺激而来
。
这些是在茶纲三个重要的候选理论中,经过仔细研判推敲后,产生的一个符合实际
经验和所有茶类现象的普适性观点。
我们在第二节关于非平衡态热力学中,已经知道体内温热感的物理意义,这个放热
的生化过程产生了额外的生津过程,通过张维波经络是水通道的经络理论,激发出
的超过正常分泌的津液带出甘序进入口腔,在津液的循环推动下,扫过舌面,完成
一个长时间的生津回甘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茶质,虽然受到生命个体的影
响以及历史(短期)遗留的茶序物质影响。但不存在什么舌面三点回甘、舌面四点
回甘、上腭回甘、下腭回甘、软腭回甘、硬腭回甘等臆想。
在群子理论下,我们知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内在机理,知道普洱新生茶和普洱
陈茶由于茶性的不同,体内茶序的聚集地不同,所以产生体内温热感的部位不同,
但是,甘序在津液的循环推动下扫过舌面产生的回甘感觉,对所有的茶及茶类是相
同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起到过的“甘序无毛”。
为证明上述机理,我们可以做一个重要的实验,这个实验可以解决上述所有的关于
生津回甘性质的问题,以及“甘序无毛”。而且还可以说明很多其他的问题。
这个实验的设计是这样的:
一、破除涩生津,苦化甘,舌面三点回甘、舌面四点回甘、上腭回甘、下腭回甘、
软腭回甘、硬腭回甘等等。我们干脆就不让茶汤接触口腔,而设法让茶汤直接进喉
,让口腔内,无论是舌面、任何的腭没有任何的刺激物,看生津回甘那里来。
二、如果体觉确实是茶质中高度有序物质引起,那么灌入的茶汤量和浓度必然会引
起体觉的延长。间接说明茶质与高度有序物质的关系。
三、解决一个长久关注的“气”与“津”的关系问题。
实验的基本要求是遵循我们的生茶测试规范,我们的生茶测试规范要求摄入十五杯
每杯约30cc的茶汤,分布于两壶热水冲泡出的十二泡茶汤,其中第四、第七、第十泡多摄入一杯共十五杯,约450cc的茶汤量。
为避免第二节开头说的茶汤摄入后产生的热量A、B过程,大量人体无法利用的热量
产生,会加快经络的输运过程,也大大加速生化反应速度,影响测试,我们将茶汤
在室内冷却到室温。我们看主要的C过程,当然,这个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热水的A过程释放,但是茶汤的B过程也有,由于没有热水热量的参与,体内生化反应速度和
有热水热量参与相比慢很多。
茶汤冷却到室温,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热水给人体经络带来的额外输运效果。
开始实验之前,还有两件事情要被提及:
1: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环境温度、精神和体力活动
状况等条件而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女子的平均体温高于男子约0.3℃。除性别差
异外,女子体温还有月节律的特性。成年女子体温水平随着月经周期发生波动。老
年人代谢活动减弱,体温较青壮年为低。肌肉活动可使产热量明显增高,导致体温
上升。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也可使体温升高,有的机体在某种紧张情况下,体温可
升高2℃左右。
一般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如下图:

生物钟控制昼夜体温,但是上图没有说明不睡眠的状态,所以只能做个参考。
女性请参考女性的特例图,这里就不给出了。
从这个一般昼夜人体体温图上,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实验时间段,发现凌晨十二点 至凌晨五点时间段是最合适的,这段时间,人体的基础体温是略微下降的,如果测
