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鲫鱼养殖产业调查“全国鲫鱼看江苏、江苏鲫鱼看盐城”,一语道出江苏鲫鱼养殖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又以盐城为傲。近年来,受困于病害频发、种质退化等问题,江苏鲫鱼产业链正在发生变化。 文/中国水产频道 张丽丽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袁圣 海大集团华东鱼料编辑部 一、概况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江苏是华东地区养殖水面最大的省份,水产养殖面积约1100万亩,其中淡水养殖面积约800万亩,海水养殖面积约250万亩。近年来,苏南地区由于工业发展养殖面积逐年减少,而苏北地区由于沿海滩涂开发养殖水面逐年增加。 全省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包括鲫鱼、草鱼、鳊鱼、青鱼、翘嘴红鲌、乌鳢等淡水鱼,以及河蟹、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青虾等甲壳类。其中,鲫鱼养殖技术全国领先。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苏北盐城。因此,素有“全国鲫鱼看江苏,江苏鲫鱼看盐城”之美誉。 具体而言,鲫鱼主养区分布在盐城大丰、射阳、东台、滨海、阜宁,扬州高邮,以及淮安等区域。其中,大丰、射阳、滨海、阜宁等地鲫鱼养殖面积已超过60万亩,占全省2/3以上。 二、鲫鱼养殖品种 目前,江苏鲫鱼养殖品种主要为异育银鲫。其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口感好,广受青睐价格适中,因此,近几年80%以上养殖户选择该品种。近两年,黄金鲫作为新兴品种,其生长快、易管理,但肉质不如异育银鲫,养殖面积逐年增加。而湘云鲫、乌龙鲫等品种正逐渐被市场淘汰。 异育银鲫苗种多产自本地,按产地及育苗操作手法不同主要分为南京苗、常州苗和江都苗。南京苗价格逐渐攀高,目前射阳地区水花购价约300元/万尾。盐城地区目前购价多在30-40元/万尾(到塘口价格为50-60元/万尾)。 此外,根据出苗时间先后,鱼苗分为缸花及塘花,即孵化自水缸或池塘,一般来讲,缸花上市的时间早,而塘花质量高于缸花。 外地苗种以“中科三号”为代表,是水生所桂建芳教授培育的异育银鲫第三代品种,与其他品种相比,肠道变长、生长速度快、对孢子虫等寄生虫抗感染性强。在江苏当地有苗场直销,也与饲料企业合作供应水花及夏花。但目前市场上出现较多伪劣苗。主要原因在于水产育苗门槛较低、监管不力,部分从业者为逐利而采用近亲繁殖或鲫鲤鱼杂交等方法育苗,导致苗种品质低下,养殖过程中问题频现。 三、鲫鱼主要养殖模式 1、苗种养殖 鲫鱼从水花养至成鱼上市需两年左右。有养殖户专门从事鱼种培育。主要集中在盐城盐都区北龙港镇和建湖县、东台市弶港镇、高邮市司徒镇和横泾镇,以及扬州市宝应市场。其余区域,部分养殖户自配有苗种塘。 水花通常4月入塘,密度在1-10万尾/亩不等,低密度放养直接养至鱼种,高密度则养至寸片分塘后继续养至鱼种。一年左右达5-15尾/斤,作为鱼种或饵料鱼出售。鱼种平均产量约800-1200斤/亩,总体成活率偏低。主要原因是部分本地苗种经过多年近期繁殖种质退化;加之养殖管理不到位易感染寄生虫或鳃霉病等。尽管如此,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近两年仍呈供需两旺态势,故价格相对可观,10尾/斤的鱼种年后售价可达7元/斤。 2、单养模式 成鱼单养模式主要集中在大丰市、射阳县、东台市等沿海区域。 通常,鲫鱼放苗密度多为1500-2000尾/亩,规格为5-15尾/斤,同时搭配适量花白鲢。成鱼起捕规格:7-9月份出热水鱼为0.5斤/尾以上,热水鱼规格越大,单斤售价越高;冬季清塘规格为1斤/尾左右。单位产量多在1500-2000斤/亩。 3、主养鲫鱼,配养草鱼、鳊鱼模式 该模式主要分布于淮安、高邮、兴化、宝应、建湖等地区。 通常以鲫鱼为主,配养草鱼,同时搭配少量花白鲢、鳊鱼等。鲫鱼密度为1000-2000尾/亩,规格为5-15尾/斤;草鱼为100-400尾/亩,规格为1-15尾/斤。以兴化中堡镇养殖模式为例,详见表1。

