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位于甘肃天水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只有142米(高原),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秸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洞窟所处的位置极其惊险,大多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助 ”。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万丈柴者,脚手架也)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杜甫有事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入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一派麦积山晚景也! 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五胡十六国——五胡:匈奴、鲜卑、狄、羌、羯)后秦(公元384至417)时期开始营造的。 石窟始建于公元四世记的后秦时代,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余个封建王朝1600多年的不断营造与修缮,在丹崖峭壁上保存了204座佛龛,7866尊泥塑石雕及1000余平方米的壁画。特别是3000多尊北朝和唐宋时期的泥塑造像,题材丰富、色彩鲜明、比例协调、技术高超,再现了后秦的彪悍熊强,西魏的秀骨清丽,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两代的丰满端庄,以及宋代的写实求变风格。堪称五世记中叶至十一世纪末的“东方雕塑陈列馆”、伟大的古代泥塑艺术长廊。
塑于西魏44窟的立佛造像,集佛的宽敏与东方女性的温柔善良于一身,有“东方蒙娜丽莎”之誉(上图) 
80米高的悬崖上的飞天壁画 塑于北魏133窟的小沙弥,笑的纯真顽皮,可爱至极(上图) 121窟的菩萨和弟子正窃窃私语(上图),形象逼真,传神入画,充分体现了麦积山石窟浓烈的民族化、个性化的艺术特征。 五代诗人王仁裕诗曰: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 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