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著名战役系列之曼齐刻尔特会战4

 陆一2 2018-09-08

塞尔柱人逐渐主宰了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帐篷和羊群取代了拜占庭帝国的农舍。虽然那里的许多城镇以后仍存在了一段时间,但是那些曾向拜占庭提供过最佳兵源的省份已不复存在,拜占庭军队从此再也不能畅通无阻地穿过安纳托利亚了。虽然后来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斯一世收复了部分失地,但是曼齐刻尔特会战的结局却预示了基督教在小亚细亚统治的终结。随着十字军的长年征战,拜占庭帝国终于迅速地没落了。尽管曼齐刻尔特会战进行了不过几个小时,但它对欧洲的影响却持续了许多年。

05、曼齐刻尔特


06、曼齐刻尔特之战(1071年双方行军路线图)

07、曼齐刻尔特之战(10718)

 

在曼齐刻尔特会战中,曾经不可一世的拜占庭军队遭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惨败。有四个重大因素对这场灾难产生了直接影响:罗曼努斯即位时拜占庭军队的状况,11世纪后半叶亚美尼亚地区的丧失,会战中对敌情的一无所知以及将军们的叛变。

有人认为,其实在离开君士坦丁堡之前,拜占庭军队就已输掉了这场战争。然而,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与此相反,奥曼说:“尽管自从巴西尔二世死后(1024年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内政管理就已逐渐地腐败了,但是还不能说拜占庭军队在曼齐刻尔特会战前就已衰败了。”毫无疑问,这种说法也不妥当,它太偏向另一边了。也许富勒的评论最为中肯:“可以肯定,1071年时,这个军事组织(战斗序列和进攻方法)几乎和巴西尔二世统治时期一样完善。但是由于朝廷40年来管理失当,加之克扣军饷,军队的士气已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虽然拜占庭军队仍很强大,但是已经衰落了。它并非缺乏勇敢的精神、完整的组织和战术技能,而是缺乏纪律性、士气和信心。”除了富勒列举的上述三点外,高级将领缺乏忠诚也是一个问题。


拜占庭军队的基础是6世纪末期至7世纪中期各省总督建立的军队。当时,帝国的各个行省都驻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兵,他们都能得到足够的土地,以此来维持富裕的生活。一旦接到总督的命令,他们便可自备干粮和武器参加战斗。这些自由的小土地所有者构成了拜占庭帝国军队的主体(虽然拜占庭帝国的军队中总还有些雇佣兵和皇帝卫队),他们可以免交所有税款及土地税。这支军队的军官大多出身于名门望族。

尽管士兵们从土地方面获得利益是与他们的军事义务相联系的,但是严格地讲,这支军队并不完全是支封建军队,因为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军事战略的制定都要考虑如何保持经济的繁荣、内部的稳定以及农民士兵阶层与贵族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拜占庭的兵役制度是募兵制,而不是征兵制。军队的编制和军事训练是根据两部著名的军事条令制订的。第一部条令称作《战略学》,它是由莫里斯皇帝于579年编辑而成的,当时莫里斯还只是个将军。300年以后,“智者”利奥六世编写了另一部条令《战术学》。这两部条令全面地论述了各项军事原则,并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们和严格挑选士兵、高标准训练以及严明纪律等措施共同保证了军队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不幸的是,在曼齐刻尔特会战前的50年里,先后执政的几个皇帝都忽视了军队建设对帝国利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同时,由于大地主的贪婪,“自由士兵—农民”阶层这一军队的骨干力量被逐渐削弱,并被最终取缔了。尽管有些明智的皇帝试图阻止这种趋势,但是从9世纪起,这种情形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它不仅对军队组织是个致命打击,而且还危及到土地和财政政策。

