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复杂褶皱 浅色厚层为粗粒砂岩, 暗色薄层为泥页岩。 2 包卷层理 泥岩与灰岩互层的剖面中间, 发育小规模的包卷层理。 常见的成因解释有两种: 一是沉积物的液化作用, 二是孔隙水的泄水作用。 3 冰碛物和冲积平原 图示弧形线条为冰碛物堆积留下的遗迹。 右上角的曲流河周围发育清晰的冲积平原。 4 砂岩交错层理与断层 上部的大岩块中间可见大的三角楔。 三角楔底部的平行层理 与周围的斜层理对比, 可知断层为正断层。 5 叠瓦状排列的砾石 砾岩中的砾石为花岗岩, 大小参差不齐, 呈叠瓦状排列, 砾石的最大扁平面指向河流的上游。 6 冰川漂砾 漂砾是冰川曾经活动的证据。 漂砾的形态和组成与周围岩体截然不同。 7 泥石流砾岩 图示中间层为泥石流砾岩,具反粒序, 发育在地形高差很大地区的粘度极大的泥石流, 沿斜坡下滑而堆积而成。 泥石流砾岩的上下层为细粒砂岩, 砂岩中发育平行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8 长条状印模 砂岩底部发育长条状印模, 沉积物在固结过程中, 上覆密度较大的沉积物不均匀地压入 下伏密度较小的沉积物内, 结果在上覆岩层底面产生朝下的圆弧突起。 突起指示下伏地层方向。 9 花岗闪长岩中的砂岩捕掳体 捕掳体呈角砾状, 砂岩的层理结构清晰。 10 不整合面与底砾岩 图中发育多期底砾岩。 底砾岩常见于不整合面之上, 下部为冲刷面。 砾石磨圆度高,分选好。 11 软沉积变形 ![]() 底部为细粒砂岩,发育平行层理, 其上沉积泥质和粉砂质沉积物, 在泥质和粉砂质沉积物固结过程中, 砂质沉积物又快速沉积其上, 形成了底辟和火焰状构造。 12 褶皱中的石香肠构造 ![]() 图示暗色岩层为褶皱弯曲的标志层, 左下角可见标志层分隔排列。 13 大型向斜 ![]() 中间部位已被剥蚀殆尽, 可见海蚀拱门。 整体形态需要脑补。 14 爬升波纹层理 ![]() 动荡的水动力条件下, 砂粒不断供给, 纹层不断向前和向上迁移, 形成的叠覆层理。 15 包卷层理 ![]() 在某个单层内分布的纹层盘区现象, 未固结之前发生的变形作用。 常见于粉砂岩中, 在浊流沉积中较为常见。 16 不对称褶皱 ![]() 发生强烈褶皱的变质砂岩, 砂岩富含云母和石英。 17 石灰岩屑锥体 ![]() 流水和重力垮塌的共同作用, 上部的石灰岩体发生坍塌滑落, 呈锥状分布于坡角。 18 冰川擦痕 ![]() 浊积砂岩上的冰川擦痕。 19 大型拉伸线理 ![]() 拉伸线理是由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等 呈平行排列显示出的线状构造。 是岩石组分在变形时发生塑性拉长而形成的。 注意左下角的人。 20 伟晶岩脉 ![]() 暗色为闪长岩, 浅色为伟晶岩脉。 21 重晶石 ![]() 石灰岩上的结晶的重晶石大晶体 22 河岸侵蚀剖面 ![]() 现代河流侵蚀两侧河岸, 形成陡峭的岩壁。 图示岩壁为未完全固结成岩的沉积物。 23 劈理 ![]() 岩性为英安岩, 发育大量近水平状的劈理。 24 交错层理 ![]() 具有明显的顶部相交, 底部相切的特征。 可用来识别岩体的顶底面。 25 劈理 ![]() 砂岩中发育的明显劈理, 但砂岩本身层理不清晰。 