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唯识辣么酷炫|年度述职,您度了几位众生(25)

 量子纠缠一 2018-09-08

          达芬奇作为一代画家,最为人们称奇之处在于他把心理学运用到美术作品当中,极其细腻地展现出作品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其中《蒙娜丽纱》的微笑让人观赏一天也琢磨不透,《最后的晚餐》更是形象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

         那么,我们到底有哪些心理活动呢?六祖说:“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因而,不要急着度化身外众生,有种先把心中众生度他几个再说。相对而言,怀疑(没有正信)、恶见(没有正见)、记恨、妒嫉、谄诳、恼害、无惭、无愧这几位众生比较容易度化。

          总之,您要时时观心,度化心中众生,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众生相”。

         下面让我们一起对号入座、回光返照,看看自己平时都生起哪些心理和思想活动。

         根据世亲菩萨《百法明门论》的归纳(作了主要概括,尚不能完全涵盖我们的所有心理作用),我们最为常见的心理活动除了八识心王外,主要有五十一种心所。

         通过前面的条分缕析,我们对八识兄弟可谓再熟悉不过了,这里着重介绍五十一种心所。

         从治理自心和用功修行的角度,心所比心王更显重要,心所一共分为五大类别。

        第一类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种心理活动,这是最为普遍和广泛存在的,所以叫做“五遍心所法”

        我们在《什么是“唯识”》一文中已经作过举证说明。其中,“触”就是根尘识三事和合引发的感应,“作意”就是警动心田种子令起现行。这里再对极为重要的“受、想、思”适当展开一下。

 “受”就是感受、情绪,由于接触外境,内心领纳外境刺激所带来的主观情感。人们的感受极其丰富多彩。经论说有百八十种受,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大略分为苦、乐、喜、忧、舍五种。

  当外境与内心相随顺,就会感到舒适喜乐;外境与内心相违逆,就会感到逼迫忧苦;如果没有顺逆的区别,就会感觉不苦不乐(苦乐俱舍)。

  我们七八二识只有舍受,前五识有苦乐和舍受,惟有第六识五受俱全。大家只要回光返照、自我观察就能明白体会。

  受蕴是人和动物之所以称为“有情”以区别于植物和矿物“无情”的根本所在,也是有情众生贪爱执取的直接原因,所以十二因缘说“受缘爱”。

   无始劫来,我们被感受骗惨了、害惨了。我们苦苦执着追求的一切一切全都是因为感受,而不是别的。

   表面上,您贪恋吃穿、豪车、美酒、女色乃至于亲人等等,其实都不是执取这些事物本身,而是执取贪爱内心那种感受,并对境界作出盲目的习性反应,让自己恒常陷入痛苦烦恼之中而不自知。比如乐受出现您就贪爱抓取,结果抓不到;苦受出现您就嗔恨逃避,结果逃不了,于是痛苦很快就到来了。

   原始佛法“四圣谛”的苦谛,就是根据受蕴而施设的。葛印卡先生传授的内观法门也是专门从“受”下手,让学人在内观“感受”刹那生灭无常的过程中,体会亲证无常、无我和涅磐寂静。

         如果证入第九次第灭尽定,即受、想”灭尽之定,那么盲目习性反应和惯性心理冲动(“思”)就不会生起,五蕴身心只剩下单纯的身体(“色”)和干净的觉知了别(“识”),自然没有烦恼,不会造业,就可以截断十二因缘的生死之流。

        “想”这个字是由“心”和“相”构成的,意思是接触外境而产生认识的种种差别相,同时执取男女、苦乐、美丑、怨亲等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别心”。

   “想”是人类形成语言概念和思想观念的前提,并赋予人们丰富想象的创造能力。比如您看到孙杨后半段加速游泳的动作,心中就会产生“帅爆了”的“相”,并且假名施设“帅爆了”这仨字。

         大乘佛法多从“想”下手,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如果您随遇而安,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再盲目作出心理反应,久之就会豁然契悟而解脱生死痛苦。

  “思”就是“行”,因为“思”“发起寻伺、身语业等”的造作能力最强,所以被作为“行蕴”的代表。“行”指的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本能冲动、习性反应、意志行为和造作活动。

   比如您逛街路过一个橱窗,看见里面有双球鞋造型别致,感觉良好,一刹那间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吸睛(行),经过察看以后决定购买(思)。

   行蕴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和事业的根本。众生主要是通过第六识的“思”心所在造业轮回,前五识也是在第六识的带动下才会造作善恶无记之业。比如,为了一饱眼福而去参观名胜风景,为了保养身体而去做按摩,为了心思激荡而去听靡靡之音,等等。

        修行之人也是依靠“思”“慧”心所在学佛习禅。比如您参究“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个话头时,一般不会有感“受”(但有时生起偷心,担心自己开悟不了,就会有苦受和忧受),更不会有“想”像,因为根本无像可想,只有“思”“慧”心所发起寻伺进行推穷参究。

        婴孩和动物虽然没有明显的妄想分别心,但是缺乏抉择、推度和断疑的慧心所,无法转为无分别妙观察智,也就不可能开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