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驼玲叮当     作者: 寅公

 江山携手 2018-09-08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置身于沙漠之中自有一番行者的意味,尤其令我兴奋的是我们各自骑在被串联在一起的骆驼上,晨曦中,听着悦耳的驼铃声仿佛回到当年的古丝绸之路……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慢慢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沙漠风光的画面,茫茫的大漠戈壁里有一队骆驼在缓缓前进,骑在最前的那只骆驼上的就是我。难怪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熟悉亲切,尤其是骆驼的温顺和守纪律似曾相识,原来是几年前我喜爱的那幅沙漠风景画让我早已有的沙漠情结啊!

    那方圆八百余平方公里的沙漠,那连绵起伏的光溜溜的沙峰,那让人群飞身滑下面酣耳热的沙粒,那叮叮当当萦绕于天地间的骆铃,的确将我周身的疲惫驱赶得无影无踪。于是,我提出骑骆驼游沙山,这倒不是我的懒惰。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那是个庞然大物,当它被牵到我的眼前时,其目光太温柔了,长长的睫毛,那么安详地看着我。不知该如何骑上去,这时,牵驼人一声吆喝,那骆驼很乖巧地三起三落应声而坐——趴在了沙地上,哦,天,它如此地温顺!在牵驼人的帮助下,我爬到了骆驼背上,很自然地坐在了高高的两个驼峰之间,又是一声吆喝,骆驼慢慢地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轻微地摆动。然而紧张只是瞬间的,当骆驼迈开步伐开始行进时,驼背上的我所能体会到的那种快感竟是那样的美妙:伴随着“啪嚓啪嚓”的骆驼脚步声,我自在地左摇右晃着,酷热的沙漠给人的那种躁动随之烟消云散,甚至还有一种丝丝春风拂面的感觉。走出十几米之后,我就感到了骑在驼背上的惬意,驼铃声声,我们悠然地走在沙漠之中。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远离了嘈杂的人群,渐渐向山的深处移动,前前后后是逶迤着的骆驼队,慢慢看清了所置身的路况,周围全是清一色的沙子,细细的冷冷的似乎还放射着微光,不远处还停着一辆机车燃着篝火带着像机的人,四周安静下来,耳边响起了清脆悦耳的驼铃声,叮叮当当驱走黑暗里的寂寞,一步一步地向山的深处迈进,清脆如鸣泉的响声甘纯得如沙漠里的水源,于无声处滋润得静寂辽远的路途与心灵。

    骑骆驼的感觉真的很奇怪,还没骑上去的时候怕得要命,想到驼峰上的那蓬起的绒毛,想到一个巨大动物在胯下不断蠕动,想到它的高大、它的奔跑,我眼前开始出现模糊的血迹和我不断坠落的场景,我看见自己一次又一次地从那峰高大的骆驼背上掉下来,我听见自己的尖叫沿着沙地一路滚动,沙子像遇油的丝绸一样一路燃烧,从脚下一直烧到天边。而最惊险的是骆驼起身和蹲下这两个过程,那出其不意的“忽悠”一下,好像坐疯狂过山车似的,失重得厉害。至于骑着骆驼在沙漠里漫步,那就是一种乐趣了。骆驼可能是最听话的动物之一。它的前足先跪下,然后是后蹄着地,骑驼人很轻易地就可以翻身下来了。上驼背时骆驼是伏在地上的,骑驼人跨上驼背,骆驼的前足先起,然后是后蹄。这一先一后,给骑驼人方便,骆驼不会说话,连嘶鸣的声音也极其微弱。它们是沙漠之舟,如果没有它们,大漠会荒凉许多。当等到真的骑上骆驼的时候,不知怎么心里竟是一阵轻松,如坐在儿时的摇篮里一般。骆驼真不愧是“沙漠之舟”,它乖巧得很,只是一步一步地稳步前行,人坐在驼背上没有快马的随意与轻率,不颠不颤,非常舒服,安全感很强。但骆驼步态起伏,走起路来真像一种庄严而大气的舞蹈,颠簸得非常有节奏,于是我有了云一样的心情和云一样的摇摆,一摇一晃地还很享受。我甚至有点爱上这种温和的、走起路来幅度很大的动物了。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每一个驼队大约由十几匹骆驼组成。我骑乘的是一匹格外高大的骆驼,它走在一队骆驼的前面,决定着驼队行进的速度。驼队在阵阵驼铃声中进入沙丘深处,我们尽情地感受“沙漠之舟”的乐趣,欣赏那绵延起伏的“沙峰长城”。长长的驼队不紧不慢地走在绵绵细沙中,我则在高高的驼背上,随着它前进的节奏舒服地一摇一晃,耳边驼铃阵阵,一路上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铃声悠扬,清脆悦耳,非常地清晰而古老,仿佛是从悠远历史的回音壁传过来的。那种感受,像极了坐在童年时候的摇车上。骑骆驼虽不能象骑马一样自由驰骋,但沙漠中的一行骆驼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是早晨,太阳刚从沙山后爬上来,红红的光一点一点地浓烈起来,让清一色的沙漠抹上一片羞涩的红晕,我们骑在骆驼上,频频地回头欢呼,惊笑,拍照,极夸张地表现出看见日出的兴奋。驼队迎着朝阳,呈曲折的弧线行进,如果从远处看,这是一幅十分壮观的摄影作品。驼队缓慢地、稳稳地行进着,但却是势不可挡地在茫茫沙漠上向山顶跋涉。

