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是在我眼里能真正赋予汽车灵魂的莫过于意大利人和美国人。前者对于性能和美感的追求无人可及,而后者更是将汽车融入了文化的血脉里。 倘若你也是一位爱车之人,那么我觉得美国必须出现在你的打卡名单上!不为别的,只因这个国家爱车爱的深沉,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我们的文化建立的车轮之上”。 于是带着如此一份朝圣之心,在北美车展前一周,我开启了自己的初次北美之行。旅途中所见所闻甚多,总结一下大致可有以下10大关键词,读懂它们,也就读懂了大半当前的美国汽车文化。 关键词之“美国车” 首先想了解美国的汽车文化,就必须知道什么样的车才是纯正的“美国车”!以我个人之愚见,大致可分为三类:肌肉车、皮卡车以及所谓的“发动机排量大于3.3L的Full-size Sedan”。 后者是上个世纪外界对于美国车的经典记忆,但放到现在已是时过境迁,现在的美国人还是更热衷于肌肉跑车和皮卡。 而在我看来,二者之中更值得一说的是皮卡车 “皮卡”来自英文Pickup的音译,又名轿卡,顾名思义,亦轿亦卡,是一种采用轿车车头和驾驶室,同时带有敞开式货车车厢的车型。 相比较于大型卡车,皮卡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也可以用于城市通行,在美国是非常实用和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也是美国现代牛仔文化的象征。也可以说当今世界的皮卡文化就是从美国走出去的。 与此同时,皮卡车也常年占据着美国汽车销量的前几名位置,以2016年为例,整年度销量前三名分别为福特F系列,雪佛兰Silverado以及道奇Ram皮卡。 其中福特F系列更是从1982年至今,一直保持着美国最畅销的车型的头衔并从未间断!可见美国对于皮卡的喜爱! 所以在此次美国之旅中,我特意租用了一辆福特F-150(2015款)作为座驾,从旧金山出发,游历相邻的几个城市,大部分都在西海岸。 福特F-150的舒适性、动力性以及实用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更少不了的还有沿途的极致的风景,以及让人惊叹的高速公路网络! 关键词之“高速公路” 美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始创于艾森豪威尔时期。1956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签署了一项“联邦公路条例”,同意修筑6597km高速公路,以便连通美国的各大城市。 后来该公路网被延长至6758km。尽管造价高昂,但是其对美国汽车和交通的发展带来的作用是无价的,从此美国真正进入了高速公路时代。 得益于强大的高速公路网路,美国人民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与频繁。旅行变成室外消遣,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大规模普及衍生出了汽车旅馆、汽车电影院、汽车便利店等相关服务行业... 这段时间内,世界上第一家速食餐厅Reds Giant Ham-burgs,在密苏里州应运而生,并且发明了所谓“汽车穿梭(drive-through)”的经营方式,让车主不用下车就可轻易买到美食...据说,史上第一家金拱门也是发迹于此呢~ 关键词之“英里制” 在美国自驾旅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超速和英里制的换算!美国的限速标志随处可见,但凡有车经过之处就有限速规定。 最常见限速标志就是路边那种写有Speed Limit字样的牌子,上面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数字,样式为全美统一的白底黑字。限速数字的单位为英里每小时(M.P.H),严格意义上此路段不能以高于限速XX速度行驶。 还要注意美国车辆的速度表外圈或大字表示英里(1英里≈1.6公里),美国高速公路限速从50-70英里不等,根据路段情况而定。 非高速公路限速范围更广从10-55英里都有。所以开车看表记得车速的换算,千万不要超速行驶,美国警察特别喜欢抓超速! 关键词之“STOP” 只要遵守交通法规,总体上在美国开车还是一件相当惬意的事儿~美国的公路较为宽敞,平坦,交通标示规范齐全…不过有一件细节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美国道路上的“红色八角停(Stop Sign)”特别多… 在美国大大小小的街道路口,经常会看见这个八角形的STOP标志。但与国内“形同虚设(只在驾考时派用场)”不同的是,在美国看见这个标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路口没有行人也没有车辆)也必须停下,并且是完全刹停并左右瞭望再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起步行驶。 说真的,我觉得这个规定特别好,而且事实上这项规定上台之初也确实大大降低了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关键词之“加油” 关于在美国加油,其实相当方便!之前提过,美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发达且人们对于自驾出行的十分热衷,所以各种品牌的加油站遍布美国各地。而且这些加油站大部分都是自动的(自助加油),效率非常高。 就像我在自驾途中就切身体验过一回儿美国自助式加油站,在加油机上输入要加的型号和数量,用信用卡一刷,将油枪对准油箱入口,拉起手柄便开始注入,加满了油枪会自动关闭。当然如果没有信用卡的话,只可以在便利商店里进行现金购买,特别方便。 加拿大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汗曾如此评价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是一个坐在汽车上的国家,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汽车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没错,长久的发展使得美国汽车文化得以养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并且在我看来其中绝大部分也是非常健康的!这么看来,国内要向老美学习的还不少,即使中国人的用车理念和他们有诸多相像之处,即使中国是一个规模如此巨大的市场…但就文化底蕴上,差的确实不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