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李氏宗祠 “螃蟹游湖”风水理念引导李氏后裔向外拓展

 涵敬斋 2018-09-08

福建上坑有座最牛祠堂李氏大宗祠 “螃蟹游湖”风水理念引导李氏后裔向外拓展

曾祥裕 曾海亮

我行进在南方山水间,会发现占有一方好风水往往是宗祠。最凝聚乡民人心的精神家园是宗祠。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

宗祠是村落的中心,其他民居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它。随着近年来社会安宁,老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精神生活也日渐丰富,宗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海外侨胞纷纷回到老家寻根祭祖。

李氏大宗祠的前身今世

福建李氏宗祠 “螃蟹游湖”风水理念引导李氏后裔向外拓展

正好我应邀到福建上杭西普陀国家风景区做风水策划,听当地老人说,上杭保存有南方李氏大宗祠,那是一个风水宝地,这个宗祠建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吸引无数无水师前去探究其风水奥秘。

我抱着好奇心驱车至上杭县稔田镇李氏大宗祠(又名敦叙堂),这座在山水环境中的老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供奉李氏入闽始祖李火德。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于宋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十一月初八子时,出生于宁化石壁村,是宋朝举人、进士,任过教谕、知县、通判、太守、节度使、关内侯。

按李氏族谱记载,李火德属陇西李氏的27世裔孙。 宋朝宝庆三年(1227),曾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的李火德来到上杭,看到这里山川秀丽,民情淳朴,于是定居在胜运里丰朗村(今稔田镇丰朗村)。

据传:李火德迁上杭胜运里后,原配伍氏贤淑无育,63岁续娶陈氏,九年生三男二女,长子三一郎(朝文)、次子三二郎(朝宗)、三子三三郎(朝美);二女桂英、淑英。其神奇婚配后人传为美谈。

李氏大宗祠建于一八三六年,由永定湖坑辛卯举人李梦兰,向族中贤达及国内外众多李姓裔孙发出倡议,为纪念宋末入闽始祖李火德而建。由官田二十二代李姓后裔李高凤任建祠总理,择地于官田下村赛大丘,历时三年耗资二万银元,于一八三九年建成。祠堂取名为“敦叙堂”,又名“火德公总祠”。其占地五千六百平方米,104间客房、26间客厅、三栋大厅,分封各地宗支脉系房号,祭祖时作远地裔孙吃宿。

祠谱记载:“得聚族于斯,始分祭于坟莹,继合食于庙宇,即尊祖、敬宗,修族一举而三善矣”;该祠经历二次维修,第一次是1910年,第二次是1984年均由李氏后裔捐资修复,于一九九零年五月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九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大宗祠的建筑特色

李氏大宗祠座落在汀江支流黄潭河畔的官田村下村赛大丘,为砖木结构式古典庙堂,占地5600平方米,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灰雕屋脊,穿斗式,梁架结构,进深92.5米,面宽31米。

祠面宽三间,内有青砖甬道直通四进,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有东西两庑檐廊相连。厅堂与院落之间,显得明朗、开阔而恬静。全祠共有4座厅堂和4个院落,布局严整对称,从北轴线看去,一进深于一进,气象森然,令人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

福建李氏宗祠 “螃蟹游湖”风水理念引导李氏后裔向外拓展

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正中大门是用灰青条石和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门楼,牌坊镂刻有龙凤豸狮和花鸟浮雕。门楼上方竖着一块长方形石板,镌刻有道光皇帝诰赐“恩荣”两字。门楼横梁雕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边石柱镌版“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另外四口大门分列东西各两孔,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对称,甚为壮观。

我们怀着对李火德恭敬之心走入大门门楼,只见前厅镂花屏风上挂着印度尼西亚万隆李氏裔孙送的“泽被远裔”横匾和广东汕头市李氏送的“李氏大宗祠”刺绣。,我们踱出门楼,环顾宗祠两旁围屋墙上挂了约3000块各地裔孙历年谒祖时送的匾、花镜,其中不少是台湾乡亲送的。如:台湾知名人士李志仁的父亲李仰苏先生的“饮水思源”、李哲源先生的“源远流长”、桃园等地的李氏宗亲会的“两岸同根”、“寻根谒祖”、“祖荫远裔”、“永怀祖德”、“水源木本”等,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也是李氏裔孙慎终追远、崇宗敬祖的精神体现。

