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中子讲“无极针法”之营卫学说(内含临床应用)

 369蓝田书院 2018-09-08

李长俊,男。1962年生于甘肃榆中中医世家,1987年甘肃中医学院毕业,留校在针灸系任教,从事中医针灸、中医气功学教学与研究。研习易、医、佛、道数十年,出版《无极针法》和《中医气功学》,创立“飞龙针法”。善用针药、结合传统文化身心同调,治疗疾病。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说明针灸理论中元气的概念及十二经脉中经气的运行,有必要把营气、卫气的概念及其运行做一简要介绍。

(一)营气的概念

《素问·痹论》中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又《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出于中焦……”又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从以上《内经》中的相关论述来看,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从中焦而出,入于经隧,具有营养机体和化生血液的功能。

(二)营气的运行

《灵枢·营气》中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 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图 1

现今教材中所说的经络运行顺序,其实是营气运行顺序。经络实为管道,不会自己运行,而是其中的经气运行。学者不可不察也。

                                            图1 营气的运行顺序



(三)卫气的概念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又《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所以,卫气是由水谷之气化生的活动力强、流动迅速的水谷之精气。它的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入;第二是温熙皮肉筋骨及五脏六腑;第三是职司汗孔的开阖。

(四)卫气的运行

卫气的运行是循经脉而行于脉外,不受经脉的约束,白天则浮于外,布散于皮肉筋骨;夜则沉于内,熏蒸于五脏六腑肓膜之间。白天则与营气分离,夜则与营气相合。《灵枢·胀论》篇载:“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灵枢·营卫生会》篇云:“卫气出于下焦。”

《灵枢·卫气行》篇云:“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其散者,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又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图 2


 

2 卫气的运行顺序

卫气的运行又与天之阴晴,月之盈亏有密切的关系。《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无极针法》一书后面介绍的浅刺疗法就是刺卫之法,调卫之法。烧山火就是通过神引卫气入营的补阳手法;透天凉就是通过神引卫气出营的泄热手法。所有的刺络放血,就是泄营之法。


医案分享:浅刺疗法治早期感冒

           感冒早期,外感六邪,但总体来说不外寒热两大类。无论寒热,早期总有一分恶寒,所以,古人总结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症。”感冒越早治越好。早期有喷嚏,鼻塞,恶寒,治疗方法正确,几分钟解决。

      穴位选择:取合谷为主穴,列缺、风门、风府为辅穴。

      若有出汗,咽干风热之征兆,用极浅刺上挑,即泻法,也叫极浅刺制凉法。大多数,五分钟内症状消失。若恶寒重,伴喷嚏,流清涕,先用极浅刺上挑、泻法,解表散寒。待恶寒除,再用极浅刺下压,补法,温阳祛寒。

     风热、咽干者,白萝卜加梨皮、香菜,煮水喝以善后。风寒者,白萝卜、生姜、葱白煮水喝。多休息,饮食清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