    随着骆驼身体有节奏的摆动,它脖子上的驼铃发出的声音虽然清脆无比,但却是舒缓悠扬的,飘荡在寂寥宁静的沙漠晨曦之中,对心灵所产生的抚慰之感是任何美妙的音乐所不能比拟的。一阵清风吹来,只觉得眼睛里湿湿的,我不知道是因为驼铃的缘故,还是风的缘故,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或许什么都有吧……

    我回望后面的驼队整齐的、笔直的,踏着整齐的步伐,十分威武,就像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耳边再有随着骆驼的步伐叮咚作响的驼铃相伴,那美妙的感觉不由得让我产生一种幻觉:仿佛看到了古时栉风沐雨穿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仿佛听到了穿走在茫茫戈壁和大漠的驼铃声;仿佛自己也融于一幅恬然安静、意境优美的国画中。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与驼队一起艰难移动的,还有骆驼的主人,她们有男有女,驼蹄踢起的沙尘在驼队周围弥漫,牵驼人与驼队一起高一脚、低一脚,不敢有半步懈怠。在沙地上行走,步履要比一般的登山沉重,他们每天要走好几个来回,当我骑在驼背上,感受着大漠的雄浑,他们正在为一年的生计与骆驼一起在沙漠上奔走。

    鸣沙山的沙地像缎子一般柔软细腻,被风吹过的痕迹,也如绸缎上皱折,每一道折痕都是那样细致均匀,从骆驼上往下看,沙地如海绵般柔软,茫茫的沙漠中都是一样流畅美丽的波痕,几乎分辨不出那里有路,那是风的杰作,它将人行驼走的踪迹全都消灭得无影无踪。然而,所有的驼队却有着它自己的方向。骆驼在沙漠中曲折地走着,一步步登上山峰。清脆的驼铃声和不时的驼队已经成为鸣沙山的一道风景线。

    天空已经从浓重的黛色变得澄红而透明,照亮了淡黄色的沙,在逆光中,驼队形成了美丽的剪影,在微熹的的晨光中慢慢移动。驼队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在一片抖出绸缎般妙曼波纹的细沙中,格外醒目。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鸣沙山连绵起伏,金光灿灿,是一座典型的金字塔式的沙丘。从远处看去,山脊象是被刀锋削过一样,起伏的山峰以天空为衬托,划出一条又一条优雅的弧线。浩瀚的沙漠里寸草不生,沙子色黃颗粒粗大,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沙山层层叠叠一直伸向远方。骑在骆驼背上看鸣沙山,真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沙丘一峰连着一峰,背阴的一面和有阳光的一面分界线犹如刀削斧砍一样明晰。上山的游客非常少,除了向导的脚步声和骆驼的喘息声。烈日炎炎的沙漠里显得格外寂静,这使我突然感觉內心深处的一种共鸣,更是一种全身心地放松。有一些蚂蚁大小的小人儿,正弯腰弓背很吃力地从沙脊上往上爬,有一些人从沙子上滑下来,骆驼正驮着人慢慢地走上去。 