随着1057年君士坦丁五世杜卡斯的即位,军队的衰落达到了极点。这个一味寻欢作乐、放荡不羁的昏君以前曾是前任皇帝的财政大臣,他与教会和官僚狼狈为奸,疏远军界,因此,国家很快便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为了充斥国库,他卖官鬻爵,横征暴敛,结果导致那些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士兵纷纷破产,国家的主要兵源日益枯竭。这意味着来自本土的军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国家不得不依赖于辅助士兵[注:系指在其首领的带领下服役于拜占庭帝国的野蛮人部落。]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形形色色的雇佣兵,而这些士兵中的许多人素质很差。到1067年君士坦丁皇帝驾崩时,这支军队已日暮途穷。对于那些名门贵族来说,从军已不再是什么富有吸引力的职业了。由于国内文官当政,将军们备受冷遇,加之军费减少,国家安全赖以依靠的整个军事机器正在逐步地崩溃。


10681月罗曼努斯登基时,他所继承的就是这样一支军队。他竭尽全力想使这支备受冷落的军队重新振作起来,但是,阻力太大,而且时间也太短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军队多年形成的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是导致曼齐刻尔特会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军队衰败密切相关,并导致曼齐刻尔特会战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11世纪后半时亚美尼亚落入突厥人之手。大约从希拉克略(他本人也是亚美尼亚人)时代(610641)起,亚美尼亚人就在拜占庭帝国军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帝国最精锐的骑兵是亚美尼亚人,许多将领和皇帝都是亚美尼亚血统,帝国东部边境的安危也掌握在亚美尼亚人手中,后来大量吞并小农土地的军事贵族大多数也是亚美尼亚人。

谁都不会对亚美尼亚置若罔闻,拜占庭人当然也不例外。亚美尼亚问题历来困扰着人们。这个基督教国家海拔5000英尺,四周几乎都是高山,其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它是往来东西南北的商业要道的交汇点,又是御敌的理想屏障和进攻的有力跳板:拜占庭人要想进入亚美尼亚,必须经过一条海拔约3000英尺的峡谷;而对于塞尔柱人来说,通往安纳托利亚的路却一直是下坡路。亚美尼亚的部分地区土地非常肥沃,早在曼齐刻尔特会战前的两个世纪,拜占庭对亚美尼亚就已垂涎三尺。它不满足于自己只享有宗主权,而要一点一点地将亚美尼亚完全吞并。

该政策出笼的时候,甚至到11世纪中叶该政策终结时,拜占庭还没有受到来自东面的直接威胁。内部动荡使亚美尼亚作为一个缓冲国的作用减小了,但是如果不是拜占庭几代皇帝在亚美尼亚问题上犯下种种愚蠢而荒谬的错误,拜占庭所宣称的亚美尼亚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尽管拜占庭吞并亚美尼亚更可能是出于扩张领土的野心)还是可以发挥出来的。

很久以前,能吃苦耐劳的亚美尼亚居民就已开始大量移民,他们有的是出于自愿,有的是被动员去的。名门贵族们在拜占庭的其他地方定居还可得到大块土地。这种做法有助于削弱亚美尼亚的世俗和教会(那里的教会存在着明显的教派之争)势力。为了进一步向该目标努力,拜占庭还废除了当地长期存在的政府机关和政治制度。这一过程在君士坦丁十世时又进一步扩大到军事领域。这位皇帝取缔了对该地的防卫发挥着关键作用的5万当地军队,并代之以不堪一击的驻防军,这使得亚美尼亚根本无法抵御日益猛烈的塞尔柱人的袭击。

毫无疑问,亚美尼亚人憎很这样对待他们。拜占庭的上述做法使他们陷入了衰落的深渊,因此他们越来越忿恨不平,根本没有抗击侵略者的愿望。如果亚美尼亚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其缓冲国的作用,曼齐刻尔特会战完全有可能避免,罗曼努斯四世也会有充裕的时间重整军备。把屈辱强加于亚美尼亚人头上以及完全剥夺该国的防御能力,导致了1064年亚美尼亚的沦陷,而这对1071年曼齐刻尔特会战的失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曼齐刻尔特会战的失败导致了亚美尼亚的永久丧失;并最终对拜占庭帝国的未来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