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三流民科,只有老老实实读《二十四史》

 小藏身馆 2018-09-09

我真正开始学习中国历史是从通读《史记》开始的,但我对历史的兴趣来源于很多历史小说和古典小说——譬如《七侠五义》,读过小说之后我不满足于虚构的历史,希望找到“真实”的历史,那时候我觉得“真实”的历史应该存在古人的记录里面,于是我就自己摸索到《史记》上来了。

我最早购买的《史记》是岳麓书社出版的白文本,此本根据黄善夫本整理,简体字,附有人名索引,但并未收录史记内的“十表”,此书前面还有周谷城的一篇序,大致意思是说,史记古代的注释都不值得读,只需要读好原文(白文)就好,但这对于我一个初中生来说却是苦事,很多偏僻字只有查字典。

岳麓书社版史记

为了攻克阅读困难,我同时还买了岳麓书社的《白话史记》,想拿白话来对照原文读,后来发现白话翻译的比较差,而且对于理解《史记》原文用处不大,就彻底丢掉了,从此对白话翻译非常反感,这类翻译对文言文的美感完全破坏了!后来我又从图书馆借来借来一套现代人注释的《史记》来参考阅读,并在自己的那本《史记》上面标注上偏僻字的读音,我打算第一次通读《史记》关键是疏通偏僻字和文意,等重读再仔细分析历史、文章的内涵。

岳麓书社版白话史记

后来我知道了《史记》有三家注本比较重要,我就花大钱(接近一百元)买了这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简体横排本的三家注《史记》,今天一看居然是布面精装!

尽管如此,我仍不满足,后来在广州中山图书馆内的湘天图书书店里,以四折的低价买到了北岳文艺版《史记会注考证》,此版是根据日本版本影印的,字体较大,注释最详细,得其所哉!

北岳文艺版《史记会注考证》

为什么《史记》这样重要的典籍居然是日本人泷川资言整理出会注会校的版本?中国人实在是太没面子了!对此乔纳森(书评人)则说:“当然啦,日本人都比较笨所以需要读注疏,我们中国人都很聪明,所以不需要读注疏的!”我听完哈哈大笑。

因为阅读《史记》我对中国古代史的阅读兴趣大增,决定购买齐全“前四史”,因为穷,继续买了岳麓书社出版的《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因为是简体字而且没有注释,后来这三套书我都送给了朋友。

岳麓书社汉书

岳麓书社版《后汉书》

我于是立下一个雄心,要通读完《二十四史》。在一个书店看到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的武英殿本《二十五史》,攒了一段时间,把零花钱、压岁钱统统压上,买了下来。因为整套书好几十斤非常重,当天为了买那部书,我请了一位朋友帮忙,把书分成两份载在两辆自行车后座上才运回了家。后来这套缩印本《二十五史》(居然也是布面精装!)跟我购买的缩印本《资治通鉴》一样的命运,没有被我阅读,一直收藏着,因为字实在太小了,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武英殿本缩印本《二十五史》,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从大学时候开始购买阅读中华书局版的《二十四史》,这是我正式通读《二十四史》的开始,但中华书局版的绿皮本二十四史实在很贵,我是一部一部买齐的,读大学的时候只打算买前四史,等到大学毕业后工作了有点钱,就开始一部一部购买中华版。

家藏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合照,恕不外借!

大概是2005年的时候,卓越网(今天的亚马逊网站)开始了网购图书打折促销活动,许多书籍都被打折到五六折甚至以下,我于是开始大量购买中华版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的大部头如《宋史》《明史》等,大部分是那时候购买的。

近期我又头脑发热购买了《汉书补注》和《三国志集解》,这下可好,我还得等着收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后汉书集解》!

大学毕业后,我就给自己定下读书任务,每年读完《二十四史》中一部大书的量,也即是十册左右。当然,我主要读纪传部分,年表基本不读,“志”主要读食货、刑法,天文、律历那些太专业的统统跳过去。尽管在广州上大学三年,在广州、深圳两地工作了七、八年,又换过好几份工作,搬过很多次家,在颠沛流离之中,我还一直坚持通读《二十四史》。十多年过去了,到目前,我的通读《二十四史》工程就剩下最后一部书(《旧唐书》)还没攻克,计划今年开始读。

我的通读很多时候是不求甚解的,主要是为了乐在其中,并增加对中国历史的熏陶,但许多科班的人说通读《二十四史》是愚蠢的,不是研究学术的办法,好吧,作为一个“有志向的第三流就是第四流”(日剧《四重奏》台词)民科,我还是老老实实读书就好。

有一个土豪被我这种死读书的精神所感动,送了我一套大部头——《续资治通鉴长编》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大概只有等我退休的时候才有时间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