    远处,一支驼队走下山来,一个男人冲着我们大声地叫着,“呜……喂……”,我大声地回应“嗨……”,大家彼此兴奋异常。驼铃叮当,黄沙无边,所有的节奏都放慢了许多。我想,那些曾经出使西域的驼队,肯定没有如此的惬意,他们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太多的目的,太多的欲望。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一路看着感受着,听着从汉唐响至今的悠扬驼铃,享受着大西北沙原上美丽的风情,不知不觉间,我们的驼队停在一个很高的沙山下。几何形线条的沙峰上,一面红旗招展,遥遥可见一线人蚊像比着米达尺画出的虚点,笔直笔直地往上攀登,原来是踩着嵌在沙峰上的木梯子。牵驼人说,你们可以上山玩去了,我和骆驼要休息一下。原来驼队会先到鸣沙山停留,骆驼们在山脚下集结、休息。我从骆驼背上下来,就地滚到了沙上,感受沙漠的亲抚。与同行的朋友一起迫不及待地脱掉鞋子,沿着窄窄的仅可一人通过的山脊往上爬,那沙更细更软,赤脚踩着松软的沙子既舒服又烫脚,根本无法用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走不了几步,全当一次免费沙疗。我们一鼓作气爬到半山腰,停下来气喘吁吁地向山下一看,感觉头晕目眩。此时,风忽然大了起来,漠风猎猎,挟着细细密密的沙砾,劈头盖脸地砸来,向上爬行的人群都低着头,一声不吭地手脚并用奋力上爬。那风沙却好象一块巨石一样,不断来回磨砺着如刃的山脊,沙与沙的撞击中,如雷般的响声让人担心这山脊随时都会被风削平吹走。风起时我正趴在沙中对着山下的驼队聚焦,风沙砸来,打得眼镜和相机镜头一阵作响,眼看宝贝相机一下进了不少沙,我赶紧收拾好相机。风沙刮来,如不是戴着眼镜,眼都睁不开。沙粒打在我裸露在外的腿上胳膊上,就象铁刷刷过一样,很疼很疼,不一会儿皮肤全红了。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风停了,我们已爬上了山顶。放眼望去,还是一望无际、蛟龙蜿蜒的沙山,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幼细的沙粒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黄一片,色彩非常鲜艳,与那蔚蓝的苍穹相映对。山顶如山脊一样危峭,行者的脚印还在向前延伸。我们站在红旗下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大家挥舞着双手朝着无尽的苍穹。这时,有白云飘来,在湛蓝的天空,驼队沿着金色的山脉渐行渐远,淡淡的身影在朝阳中慢慢消失,只从风中传来一两声驼铃声。

    戈壁牵着戈壁,沙山拉着沙山。一道道金灿灿的沙脊,高高低低地朝天边涌去,在午后的斜阳下显出明暗变化。沙浪以凝固的姿态等待漠风的到来,企盼新的活力或作线条的变幻。这里的天,蓝得如同情人的眼睛,抬眼望一望就会将心溶化。此刻没有一丝风,鸣沙山以它特有的金黄,和被它的山脊切割的蓝天,共同抗衡着戈壁风的脚步。这时的鸣沙山因无风而变得更神秘更沉默。阳光辣辣地灼着我的肌肤,在沙漠里没有人脱掉衣服,将皮肤暴露在外面,只有我,我要让我的肌肤感受这里的阳光。金色的鸣沙山顶上,阳光正似火地烧在每一粒沙子的表面,令那细软地沙粒觉得就要融化了,我也觉得要融化了。这漫长的行程让我焦虑,这壮丽的图画让我沉醉。翻过一座座细砂堆积的山岭,远处一只十几人的驼队也在天边蠕动着,形成好一帧流动的风景。山脚下作鱼鳞状的戈壁上,有数峰骆驼慢悠悠地走来。我们朝着山下缩成小黑点的人和骆驼大声呼喊,抒发着內心的喜悦。此时我感觉宇宙是多么地博大,而我们又是那么地渺小。

    令人惊异地是那一湾处子一般卧在金色的沙山中的月牙泉。在死神的催命中它就象生命的活源令游走在沙漠边缘的生灵,看到了蓬勃的生命之泉。又像一弯明月坠落在沙漠的腹地,冷冷地散发着幽幽的光芒,照亮你疲惫的身心。人们会赶着骆驼急速地飞奔而去,掬起那绿的沁人心脾地泉水喝个畅快,再将那骆驼也喂个水灵。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在鸣沙山滑沙后,驼队会依次继续向月牙泉进发。我坐在沙地上等待同伴。牵驼人主动提出要替我拍一张照片,于是以驼队为背景,我站在驼队前面摆好了姿势。待我骑上骆驼后,他又以鸣沙山为背景,替我拍了几张。拍完照,我们的驼队又上路了。这时候,驼队不再是数百头连成一线了,而是根据每个游客在鸣沙山停留时间的长短,也许是几头一列,也许是十几头一列,就出发了。有人在骆驼上唱歌,有人骆驼上打手机,有人“咔哒”、“咔哒”拍个没完。一路而上的驼队更给风情的沙漠平添了亮丽的景色。

    “叮当、叮当”的驼铃声终于响起来了,我已分不清这声音究竟是动人、还是感人了!牵驼人告诉我,真正的驼铃是用一种西藏出的很罕见的响铁制成的,在敦煌更是很难找到这种响铁制成的驼铃。在沙漠里,这种响铁制作的驼铃声能传到千米以外。大家都以为骆驼都应该佩带驼铃、或者头驼应该佩带驼铃,其实驼铃在驼队里只能由最后一匹骆驼佩带,因为只有这样,前面的骆驼才可以通过铃声的强弱来判断最后一匹骆驼是不是已经掉队了。另外,拐杖也是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打尖休息前,必须把拐杖插在沙地里,拐杖头朝向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第二天醒来后,才不会迷失方向,要知道,在沙漠和戈壁里,任何天然的方向标都是不可靠的。