26 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 27 砂岩和灰岩的接触面 ![]() 灰岩发生破裂, 下层砂岩中的含铁质沿着裂缝 发生迁移。 28 尖棱褶皱 ![]() 延伸入海部分的一翼侵蚀较为严重, 已没入海面以下。 29 砂岩层理 ![]() 图示厚层状为长石砂岩, 由薄层状的粉砂岩间隔, 左侧为暗色层状粉砂岩。 水平岩层因构造作用呈倾斜状。 30 岩墙 ![]() 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板状侵入体, 与层理斜交, 属于不整合侵入体, 规模大小不一。 31 火山碎屑岩 ![]() 层状结构的火山碎屑岩。 32 砂层层理,节理及矿脉 ![]() 图示砂岩露头发育多组X型共轭剪节理, 节理缝被矿脉充填, 因差异风化作用, 矿脉突出风化面。 33 角砾岩楔入砂岩 ![]() 反映了砂岩沉积过程中, 一些突发事件导致 岩体角砾发生就近沉积。 34 岩墙 ![]() 安山岩侵入到砂岩中, 差异剥蚀只留下独立的岩墙。 35 倾斜岩层,海蚀拱 ![]() 36 瘤状印模 ![]() 覆盖在泥质岩之上的砂岩底面上的不规则瘤状突起。 突起指示下伏地层方向。 37 浊积岩形成的大型褶皱 ![]() 38 尖棱褶皱 ![]() 砂岩和页岩互层 因构造作用发生褶皱, 再经剥蚀作用后, 沉积了泥土层。 39 球形风化 ![]() 图示暗色为煌斑岩脉, 浅色为花岗岩体。 煌斑岩的风化面呈圆弧形, 具有明显的球形风化特征。 40 不同岩块的差异风化 ![]() 现代建筑中用不同岩性的岩块砌成的墙, 经过长期风化作用, 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 41 石英脉 ![]() 极度发育的石英脉网, 已经完全破坏掉沉积岩的层理结构。 42 平卧褶皱 ![]() 褶皱的轴面近于水平, 同时也是紧闭褶皱, 两翼受到强烈压缩, 以致近似平行。 43 倾伏褶皱 ![]() 岩层间的软弱层被剥蚀殆尽。 44 石灰岩节理 ![]() 雨水沿着节理流动, 与碳酸盐岩发生溶蚀作用, 节理缝变得宽大且深。 45 冰川擦痕 ![]() 浊积岩上可见清晰的冰川擦痕, 擦痕方向为横向, 浊积岩的层理方向为纵向, 右边为年轻地层。 46 漂砾 ![]() 上部为志留纪的巨型漂砾, 下部为石探纪的石灰岩。 47 褶皱片岩 ![]() 露头中的强硬层发育近垂直层面的劈理, 软弱层中发育层内小褶皱。 48 暗色泥岩与灰岩互层 ![]() 灰岩层与暗色泥岩层互层。 图示露头中的灰岩 有水平层状,也有透镜状。 49 砾岩风化侵蚀成的锥状体 ![]() 砂砾岩经受快速的风化侵蚀而成。 50 捕掳体 ![]() 51 海蚀柱 ![]() 52 现今的密度流沉积 ![]() 物源为火山碎屑物。 53 页岩中的岩脉褶皱 ![]() 暗色为页岩层, 浅色为花岗岩脉。 不同厚度的花岗岩发生褶皱, 褶皱波长也不同。 54 大型侵入体 ![]() 浅色为花岗闪长岩侵入体, 具粗粒结构 暗色为闪长岩围岩。 判断标志为花岗闪长岩中可见闪长岩捕掳体。 55 河流侵蚀壶穴 ![]() 56 油页岩露头 ![]() 红色的有机质含量低, 黑色的有机质含量高。 对黑色油页岩进行蒸馏工艺, 有机质提取之后就会从黑色变成红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