试C过程,则体温应该是上升的。我们尽量选择外部环境为温度波动不大的夜晚,
天气晴朗的夜晚,以及无风的夜晚。关闭室内空调和风扇,自然环境,人体位于藤
椅之类通风良好的座位,防止热量的聚集。晚饭清淡,避免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勿
做任何运动,运动时肌肉会挤压经络产生额外的组织液输运效果,只是静坐测量体
温(腋下)。
2:普洱生茶测试冲泡规范是考虑测试与品茗相结合的规范,前三泡快出汤,目的
是鉴茶的制程(新生茶)和仓储(陈茶),并能起到充分润茶的目的,但是要保持
实验茶汤浓度就有矛盾,但是又不想破坏普洱生茶测试规范,所以提高茶汤浓度的
实验时前三泡低浓度的茶汤取三分之二,后面的冲泡全取。我们不能丢掉前三泡低
浓度的茶汤,因为有微量元素在内,微量元素的主要作用,在茶纲第三个候选理论
中的群子理论已经充分的说明了。这是增加茶汤浓度的实验,实验茶汤的量仍然为450cc.灌入茶汤后漱口,彻底消除口腔刺激。由于存在茶序在体内的滞留,所以实验需要间隔数天进行。这样可以产生测试、加浓两种实验。当然还可以全取十五泡
茶汤,获得更加全面的实验,不过茶汤量太多,大量测试唯恐身体难以接受。
实验的最大目的是:
1:验证“气”、“津”关系,我们根据汤甦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解释,根据张维波经
络的水通道输运,根据金日光、牟雪雁群子理论下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茶性、
归经的研究结果,验证体内温热感使本原处于下降通道的体温上升,验证生津回甘
不是全由口腔刺激产生,验证新生茶与陈茶有不同的聚集部位,热源产生的部位也
不相同。
2:验证一个长久的猜想:“气”、“津”关系。彻底解决普洱数字化评价的基础和定
量标准。
3:验证茶汤浓度会带来更长久“气”、“津”过程,从而定性说明茶质才是这些过程
的基础。
自2009年3、4月测试春茶结束后,开始了一个为期半年的测试过程,上述3点有
了定性的结论。
第一、体觉使得本处于下降通道的体温从开始实验的温度值上升0.4~1.4℃左右,到达峰值平台约需半个小时,随茶不同、测试环境不同而不太相同。一般情况下,
我在实验时间段的起始体温在36.4~36.5℃左右,实验期间会产生一个在37℃以
上的一个体温峰值平台,超过一定温度会产生热量有感散发,体觉产生的体内温热
感使体温上升的趋势是很明显的。峰值平台下降过程约需半个小时或多些时间,在
体温回复到实验初时,生津回甘一直存在,并且延续。
第二、在口腔完全没有茶汤刺激下,一般在灌入茶汤后,优质普洱生茶2分钟左右
就产生生津回甘,5分钟左右体温开始明显上升,大约每五分钟上升0.1℃左右,
半小时左右接近或达到峰值并且小幅波动(测量误差),维持一段大概基本平顶高
峰值后缓慢下降到开始实验的体温,这个下降过程基本为半个小时或多点时间。峰
值体温处于热量有感散发的最高温度,形成热量的有感散发:出汗了,这是人体调
节的机制。说明生津回甘不是茶汤刺激引起的。
第三、“气”产生的C过程,体温从上升到下降到开始实验的体温,一般“津”过程也
基本结束,余“津”属于基础代谢,这正是茶纲候选理论的推论,由于“津”是“气”推
动的,所以我们确立一个重要的等价关系:“气”评价与“津”评价是相同的,是同一
个事件两种不同的表象。也就是茶叶中高度有序物质在机体内新陈代谢的宏观表象
。
第四、浓度影响“气”与“津”过程的时间长度,按测试规范取十五杯450cc茶汤与提
高浓度取前三泡三分之二,后面冲泡全取至450cc(大约至第七泡与第八泡,看茶
叶条索的吸水及膨胀),后面的实验显著比前面的实验“气”、“津”过程时间长,也
就是会提高体觉的评价。
作为特例,实验中有个茶品是我以前评价为 0 3+的普洱生茶,在这个实验下,考
虑第三条的修正,既然“气”、“津”等价,那么以前的数字化普洱评价体系中