    重又坐在驼峰之间,但见沙山沉寂、柔美,金色的沙粒在烈日下,清风中闪动着。沙漠逶迤成一道极美的风景线。阳光照在沙砾,热浪逼人,前后左右都是沙丘,只有一条骆驼蹄印踏出的沙路一直向前延伸,我的心又象回到千年前的历史长河中,在丝绸之路上跋涉……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太阳就要落下去了,这种时刻在沙漠里行走真是美得想要飞,太阳变得血红、美艳,一行行驼队出现在太阳余辉里,好像不是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到的画面。

    转过两座沙山,前面隐隐地看到一座青瓦屋顶的建筑,周围长了一簇簇的胡杨树,我知道那里隐着一湾清泉,虽然很是艰难,但我还是急急地向她奔去。四周高高的沙山,只此一跌,恬静如月,让人神醉情驰。我第一次爬上驼背,一恍一恍的,听着从汉唐响至今的悠扬驼铃,享受着大西北沙原上美丽的风情,不知不觉中来到月牙泉边。天空变成宝蓝色的,山的边缘像用纸片裁剪出来的,突然失去了立体感,宛若宝瓶里的布景,那宝蓝色的天幕是宝瓶的胆,我们都被装进一只巨大的玻璃瓶中,天上挂着一弯月牙,地上躺着一弯月牙,这地上这弯就是月牙泉了。不知道这一眼泉水从什么时候渗出了沙漠,且碧绿了无数个世纪。虽然她的容颜已经写上了憔悴和萎靡,却依然在沙漠中滋生着顽强地生命活力。徘徊泉边,抖落掉沙山的浮燥,内心平和了许多。这一湾的泉水啊,给浮燥以宁静,给喧哗以平和,给粗犷以清丽,也许正是有了这一湾泉水,沙漠才有了生机,这世界才如此多姿多彩!正如余秋雨在他的《沙原隐泉》中说到的那样,这样一湾泉水,应该出现在小桥细雨的江南,与杏花粉墙为伴,而怎么会来到这西北的大漠之中,与长风胡杨相守呢?雄浑与柔曼,苍凉与秀美,就这样奇异地结合在一起。在茫茫的沙漠中,细沙每天都在移动,但是,这一弯清泉却不曾被沙土浸蚀污浊,亦不曾渗漏干涸。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在岁月悠远的流逝中,月牙泉始终像一个美丽的梦,滋润着旅人的心田。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我在月牙泉边的沙地上躺了一会儿。沙地被太阳晒了一整天,积蓄了热量,便来烘烤我的背了。那是怎样一只温柔的情人大手啊,它小心地贴着我的脊背,每一寸肌肤都抚摸到了。我间接地接受了阳光的抚摸,沙地是太阳的手指,将热量揉进我的深处。驮我来这里的骆驼,静静地站在远处。

    当我们再次骑上骆驼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凛冽的风沙使得周围的气温也骤然下降。在不紧不慢的回程里,我愈加珍惜这种骆驼背上的悠然和惬意,我真希望它们能走得再慢一点。一路上,来来往往的驼队伴着驼铃声,很有点古丝绸之路的味道。周围除了茫茫的沙漠,还有一束一束的绿草,高不过一米,矮不足一尺,当地人称它为骆驼草,它的生命力之强令我感叹不已。那骆驼实在是嘴馋,只要路旁有骆驼刺的地方,他们都会不失时机地嘬上一大口,然后边走边嚼,发出一种很香的“噶嘣、噶嘣”声,牵驼人告诉我,骆驼爱吃骆驼刺,就象人们爱吃辣椒一样!

    穿越了千古的驼铃,在梦中依然是那么清晰。午夜的寂静使叮当作响的铃声悠悠地回响在月牙泉边,在低矮的芦苇丛里盘旋不绝。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我好像是一位阿拉伯的丝绸商人,正骑在一匹漂亮的双驼峰上,随着骆驼不急不缓地步履东摇西晃,摇摇欲睡。偶有落下的东西随着沙坡向山下滚落,发出曼妙的响声,鸣沙山果不虚传。

    驼铃,叮叮当当作响在午夜的梦中。我继续着自己阿拉伯丝绸商人的路程,那遥远旷古的丝绸古道,曾经绫罗凝彩瓷器生辉茶叶流香驼队交错驿站繁荣,到如今,繁华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忙忙碌碌的陆上丝绸之路终于掩进历史的背后,只留下古道西风清冷地猎猎而舞了。

    依旧驼铃阵阵,依旧摇摇晃晃,月光下,剪影一般的鸣沙山却是在我身后渐行渐远了。不绝地是那悠然的驼铃声,还回响在月牙泉边,在低矮的芦苇丛里盘旋、盘旋……

    

    2004年1月16日
驼玲叮当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