4、主养草鱼,配养鲫鱼模式 该养殖模式主要集中于苏南、苏北徐州和宿迁、上海崇明岛等地区。多以草鱼为主,配养少量鲫鱼。以溧阳南渡养殖模式为例,详见表2。

四、鲫鱼饲料 江苏鲫鱼饲料,整体档次较高且特点鲜明。 鱼种养殖前期以浸泡后的菜籽饼、豆浆等为饵料,中后期多以小厂加工料为主,蛋白含量在26-28%。成鱼养殖以沿海地区为例,通常前期投喂饲料厂自配料居多,蛋白含量约28%;中后期投喂大厂品牌料,中期(6-10月)饲料蛋白含量不降反升,约30-33%,后期可达28-30%,饵料系数在1.6-2.0之间。主要原因在于前期水温低,鱼长速慢,使用低蛋白饲料可以控制成本;6月份进入养殖中期,此时养殖水温在25-31℃,气候环境最适宜,投喂高档料有利于鲫鱼快速生长。 沿海区域如射阳、大丰、东台地区,鲫鱼饲料市场容量约80万吨,占全省淡水鱼料总量的1/4。养殖户多为大户,一般拥有两个以上的塘,单个池塘面积在120-1500亩不等。因塘口较大,多配备自动投饵机,且沿海风浪大因而增氧机配备较少。饲料厂家多以小厂为主,通常与养殖场形成合作社或隶属于养殖场,大厂包括通威、海大、恒兴、正大、淮大江、天成等。 五、鲫鱼销售 江苏鲫鱼几乎行销全国,北可至黑龙江、内蒙,南可达广西、广东,西可抵新疆、拉萨,部分产品甚至出口韩国。

之所以如此,主要胜在规模优势。这种优势既有数量上的,也有规格上的。数量优势,苏北沿海滩涂及苏中里下河一带养殖水面动辄连片达数百万亩,产量丰富。鱼中(鱼贩)队伍庞大,有些大养殖场或合作社还自备车辆运往外地。规格优势,江苏全年都有合乎规格的鲫鱼面向全国大规模供应,从半斤到一斤多/尾,规格越大价格越高。其次,经过多年发展,从种苗到销售,整条产业链十分健全。在规模优势带动下,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控制到位。以苗种成本为例,苏北地区优质鲫鱼水花最便宜只卖到5元/万尾尚不亏本。 2012年江苏省鲫鱼价格普遍在6-8元/斤之间,塘租多在1000-1500元/亩,平均单位效益在1500-3500元/亩,多数地区盈利可观。 六、鲫鱼病害 目前随着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以及种质退化等因素影响,近五年来,江苏鲫鱼养殖产业频频受到病害困扰,致使部分地区养殖效益下降,甚至亏本。 目前主要有细菌性败血症、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肝胆综合症、鳃出血及大红鳃等。其中鱼种期危害较大的是孢子虫病和大红鳃(图3);成鱼期是鳃出血(图2)。


近几年射阳地区鳃出血发病尤为严重,因此,自2012年起射阳鲫鱼单养模式减少逾20%,放苗密度也降至2000尾/亩以下。已有研究表明,大红鳃病原为细菌,可使用抗生素治疗;而鳃出血病原为病毒,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但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以上内容转自水产频道(二)鲫鱼品种“中科3号”养殖盈利模式设计作者:无锡渔愉鱼科技有限公司 曾海 指导人:朱凯宇 “中科3号”鲫鱼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桂建芳研究员为主的鲫鱼育种团队研制培育出的异育银鲫第三代品种,已获全国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为:GS01-002-2007,是一种鲫鱼养殖良好新对象。 经五年重复生长对比和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表明,中科3号为异育银鲫中品质最好的,与其他异育银鲫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点:(1)体色银黑,鳞片紧密,不易脱鳞;(2)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比高背鲫生长快13.7%~34.4%,出肉率高6%以上;(3)碘泡虫病发病率低,成活率高。
因此,“中科3号”具有广泛的养殖前景,以下养殖方案供参考。

20亩池塘精养“中科3号”设计方案
要求: 1、产量2000斤/亩 起捕:4万斤 2、起捕规格:8两/尾 放养规格: 2两/尾
资源:投喂商品饲料(推荐通威品牌)、改底、培水、调水及内服预防产品,杀虫消毒
设计:一、苗种的投放(3月中旬)
起捕总量4万斤,规格8两/尾,所以投放尾数:4.0万斤/0.8斤=5万尾,考虑到苗种损耗,存活率计90%,则实际投放尾数5万尾/90%=5.6万尾

二、饲养投入品总成本:
1、饲料,投喂32蛋白,饵料系数1.5,总投入饲料量:4万斤×1.5=6.0万斤饲料=30吨,市场行情4600元/吨,所以饲料投入总成本:30吨×4600元/吨=13.8万元 2、水质调节及内服预防 (1)改底及水质调节:

备注:该4种产品各每件拌料1吨作为药饵料,每月2次投喂,每次连续2天,根据异育银鲫吃食情况灵活投喂,考虑到饲料保质期,建议现投现拌药饵料。 3、消毒:菌必清20瓶×10元/瓶×8次=1600元(每月一次,7、8月各2次) 4、其他费用:如人工费、增氧机、投料机电费等,计3000元。 三、塘租:计800元/亩,则20亩×800=16000元 四、总成本计算:苗种6.9万元+饲料13.8万元+改底调水8738元+内服预防24900元+塘租16000+杀虫消毒1920元+其他费用3000元=26.2万元 五、经济效益 按市场行情,异育银鲫8两上市规格,塘口价8元/斤,毛利润=4万斤×8元斤=32万元 花鲢上市规格4斤以上,塘口价5.5元/斤,毛利润=1200尾×4斤×5.5=26400元 白鲢上市规格5斤以上,塘口价2.4元/斤,毛利润=800尾×5斤×2.4=9600元
总毛利润=32万+2.64万+0.96万=35.6万元 总净利润=35.6万元-26.2万元=9.4万元 每亩净利润=9.4万元/20亩=4700元
备注:养殖过程中改底,调水和内服预防是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工作,为异育银鲫全程健康养殖保驾护航,辅助提高产量。
|