一个宗祠还要有文化底蕴来衬托。我们再要看中厅一对石柱上镌有清翰林院庶吉土莫树椿拜题的对联:“肇基址于琴冈,唐宋元明世推望族;溯渊源于柱史,帝王师相代有伟人。”左右两壁写有作为李氏家训的“忠廉”、“孝节”四个2米见方大字。中厅屏风上部写有明朝天顺年间上杭儒学教谕季远所撰的《李氏火德翁传》。

客家人走到天涯海角,都在脑海中牢记自己生命的根。感恩祭祖是宗祠的重要内容。古祠第四进后堂是宗祠的主体建筑,为李氏历代祖先神堂。

李氏宗祠高大宽敞的正厅靠壁神龛上,有三组黑漆金字木牌,正中一块上书“李氏宋始祖火德太公妣伍、陈太孺人神位”,左右两块分别书有二至九世祖昭穆配享神位,正厅两旁墙上挂有修祠时捐款芳名牌。正厅座柱上挂着一副黑底金字雕字木长联,联曰:“星耀紫微之垣,审枢辅而定中居正,为穆为昭,洋洋乎在其左右;龙蟠杭永之界,会阴阳而毓秀钟英,俾昌俾炽,振之兮宜尔子孙。”

宗祠还把历代荣任高官的先祖画像或图牒与牌位供在中堂,供族人瞻仰,以为自豪,也意在激励族人要继续读书,光宗耀祖。

李氏宗祠的风水特色

该宗祠座落于一盆地,据说原是稻田,四面环山叠翠,黄潭河蜿蜒而过,风景十分秀丽。上堂水源自于上游的黄潭河,从壬子方来水,婉延流过,流入下游永定河,壬、癸、艮、乙、巽、丙诸峰秀丽,明堂开阔,能容千军万马,前有半月形水塘护龙聚生气。

我们开盘测定,祠坐北朝南,经测,祠门坐向壬山丙向兼亥巳,有风水师为此地形地貌喝形为:“形如蜘蛛结网,貌似龙凤飞翔。。前后山水拥翠,左右狮象披装。背靠高山水寨,面临旗鼓山岗。玉案山环水抱,龙真结穴中央。” 细细观察,该祠前低后高,成一“回”字形,又称“蜘蛛结网”形,喻示李氏后裔以祖祠、祖墓、祖地为中心闯荡四海,播迁五洲,却又牢记祖宗德泽,慎终追远不忘根本。

福建李氏宗祠 “螃蟹游湖”风水理念引导李氏后裔向外拓展

其正厅背后,有一块风水术中称为“化胎”的宽阔空坪,坪后也有一排弧形的两层楼房,东西两头与厅两侧后排的楼房相衔接,所有楼房连成一体,成为很具客家特色的围龙屋。客家围龙屋,均有“化胎”,又有“化梯”、“花梯”、“花头”之谓。其实原名为“化胎”。化胎是“化育胎儿”的意思,象征多子多孙。在建筑观念中,化胎是不能隨意让人破坏的。最早,会做一个矮墙围起來,保护化胎不会被牛、猪等家畜踩到、破坏。到后来,人丁日渐兴旺,原有的房子不夠居住,就往旁边发展,形成了半圆形的围屋,故称之为“围龙屋”。

据客家研究学者罗香林教授、黄火兴等人的研究,认为围龙屋为半封闭式的客家民居,宋元之后始创,明末清初大盛,直至上世纪30年代始式微。 围龙屋式建筑非常讲究,必须按“龙脉”设子午线为中轴,不论多少围,都以第一围正中一间为“龙厅”安“龙神”(也有把龙神安在祖堂神龛下,称“龙神伯公”者)。

在“龙厅”以下至祖堂以上之斜坡地,称为“化胎”。

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第五章称:“龙厅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为斜坡形,意谓地势到此,变化而有胎息。”“胎息”指“龙脉生气之变化”故称“化胎”。此即其原义。

后人因不知其原义,通常说成“化梯”;又因历代在“化胎”上种花卉果木,又俗称“花头”、“花头影”(影,读去声),也有称为“花梯”、“花台”者,都是失其原义随俗而说之谓。

在非围龙屋民居,也有“化胎”之谓,即一般靠山建筑的民居,因“龙神背后壁山较陡峭,为防止坍塌,便将山壁辟成阶梯形,亦称为“化胎”。此种“化胎”实为保护房屋之设施,同时亦有维护“风水”之意。

