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患儿男,6 个月,急性扁桃腺炎,体温 40℃,大夫医嘱青霉素治疗。 护士小 L 做好皮试,20 分钟后去看结果:皮丘>1.0 cm,红晕。 小 L 不知如何判断,请来护士长,护士长判断:虽然皮丘不大,但有红晕,况且孩子年龄小,怕万一过敏。 正当护士长举棋不定时,护理部主任下病房来到科室,护士长赶紧请求主任给看皮试,主任看后,先询问了护士注入多少皮试液,又询问患儿家长是否有过敏史,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主任判断皮试为阴性。 试想,如果不是主任碰巧来,结果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就判为阳性了呢? 为什么出现青霉素假阳性的判断,假阳性原因是什么? 1、消毒液:临床上做皮试常用酒精作消毒剂,但酒精有扩张局部血管的作用,由于婴幼儿前臂内侧皮肤较薄,涂上酒精后容易导致皮肤潮红导致假阳性。 2、患儿本身对酒精过于敏感,导致皮肤出现与消毒范围大小一样的局部性红晕,出现假阳性。 3、做皮试时,酒精未完全挥发,随针孔渗入皮内,导致红晕直径增大,婴儿更易出现。 4、生理盐水配置的青霉素皮试液一般假阳性低,注射用水配置的提示液压阳性率高,故目前基本不用注射用水配置皮试液。 5、皮试液放置的时间及环境:青霉素皮试液室温下放置时间长,生成抗原性降解产物,增加过敏几率出现假阳性。 6、患儿高热使皮肤血管舒张并发红,影响结果判断。 7、做皮试时皮试液注入的量有关,注入 0.1 毫升者皮丘较大,容易造成假阳性。 8、操作方法不当也可以出现假阳性:做皮试时皮试针头刺入皮内即可,可选用最小的针管最小的针头,否则也会造成假阳性。 9、年龄的影响:患儿年龄越小,皮肤越薄,假阳性率也高。 10、护士心理因素对判断标准的影响: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及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患纠纷时有发生,护士人为的放宽了判断阳性的尺度,使青霉素假阳性率增高。 11、人们判断结果过于谨慎小心,有可能知道是假阳性的情况下,宁愿错判阳性也不判阴性。 12、判断标准:由于婴儿 IGE 水平低,不能用成人的判断标准,否则阳性率高。 13、结果判断掌握不够科学,只要皮丘发红或病人有不适主诉时不予分析,怕担风险判断为阳性。 14、缺乏对照手段,患者或家属不愿接受生理盐水对照试验,缺乏排除假阳性的科学依据。 婴幼儿青霉素皮试判断 阴性判断: 1、皮丘无改变,周围没有红肿。 2、注射部位发红,直径大于 1 厘米,皮丘不大. 3、皮丘增大达 1—1.2 厘米,触之不硬,皮丘为规则圆形,局部无痒感。 4、看皮试时间稍微延长:成人皮试观察时间是 20 分钟,对于不好定夺者再此基础上再延迟 3 到 5 分钟观察一次。 阳性判断: 1、皮丘大于 1 厘米且发亮 如同即将形成的大水疱。 2、皮丘 1 厘米左右,质地变硬,成不规则圆形。 3、局部改变不明显,但局部和全身有痒感。 如何防范青霉素假阳性呢,有以下措施: 1、严格、详细询问过敏史,家人或亲属有过敏者不可做皮试。 2、准确配置皮试液,试验浓度为 0.1 ml 含青霉素 10—20u。 3、减少消毒液对皮肤的刺激,消毒后必须待消毒液干燥后再做皮试,也可选用生理盐水代替消毒液。 4、消毒时动作一定轻柔,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减少假阳性。操作完毕要充分暴露皮试部位,以免衣服摩擦皮肤发红,造成假阳性。 5、改变进针方法,建议使用横刺法:进针方向与皮纹平行,机械损伤小,注射药液顺流无阻力,可以有效防止假阳性产生。 因为传统的直刺法进针与皮纹垂直,可使皮纹产生机械性裂损伤,加之药液逆流阻力,易产生撕裂样疼痛导致假阳性反应。 6、操作方法准确,选用 1 ml 注射器,4 号针头,把握好进针角度,一般 5 度,针尖斜面进入皮内即可。 7、减少皮试液注入的量,一般为 0.05 毫升,小儿可减至 0.02—0.03 毫升,年龄越小,注入量要越少,对皮肤的刺激性小。 8、皮试液请勿室温或冰箱放置,应现用现配。 9、如果在其他医院或有其他护士做过皮试且为阳性,必须详细询问患儿有无过敏史及家族史,无有方可做皮试,并在另臂以生理盐水对照。 10、加强护士责任心,严格把握青霉素皮试阳性指征,避免因害怕担风险而人为的假阳性。如果难以判断,应做对照试验。 11、夜间尽量避免做皮试,因为夜间糖皮脂激素水平低下,反应比白天大,假阳性率高 小结 准确判断各类药物皮试结果是护士的职责,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一切操作必须规范标准,熟练掌握青霉素试验操作方法与判断标准,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