4、3、2、1加权要修正为前两位加权相等,要么是 4、4、1、1加权,要么是
3、3、3、1加权,要么是 3、3、2、2 加权,这个还在权衡之中。如果采用前两
位是3 、3 加权,那么以前的 0 3+茶品在实验中,在普洱生茶测试规范中应该是
3+ 3+,实验证实是正确的,而且保守了,体温上升到基本下降到实验开始的体
温时间与生津回甘的时间基本在两小时四十五分,这是因为以前的评价砍掉了生津
回甘第四阶段,并且未计入测试喝茶阶段的二十分钟时间,吻合度令我惊讶。在提
高浓度的实验中,体温上升到下降与生津回甘的时间延长到三小时二十分钟以上,
也就是获得了4+ 4+以上的评价。这就产生了一个测试茶质评价与加浓茶质评价
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也符合第二节的非平衡态热力学解释,不过我趋向于测试评价,因为茶始终是分享的,不是独自享受的。
关于两个测试方式的对应问题,下节作出说明。
实验原理与实验模式已经给出,各位看官都可以进行测试过程,不过精确的数据还
是要生理学家在实验室中完成,我们把这些客观的实验交给他们好了。
第五、生津回甘并非由全由口腔刺激产生,在灌入茶汤下,生津依然产生,并带出
甘序,通过津液的循环,徐徐扫过舌面产生回甘的感觉。所谓舌面三点回甘、舌面
四点回甘、上腭回甘、下腭回甘、软腭回甘、硬腭回甘,不是片面的,就是臆想的
,还有一个可能是味觉感受器产生缺陷。回甘与茶是否有苦底完全没有关联。生津
与茶是否有涩底也完全没有关联。
第六、普洱新生茶与普洱陈茶的体内温热感发生部位不同,这与群子理论描述的茶
性归经相同,只是热量会扩散,难于察觉准确的部位分布,新生茶头部热量明显些
,且头部部位有些发胀,陈茶则胃部部位明显发热,头部没有发胀的不适感。
第七、“甘序无毛”,回甘的“甘”味感觉是相同的,虽然普洱新生茶在回甘过程中能
带来新生茶特有的涩感,但苦底茶不会带出苦味来,说明甘与苦没有关联,陈茶也
会带来陈茶的那种茶滋感,但主要的“甘”味都相同。
第八、当实验避开口腔刺激,灌入茶汤时,市面大厂拼配茶的体觉过程很短暂。难
以相像的是,优质云南普洱生茶体内温热感产生的体温上升到高峰平台时间需要半
个小时左右,然后产生一个37℃波动的体温平台,而很多拼配茶体温上升有限,二十分钟就回复到实验初的体温,不会产生37℃体温平台。生长状态良好、生长环境良好、绝少人工干预、未经人为拼配,并经过普洱数字化评价筛选的纯自然茶品,
体觉过程长得多,在茶纲指引下,意义不言而喻。好茶不是拼出来的,是自然属性
。
第九、年份并非普洱陈茶的价值标准,有些有相当年份的普洱陈茶体觉不明显,仅
仅是产生的陈茶茶滋和高昂的售价不相称。
第十、口腔刺激非常大的茶品与体觉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任何描述滋味的
酽与厚,并不产生与体觉的直接联系,而仅仅是口腔刺激性,实践中,这种刺激性
会随仓储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拼配带来是当前的茶滋,和茶质无任何关联,茶滋在
未来处于无穷的变化当中,并不能作为茶质的评判指标,拼配只满足当前的视觉、
嗅觉、味觉,这些都会随仓储时间的延长而产生无穷的变化,对未来毫无目标可言
,普洱生茶数十年仓储的时间代价是以获得体觉的增长为回报对称性原则,因而拼
配就普洱生茶的长远目的性而言,毫无意义。
理论上已经可以预言这些结果,试验正是初步验证这些预言。精确测量体温
(腋下)是无法在家庭条件下进行的,水银体温计需要五分钟以上的时间测量平均
体温(腋下),快速电子体温计可以做到10秒测量体温(腋下),但均不是可靠的实验数据,所以我没有列出那些实验数据。留给生理学家在精密严格的实验室完成
这些实验好了。
综上所述:普洱生茶天然的高度有序物质表象:体觉是普洱生茶茶质的最重要指标
性评判标准,和茶质正相关,而且我们推论高度有序物质是未来普洱生茶演化的动
力源泉(未来普洱生茶论的基础)。“气”、“津”是等价的,是同一个事件两种不同