宗祠大门外有一宽广的石坪,石坪中央有用五色鹅卵石铺砌成的很大的阴阳八卦图,这是现代人新设计的,有画蛇添足之嫌,有时这类外加的东西会破坏古祠原貌。

李氏后裔人丁兴旺的风水内因

从李氏大宗祠的风水情况来看,固然有旺丁之效。但旺丁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阴宅。《葬书》云:“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也就是说子孙的形体是父母(祖先)所遗的一部分,父母(祖先)的骸骨如果得到生气,就会使子孙后代受到福佑,故此给父母(祖先)的骸骨找一个吉宅很重要。所以一个好的风水宝地,一定是“势来形止、山水交汇、踞而候、揽而有”的,也一定会繁荣后代,贵若千乘、富若万金的。

福建李氏宗祠 “螃蟹游湖”风水理念引导李氏后裔向外拓展

据李氏后裔介绍,其祖先李火德在87岁那年因病去世,子孙扶柩还山。送葬队伍走到丰朗岗头时,原本晴好的天空,突然间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刹那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送葬之人停棺避雨。暴雨过后,云开日现,然而,却不见棺柩,停棺之处自陷成坑。风水先生打开罗盘一看,认为这是天赐之风水好地,说:“大吉大利,天赐‘螃蟹游湖’福地,就此培土建坟,合乎天意,顺乎祖先。”并说:“‘游’者即向外迁也,他日子孙外迁,越迁越发达,越迁越兴旺。”李火德的墓地虽经多次重修,都不用石灰只用河石镶砌,据说,这也是风水先生传下的遗教。伍氏夫人墓在火德墓上侧数丈远,陈氏夫人墓在丰朗李家山。1991年,上杭县人民政府将李火德及伍氏、陈氏夫人三穴古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体穴情见文后)

“螃蟹游湖”风水理念引导李氏后裔向外拓展

任何成功最初就是一个思路,任何失败最初也是一个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李火德后裔之所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那是因为他们敬天畏地,遵循“天人合一”的易学思想,也铭记服从风水师的指点,不墨守成规,而是举家外迁,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拓展生存和发展舞台。

李火德仙逝后,其裔孙在“螃蟹游湖”风水理念的启示下,不断向外迁徙发展,分布在祖国大陆十几个省份百多个县(市、区)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英、美等13个国家。

要说起历史悠久。李火德长子三一郎迁往胜运里大坪湖(今稔田镇大湖村),开火德后裔“游湖”之先河;次子三二郎考取元朝至元甲午科(1294)武举,选任赣州象湖镇(今属江西瑞金市)都阃府职,后携家人定居于广东程乡宝山(今属广东梅县);三三郎先移居胜运里杨梅洞(今稔田镇梅镇村),随后又携一子四五郎再迁广东程乡溪口(今属广东梅县),而另一子仕宝则迁到漳平永福李庄定居。台湾现存的绝大多数李氏旧谱都奉李火德为“南迁入闽之祖”。1959年,台湾的李氏家族汇集过去的各种旧谱,合力编纂了一部《李氏族谱》,该谱指出:“独火德公,即我南下之始祖也”。台湾李氏宗亲总会编的《李氏源流》也说:“其徙居闽粤两省者,且多同为火德公一脉。”“本省(指台湾省——笔者注)李氏,大多迁自闽粤二省,分支繁盛。”台湾的李氏宗祠,绝大多数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说台湾李氏很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后裔。

李火德后裔名人辈出,各领风骚,其后裔遍布闽、粤、赣、浙、湘、苏、豫、川、桂、黔、港、澳、台地区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各国和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有千万之众。古时明清二朝有丞相、将军、忠臣、孝子,现代有世界著名政要李光耀、李显龙父子,香港财团巨子李嘉诚,美国太空航署科学家李凯元等等。李火德仙逝数百载,为众多李姓宗亲所供奉,由于李火德风范长存,裔孙众多,影响颇大!世称李火德“入闽始祖”!

考察随感

想想看,当年李氏后裔背井离乡,举家外迁,这是多么有勇气和胆识!从李火德后裔向外拓展发展空间的事例,我的思绪转回到当今深圳成功者的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深圳这座曾寄托了一代年轻人梦想的城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内陆青年涌入深圳开创事业、改变命运、实现梦想,同时,他们就是现代的客家移民,正是他们用双手铸造了这座城市的辉煌。

青年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勇于背水一战,不怕艰辛,跳出狭小的生存空间,重新找到一方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生存空间和事业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