的表象。据此,普洱数字化评价体系也会作出相应的修正。
两年前,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点,只注意到新生茶的生津回甘,体内温热感被忽略
了,普洱茶文化推广人何作如那泡宋聘现在看来如当初那样评价的,是5+ 5+的
顶级普洱陈茶没错,普洱茶文化推广人陈智同手中的大字红印是3+ 3+品级的普
洱陈茶也没错,错在没有寻找到优质云南普洱生茶的时候,市面上的拼配茶体觉基
本没有,从而错误的认为普洱新生茶不存在明显的“气”感,随着这个寻找的范围与
优秀的云南原料商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普洱新生茶显现出明显的体内温热感,这促
使我们深入研究这个现象,从而推动了茶纲的发现。
我们从前在普洱数字化评价体系中描述的生津回甘那个四个过程:序幕、主题、高
潮、再现,就是体内温热感所表达的新陈代谢中,茶叶高序物质(低熵)被利用,
高熵物质被排出的过程,产生体内温热感提高体温的曲线,也正是这个“气”通过经
络这个水通道推动“津”四部曲,“气”是隐藏在“津”背后的真正推动机理。
这也和我们的品茶历史有关,当年测试茶品都是没有明显体觉的,所以敏感性无法
得到提高,当体觉强烈的普洱新生茶越来越多,摄入量越来越多的时候,体觉敏感
性大大提高,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多时间的不间
断冲刷经络,与体验,培养体觉的敏感性。
这点也和未来的普洱生茶品茶师的培养有直接的关联,如果现在的培训方向还是基
于视觉、嗅觉、味觉的分辨,那么对于普洱生茶品茶师的培养来说,基本无效。
由于“气”、“津”的等价性关系,我们定义的茶魂就是“气”与“津”,以前普洱数字化
评价的信息传递就显得有点啰嗦了,在修正的评价体系中,会采用茶魂的魂字汉语
拼音(hun)的第一个字母H,这也和英文的高度( height )的第一个字母相同
,为未来普洱生茶走向世界,使用一个好理解的表达方式,以前普洱数字化评价中
(3+ 3+)的表达方式,会被修正为 H 3+。简单明了。
当然,这是在仓储正常的茶品中的一般性描述,有些特例,一是回忆2008年冬季,那个“气”与“津”分离的现象,是通过回仓来回复正常的体觉体验,二是有些茶品
“气”过程平复后,微微的生津回甘留存时间很长久,但是考虑“气”的重要性及“气”
推动“津”的机理,正常的缓慢津液带出的微量甘序是机体维持基础代谢的过程,基
础代谢就不计入评价了,我们关注的是超常的代谢过程,和茶质正相关的过程,这
是茶纲基本候选理论的指引下获得的一个基本的认识。
我们今后就用H 2、H 3+等来传递普洱生茶的基本信息,过程时间设置还没有打
算修正,以免修正过多引起混乱。同时采用的是测试茶质表达而不是加浓或完全的
茶质表达,这点在实验过程中明显有分别,还是用茶与人共享的模式来确定。茶都
是与人共享的。更真实,更有每泡茶品人人共有的评价基础。
我们铸造了一把剑!
这把剑说:
· “气”、“津”等价,
· “甘序无毛”,
· 按普洱生茶测试规范产生的450cc、冷却到室温的茶汤,引起的体温变化曲
线可以作为普洱生茶茶魂的定量指标。
剑指普洱生茶及其演化的核心部分,在茶纲指引下,在未来的普洱生茶论中,这
把剑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普洱生茶的灵魂是体觉的存在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其他茶与茶类的重大区别,
这个区别维系了可以容忍的新生茶不良的口感,这个区别维系了可以付出几十年仓
储时间代价所需要的回报对称性。
在这把剑面前,那些混乱的概念,臆想的东西都不会有容身之地了。
至于普洱生茶通过仓储如何得到体觉的发展,这是未来普洱生茶论的内容,不是茶
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